APP下载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学习状况的心理及对策分析
——以某大学2016级家庭经济困难生群体为视角

2018-09-28骆黎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教书育人 2018年27期
关键词:贫困生关怀困难

骆黎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国家在全国各地区打响扶贫攻坚战,精准扶贫工作全面推进,贫困家庭的学生正逐步走出经济窘境。因此,有必要对高校贫困生学习状况进行心理分析及应对方法的研究。心理关怀与经济帮扶双管齐下,对开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扶助工作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现状

(一)政策的资金扶持

目前在高等院校中,都设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困难等级评定制度,并以此作为基本条件,根据学生的家庭困难程度,评定国家助学金,对他们的求学之路给予资金上帮助。此外,还设有国家励志奖学金,社会上也有不少关心高校贫困学生学习及生活条件的热心个人及团体,自发设立了多个奖助学金项目,以鼓励寒门学子在学业上奋发图强。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金扶助,无疑是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为他们解决了求学中最头疼的问题,为他们的家庭及学生本人减轻负担。然而,单纯的资金扶持对该群体学习的激励作用,总体来说效果并不明显。以某大学一个学院2016级为例,其于2016年10月份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进行了2016-2017学年度的助学金评议工作,最终评选出获得该学年度助学金资助名额的123人。在后续的跟进工作中发现,这些学生在大一学年的成绩总体而言并不十分理想。大一必修课、选修课平均成绩总排名中,年级前20%仅占21席,前50%有50余人(含前20%),另有70人仍徘徊在年级的中后部分。

(二)精神关怀仍需加强

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而同时,对他们的心理动态的引导也应是高校工作者在面对这一群体时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中不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家庭条件原因在教育上没有获得充分的发展条件,比如外语学习、钢琴舞蹈等课外技能的培养等方面。而从以往相关的研究调查可以看出,他们在心理上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和身边的同学做对比,从而形成心理落差。[1]若不能得到及时的精神关怀和积极引导,极易导致自卑、焦虑、厌学情绪,不利于他们自身的身心发展以及校园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二 数据整理与分析

(一)学习压力及产生原因

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群体,他们除了与其他同学一样的压力外,还需要承受着经济上的压力。从本次针对某大学2016级在2017~2018学年度评定的家庭经济困难生所做的问卷调查可看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表示家庭的状况对自己的学习会产生很大影响。占比最大的有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家里条件不好,为出人头地需要更努力地学习,另一是家人期望值高,导致学习压力大。仅有25.9%的受访者表示家庭的状况没有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可以全身心投入学业中。在问卷的另一个问题反馈中,有34.53%的学生表示在课业之余需要做兼职,减少了自己的学习时间。另外,学习效率低也是困扰他们的一大难题。

由此,可以看出这一群体在学习上除了需要承受因学业难度增加带来的压力外,更大的方面还要担负着经济上和家庭期望的压力。而这些压力所带来的心理负担若没有得到较好的疏导,将会成为他们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障碍。

(二)心理因素反作用于学习结果

1 正面作用

意识对实践有着能动的反作用。从积极的角度来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在学习上面临的压力虽大,但是这些难题也迫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以顽强的精神迎接挑战,将压力转化成鞭策自己的动力。如有学者在研究中提出,贫困生家庭经济条件越差,他们就越是懂得珍惜。他们会好好利用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渴望通过自身的奋斗改变命运。[2]同时,他们与非贫困生相比常会有更强的使命感,不仅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包含着能够改善家庭条件、改变家庭命运的心态。

2.负面影响

然而,压力过大反而会适得其反,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学业造成负面影响。从心理学中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的角度分析,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分为三部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潜意识不是简单能察觉到的,但是它是人类在长期外界影响和自身心理暗示下产生的,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存在。运用到贫困生的心理分析中,家庭和经济的压力会不自主地使他们产生“我需要变得更努力”的自我暗示。而这种暗示强度在积累后容易形成转化,使贫困生仅关注到了压力自身,反而弱化了其产生的动力。有学者的研究观点表示,这是潜意识引导下的焦虑。[3]其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如对自己期望高,造成过高的心理预期,在目标无法达成后反而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出现自卑心理,还有可能一味追求学习成绩,但不注重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不注重个人思想道德上涵养的提升等等。

三 对策分析

(一)加强对贫困生群体的精神关怀

对于上述所分析的状况,高校在开展贫困生工作时要注意利用贫困生群体在学习中心理状态的特点,思考如何放大心理因素中正面的作用,做到趋利避害。为做到这一点,在资金扶助的同时必须加强对这一群体在心理上的对策实施。在对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2016级贫困生的调查中,有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及情绪问题需要特别关怀。并且有76.98%的反馈建议以线上邮件或其他即时通讯工具作为开展心理关怀的主要方式。

在笔者看来,精神关怀的方式是多样化的,且应从多角度入手。如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交谈的方式了解其近期学习生活状况,了解学生的疑惑和困难,及时发现问题以做到及时解决问题。另外可开展以建立正确“三观”,摆正学习和理想追求方向等为出发点的活动,如主题班会、征文征集等。从大一学年至今,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2016级积极鼓励贫困生参与诚信教育征文写作。分别有: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中国银行和中国青年报社联合开展的“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活动、重庆市学生资助十周年主题征文活动等。通过开展征文活动充分展现当代青年学生诚实守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激励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国家资助政策帮助下成长成才。

(二)资助金的利用

目前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许多优惠及资助政策,将物质扶助与精神激励相结合能将扶贫资助制度的作用更好地体现出来。因此,需要继续贯彻实行助学金和励志奖学金制度,对贫困生群体进行补助的同时奖励其中品学兼优的学生。另外在上述提到的开展以建立正确“三观”,摆正学习和理想追求方向等为主要出发点的活动中也应当增设奖励,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但是应当提及的是,资助金的使用,除了单纯的资金补助外,还应当有其他形式,如以书籍作为奖品的购置费用、节日时家庭走访购买油米等物资的经费等。这些物品体现的关怀,也能够产生极强的正面作用。

总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在学习中的心理状况是高校贫困生扶助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点,国家及高校工作者在资金扶助之余也应当深入思考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思考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群体在学习中获得健康发展的良策。

猜你喜欢

贫困生关怀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困难我不怕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选择困难症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有困难,找警察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