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路径

2018-09-27李卫群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李卫群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所积淀和凝聚而成的最深沉、最厚重的精神追求、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创新性发展,是当前国家繁荣、民族进步的时代诉求,是文化自身延续繁衍的必然选择。本文简要阐述了文化馆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的定位,并对其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的途径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1-0215-01

一、前言

文化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文化活动的源头和基础,文化馆提供培训、讲座、展览、文化交流、文化活动等等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发挥着引领、激励、凝聚、号召的作用,能够满足人民基本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承载者。作为社会公共文化资源服务的核心阵地,时刻承担着所在区域群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在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积极发挥作用。

二、明确文化馆自身的定位

中国文化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积累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通过优秀文化的传承,可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解决现实问题、助推社会发展。

文化馆作为政府下属的公共文化事业机构,是公共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传播公共文化为目标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产物,承担的是推广发展群众文化的职能。其核心是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来积极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来引领社会正能量,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宣扬能够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措施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怎样合理地保存并传承其文化精髓,怎样积极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扬出去,为世人所关注,为世界所侧目,值得我们深思。结合当下,在这样一个科技创新层出不穷、服务理念推陈出新的年代,作为一个文化馆人,我们需要以变革创新的眼界来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以前沿的技术手段服务于传统文化传播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散落于民间,传承于民间,也发展于民间,但总体来说,有绝大一部分还处于深藏不露,不为世人所详知的境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传播途径的匮乏,以及传承方式的单一。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目前还是局限于代代相传或口口相传,其传承受众面极小,传承发展空间有限,部分传承人由于年龄和知识结构的限制无法更进一步发展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因为信息获取的不对等性,又使得许多有志向有兴趣的潜在传承人无法适时的获取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无法将时代的朝气融入到传统文化中去,大大制约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互联网的兴起,为很多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很多事物的发展轨迹都逐渐向“互联网+”这一方向靠拢,以微信这一移动端应用平台为例,据统计,截止到2016年12月,全球共计有8.89亿的月活跃用户,如今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弱冠少年,都能在手掌方寸之间,获取有用之识。其受众面之广,也为各行各业所关注并纷纷加以利用。其实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可以纳百家之长,择优而用之,运用这种成熟的互联网技术手段来为其服务。融合网络新媒体,打造文化发展新空间,发展前景广阔。

以我馆为例,为了更好地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出去,借助于微信平台的传播效能,尝试在已有官方微信服务号的基础上又开设了专门的非遗公众订阅号,以每日一次的频率进行信息推送,发布的形式与内容丰富多样,通常以本地域内非遗发展现状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讲内容为主,并配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编译方式,将原有传统的文化内容,通过微信这一新兴平台,以一种时尚富有渲染力的形式发散出去,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推广传承,唤醒人们对于以往那些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引导人们择善而从,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随着逐渐深入下去,我们发现,通过将文化传承平台化,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可以逐渐地为喜欢甚至是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们构建起一个优质文化生态圈,借助网络载体,与之进行积极地互动,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基于传统文化的优质创意产品推广等诸多可能提供了发展空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再拘泥于一人、一技、一地,真正意义上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存储、继承:平台化传播、推广,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新活力、新发展,这对于作为群众文化传播者的文化馆来说,责无旁贷。

(二)以包容化的姿态整合资源,服务于传统文化传承

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当一种文化一种传承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许会因为环境的转变而遇到各种各样的制约与挑战,当挑战来临的时候,是沉没于历史的洋流中,还是重新崛起散发出耀眼光辉,其至关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其是否能够迎合历史发展的轨迹,以一种包容开放的姿态来绽放自己。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主体内容,正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文化使命。而只有融入生活、创新发展,才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最佳方式。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如果仅仅依靠文化馆或者是政府文化主管机构来推动,那是远远不够的。值得庆幸的是,在国家的大力倡导推动下,优秀传统文化正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并重视,溯本求源、务实奋进,有许多社会组织和团体,乃至企业都在积极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渲染力、正能量属性来推进自身事业的发展,而文化馆也可以借助这股东风,整合有益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社会资源,拓展传播范围,同时在归整优化后又可将之反哺到有文化诉求的企事业单位中去。

以我馆为例,就曾举办过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军营等类似的活动,与社会各个阶层积极互动,这样既为社会带去文化的和谐之风,又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尽了自己的一份力,一举双赢,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其实还孕育着不少潜在的商机,像无锡的泰伯庙会(国家级非遗项目),这是一项自古延伸下来的民俗文化活动,传承百年,为什么其延续性会这么长,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有它本身的市场存在价值,在为老百姓提供精神上愉悦的同时,还能为参与者带来物质上的收获。其实,将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化也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像许多的老字号,有技艺的传承,其本身也有企业文化的传承,工匠精神,历百世而不衰:一些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化作品,或许耗数十载之功,方有今日所成,一个有竞争力、有存在价值的文化,有其传承发展的底蕴,也将更会为世人所接受。鉴于此,文化馆可以根据自己的定位,以平台化的服务理念,将这些文化价值挖掘出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强劲的驱动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化馆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传播的桥梁,应当以更为开阔的视野、更为先进的理念、更为包容的姿态来迎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不断诉求,将传承千年的各种优秀文化思想发扬光大。

四、结语

文化馆作为地方性文化建设的主要场所,担负着发挥地方文化、传承文化、调动群众积极参与的责任以及义务,文化馆积极认清自己的定位,运用创新性思维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延伸传统文化的服务长度,能达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序蓬勃地发展的目的,在加快实现社会主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区域发展篇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