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乐海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2018-09-27张晓韬
张晓韬
入夜,孩子已经沉沉睡去,窗外月凉如水,劳累了一天的我,褪去了一天的喧嚣与烦扰,喜欢对着夜色中的月光,静静的在家里的琴弦上弹奏一曲《月半小夜曲》。
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再曼声吟唱一段自己做词作曲的原创歌曲:
有一种一见倾心叫做音符,那柔美飘逸的律动,宛若精灵般跃动的流苏;
有一种一世眷恋叫做音乐,那深邃忧郁的起伏,恍若山涧里碧绿的潭水;
有一种一眼万年叫做乐曲,那娇态万般的俏皮,仿佛前世中越空的诱惑;
有一种一心一意叫做旋律,那朝慵午倦的憨态,犹如苦竹林悠扬的桃笙。
我的音乐呀,她是弹拨者的低吟浅唱,她是天堂找不到的忧愁与哀伤;
我的音乐呀,她是舞蹈者的个性张扬,她是人间吐诉着的欢乐与惆怅;
我的音乐呀,她是歌唱者的心情流淌,她是深渊充斥着的呻吟与绝望。
我的音乐呀,无所适从的我,不管那么多,领着我的孩子们,欢快的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中,跳跃、翻滚、嬉戏,你永远是我的宝!
作为一名小学的音乐教师,音乐不仅仅代表着一份工作,她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融入到了我的每一寸血肉之中;音乐不仅仅是我的专业,更是我的人生态度和乐趣,早已牢牢地植入在了我灵魂深处。
我热爱音乐,在我眼里,音乐是浪漫的,音乐是唯美的,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是舞动的书法,是流淌的舞蹈。更重要的是音乐可以带给孩子们最美好的传统美德教育。
一、利用课堂教学为契机,渗透民族之精魂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深深信奉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所以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再课堂教学中把美德教育渗透到学生心中。
课堂的教学内容,是深化教育的基础。上好一节课,学一首优秀歌曲,是对学生进行一次深刻的教育。民族的素材,产生于民众之中,然而来自民众之中的词与曲,更能激发起全民族的向上、向心力。
在学唱《国歌》时,启发学生分析歌曲,《国歌》是一首无产阶级的赞歌、颂歌,它刻画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它鼓舞着亿万人民奋勇向前。它是中国人民灵魂的象征。同学们该从中得到启迪——— 无论是什么时候,中国人都不能丢掉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视为各族人民的母亲和摇篮。
通过学习歌曲《长江之歌》、《保卫黄河》,让学生知道祖国的伟大,黄河的雄伟,长江的气魄,从中激发学生的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刻苦学习,立志报效祖国,做合格的“四有”新人的信念。
二、找准课外活动的热点,溶民族教育之中
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民族音乐艺术,就一定要占领好课外活动阵地。在课外活动中,要突出民族音乐艺术内容。
利用重大的节日和艺术节,举办歌颂祖国,歌颂党的文艺演出。在艺术实践中达到弘扬民族艺术的目的。多少年来,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但有些地方由于对活动缺乏规范的管理,有的学生觉得:西洋乐器似乎高雅,小提琴、钢琴确是乐器之王,它自身的性能与表现力是其它乐器无法代替的,民族乐器本身的特殊音色和性能及表现力是西洋乐器不能比拟的。民族乐器的产生蕴藏着中华民族文明的文化和民族风情,乐器的本身就是几千年古老民族的象征。一首二胡独曲《二泉映月》,一曲琵琶曲《十面埋伏》,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这不仅是该曲感染力所产生的影响,而且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赢得了世人。西洋乐、民族乐本身没有高雅、俗气之分,更没有贵贱之别。它们之间的作用,不是谁代替谁,而是相互补充发挥自身的长处。
通过对比,强化民族精神,加深了对民族音乐的理解认识,而且最主要的是每位家长和学生,在思想深处解决崇洋媚外,高低贵贱之模糊认识。在每位家长正确认识的引导下,参加音乐课外活动的学生从小就确立一个正确方向。民族乐的普及和发展使学生们从中自然的领悟到民族美德的启示和教育。
三、选择健康音乐为我所用,振奋民族精神
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是理想的传统美德教育形式,众多的音乐教师能够很好的把握這一重要环节,它是摆在整个社会中的一个最新课题。好的音乐,会给人以前进向上之力,反之,就会导致精神萎糜甚至死亡。要让民族音乐永远继承和发展,在这一代人心中扎根,必须尽快抓好两点。
从改革开放的大局着眼,对青少年进行系列的振奋民族精神教育。有选择地接收西方进步文化艺术,在广播电视中突出民族音乐的主线,用高雅严肃音乐取缔低级通俗的音乐,逐步形成一种青少年会唱,喜欢唱,不唱民歌不过瘾的良好势态。
全社会都来关心和过问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对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学校要正常安排。特别注重课余的娱乐活动,并强化管理和指导。
传统美德教育,从意识形态上讲,文化艺术渗透性,感染性对青少年是最能看得清,体会到的。也是最容易受教育或受其害的。不能不承认,很多青少年的失足犯罪,不能不说是起源于不健康的文化艺术所致,不能不说是由于缺乏民族自豪感,追求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所致。至今,乃至将来,若要真正把传统美德教育抓好,必须注重音乐美与丑。要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由浅入深地进行系统的民族音乐培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使民族音乐艺术得以发展。让民族艺术这颗璀灿的明珠,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四、让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传承民族信念
在伦理为重的文化环境中, 如何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中国文化下对教育的最原始的诉求,20世纪初的中国有识之士很自然地就会将音乐促善的功能做最大程度的挖掘,以呼吁乐歌课建立的必要性。
强调“艺术独立论”的王国维在肯定唱歌的修身功能的同时,比同时代的人看的更远,他说:“但就小学校所以设此科之本意言之,则(一)调和其感情,(二)陶冶其意志,(三)练习其聪明官及发声器是也。一与三为唱歌科自己之事业,而二则为修身科与唱歌科公共之事业。故唱歌之目的"自以前者为重;即就后者言之,则唱歌科之辅助修身科,亦在形式不在内容。虽有声无词之音乐,自有陶冶品性,使之高尚和平之力,固不必用修身科之材料为唱歌之材料”。
五、结语
我漫步于音乐的大海边,在她面前,我永远都是那个宛如第一次初见她时的那个欣喜若狂的小女孩。偶尔在海边拾起一只贝壳,那是带给孩子们的传统美德和希望之光。
我轻盈地走向远方,沙滩上留下我浅浅但却坚定的足迹,通向音乐教育的云和山的彼端……
音乐教育的殿堂,此生,探索,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