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的再思考探析

2018-09-27谢雯

赢未来 2018年4期
关键词:艺术

谢雯

摘要:“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不但体现了其道德教化的作用,而且突出了其审美的独立性。从理论上将,契合了中国美育的教学理念。这种审美方式与康德的哲学观有着很大的不同,康德的审美观念是“纯粹审美”,本文基于对“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内涵的分析,引出此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中的必要性,以期为广大音乐教师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关键词:“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观;艺术

审美一词在艺术教育领域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经常被使用,尤其是当我们在论证音乐教育的地位、价值、特征等关键问题时,审美仿佛变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和原则,为我们明确了前进方向和评判标准。音乐教育存在的必然性在于其审美的作用与本质。

一、“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的内涵

(一)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素质人才出发,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要想始终如一的贯彻实行素质教育,必须要对学生加强美育培养。强调“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转变人们对美育教育的漠不关心的不良心态。音乐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工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么优秀的音乐家,在于培养人。音乐教育的概念内涵基本也是如此。因此要求我们遵循音乐特殊规律的同时,还要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在之前的音乐教育过程中过多的注重教育的普遍性,致使出现异常严重的非艺术化的倾向,同时也因为过度的注重音乐的特殊性,致使音乐教学中出现过于专业化的突出问题[1]。我们应该努力寻求两者的平衡点,将其合理的运用在教学中。

(二)音乐教育的功能有很多,比如娱乐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健体功能等。“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要求教师应该着重强调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美育的先锋,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将变成一个空洞的口号。情感教育是美育的传统表述,注重培养提高音乐审美情感是“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的第一要义,因此,要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以便学生能获得全面的情感体验。美育教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据《辞海》记载,美感又有狭义以及广义之分,狭义上使指审美感受,广义上是指审美意识,即人对美的体验、主观感受以及精神上的愉悦,共同构成了审美意識。对于普通院校进行的音乐教育而言,“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主要是狭义上的含义,即突出学生的个人体验以及主观感受。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应该有针对性的淡化那些纯技术性的音乐技能的培训。

二、“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实行的必然性

由于我们现在正面临着哲学大环境的转型,即后现代时期,解构主义、多元化发展、后现代主义这些观念时刻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但是当我们切实的着眼于现实生活,所感受到的实景与理想化的图景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目前,我国的办学治学方针以及教育体系还都处在“认识论”、“系统哲学”的常规语境中,处在发展时期,而广大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还处在启蒙教育阶段,这种启蒙教育本应该早就要完成的,但已经过去一百年了,由于历史原因所致,仍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换言之,我们还没有弄清楚音乐美的内涵,甚至是学生们根本没有关注过音乐的美,甚或是对其无动于衷,如果在此时,让他们越过审美体验去探讨更深层的含义,不难想象会出现何种后果[2]。这就好像是中国正面临的问题,在现代化进程还未完成时,就被推到了后现代的浪潮里,但现代化建设需要时间,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因为世界环境的转变,我们就想要越过现代化进程,那是不现实的。中国音乐教育也是如此,应该先要实现审美阶段要达到的目标,再稳步的去寻求发展,因此“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正契合了当今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

结束语: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即美育,是应我国特殊历史时期的需要而提出的,有其特定的政治背景以及特定的音乐教育背景,伴随着我国教改的大潮,中国音乐教育在自己的课改之路上正艰难独行。我们应该对那些音乐教师提出的不同想法给予应有的重视,及时的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将有利于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3]。也会为提高音乐教育水平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为培养素质全面优异的现代化人才提供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资利萍.对“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的再思考[J]. 音乐探索, 2016, 2016(1):103-107.

[2] 文凤君.以美育人—中国20世纪初期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美育思想研究[D]. 中央音乐学院, 2015.

[3] 李媛.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实践观——评基斯·斯万尼克《音乐性地教音乐》[J]. 中国音乐, 2016(2):186-191.

猜你喜欢

艺术
抽象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
身边的艺术
美在《艺术启蒙》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