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文倚村的土地状况研究

2018-09-27侯亚鹏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田地契约土地

侯亚鹏

摘要:文倚村地处山西省文水县开珊镇,属于一个典型的平原村。民国时期本村土地交易频繁,留下来大量的土地交易契约。契约中田地方位的标注说明本村地权基本上较为分散,而《文水县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历史资料汇编》一书则更加确定本村基本上没有大地主,这与以往学者们对华北地区发达的自耕农现象相呼应。

关键词:文倚村;地权;地主;自耕农

中图分类号:K2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1-0134-03

一、前言

文倚村地处山西省文水县,笔者整理出来本村土地交易的契约共有186张,其中田地买卖契约有162张,房屋买卖有15张,其余包括让地约、兑约、卖粮约、典约和执照等总共有9张。整个时间延续跨越从民初到1950年。我们可以看到,在所有的契约中以田地买卖为大宗,通过田地买卖契约,我们可以发现文倚村的土地占有状况。

二、契约中田地方位的记载

文倚村常年受到文峪河的影响冲刷,导致本村淤积了大量泥沙,一方面对于农作物生长有帮助,但是在低洼地区也导致了常年积水而形成的盐碱地。对此在口述的时候弓老先生和郝老先生也多次提到过,“我们村地势西高东低,西面地干,是好地,南面地不好,还有一部分不能种”。对此,在田地买卖契约中,笔者将田地所在地点及名称做了一个统计(见表1),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村西的土地交易非常频繁,而且地名也最丰富,村南交易量最少,这也与老人们所描述的一致。

表1仅是将田地交易契约中出现的田地交易方位及,名称记录下来了,依旧很明显的是村西的田地交易数量份最多,名称更加复杂,究其原因就在于村西土地产量高,村民无论买还是卖都愿意要村西的田地,因之村西的田地交易就会愈加频繁,但这也会导致村西的土地细化、支离化,因此需要更多的命名来表示其具体方位。这些地名还有许多在现在依旧被这么称呼。除了田地名称,田地交易次数更能说明问题。在田地交易契约中,出现村东的有16张,村东南3张,村东北1张,村西70张,西南7张,西北10张,村南14张,村北17张。如果把村西北、西南都算在大的村西的话,整个有明确标注方位的契约中,有87张,占整个交易数量的63%。可见文倚村村西的田地质量明显高于其他地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文倚村田地非常细化,但是本村却是一个平坦的平原村,这样来说地权的分散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两种认识:本村人口膨胀,人地矛盾尖锐;土地非常分散,自耕农非常发达,大地主几乎没有,地权是较为分散的。到底这种认识是否准确呢?我们继续从契约本身找答案。

首先,对于文倚村的人口问题,笔者没有在任何文献中找到数据,查遍各个版本《文水县志》也都未有记载,郝老先生告诉我说,民国初期期本村有二百户,这在全国看起来也算得上是较大的村庄了。到现在本村共有3700多亩地,在民国时期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实际耕种面积更少。传统时期,大多认为中国人均达到四亩地才刚到温饱线。民国时期文倚村人均远远低于四亩,况且在这一时期本村除了必要的粮食作物外,还种植了不少的经济作物,如葡萄、柳树等,这就更加减少了耕地面积,难以保持最基本的经济生活。所以说当时的人地矛盾尖锐是比较准确的,但是这种矛盾并不是无地的佃农与拥有大地的地主之间的矛盾,是整个村庄人口众多而总的耕地不足之间的矛盾。

再者,我们讨论文倚村土地分配关系是否分散。对于这一问题我专门仔细询问过两位老人,他们的回答基本一致,老先生们说在印象中本村没有地主,也没有占地非常多的人,基本上没有家庭超过三十亩地,完全没有地的人也有但是不多,大家都差不多。结合我们上述说言,本村地权非常分散,自耕农高度发达,佃农不明显。为了证实这一结论,笔者在契约本身中又发现了新的材料,那就是契约中标注的四至。传统时期,卖地契约的格式基本都保持一致,主要要素都会包含在内,以一份完整的文倚村卖地契约来看:

立卖地契文约人白来双,情因一时不便今将自己原分祖业,今有村西院家地一段计地六分,係东西畛东至大道、西至卖主、南至东截郝晴昌、西截李立本、北至冯玉禄,四至开明情愿出卖与李清永远耕种,同中说合言明价洋六十元整,其洋当交不欠,此地倘有人争碍有卖地主一面承当,恐口难凭立卖约为证。

随契过草粮一升

中见人:胡振纲王乐儒

民国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从以上契约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卖主卖地是必须在契约上标注田地位置还有四至的,上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位置了,而关于四至则能说明本村地权的分散性。契约中四至的标注本来时为了明确界限的以减少纠纷的,同时它也记录了此地周边的土地所有者的姓名。从上述契约中就可以看到,此地西至卖主这就是说是卖主将自己东边的地出卖了,但是只卖了六分。此外,此地南至东截郝晴昌、西截李立本、北至冯玉禄,说明卖主这六分田地附近就相邻着两家人,这不就是证明了本村地权的分散了吗?李金铮对冀中定县的地权研究发现农民“卖地也是零打碎敲,这就导致了一个土地交易现象:土地购买者要想得到较大面积的整块土地,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定县地权分配并非呈现传统观点所认为的那种恶性局面,而是处于相对分散状态”。这与本村情况也极为相似。文倚村的卖地契约中的四至就不像笔者整理晋中、晋南等地的契约时一样,出现某一买主大量买地或者多数卖着卖地时都发现四至中几部分都相邻同一人,这样很明显的就是本村不像晋中、晋南那样都大量集中的土地。其次也由于本村人口激增,土地基本开发完了,人均土地本来就不多,因此“人口增长本身并不能阻碍土地的集中但有些地方确实由于地少人多,土地积累不易”。

三、对《文水县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历史资料汇编》的分析

除了上述契约本身内容涉及以外,从其他史料也可以佐证本村地主阶级几乎没有。笔者在文水县政协查阅到一本1963年中共文水县委档案室编的《文水县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历史资料汇编》一书。本书详细记载了文水县民主革命的历史情况,对文水县自1945年以来剥削、打击、消灭封建势力的历史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分为四个部分对本县消灭封建经济的经过情况、划定剥削者成分的情况、关于在历次运动中执行划定剥削者成分政策的经过、关于分阶级、分批、分村打击地富阶级额概况做了详细的统计。在本书第四部分关于关于分阶级、分批、分村打击地富阶级额概况做了详细的统计附表中,对本县1945、46年反霸清算运动、减租减息运动、1947年调剂土地运动、分粮斗地主运动还有在1948到1949年第一批土改划定地富等逐村进行了详细的统计。从中我们便能发现有关本村是否有大地主。现将各图表复制如表2。

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在文水县反霸清算运动中,本村只有1户地主,并且其拿出的财务仅有10件衣服,远远低于本公社甚至本县的其他村庄。难道是本村的地主太过强势,在反霸清算运动中只愿意拿出这么少的财务吗?并不是这样的,而是文倚村中的地主是在“矮子中拔将军”出来的,相较于其他村庄,文倚村在1945、46年几乎可以说没有地主。我们再看看表3

从表3我们又可以清晰的看到,在1945、46年的减租减息运动中,文倚村依然只有那1户地主。我们接着看表4。

依然如表3、4,在土改时重新划定地富中,文倚村依然只有1户地主,这可以明确表明,文倚村只有一户地主,并且依次可以推断两位老人所言相对准确,本村土地相对平均,未有大量集中的现象。表4文水县48年冬至49年春第一批土改84个村划定地富分村统计表

四、结语

综上我们发现,文倚村虽然是一个人口规模较大的村庄,但是其并不是富庶的村庄,本村人口众多的原因就归结于其地理位置。

一来本村地处文水、交城界限,外来人口迁移较多,如郝老先生就说其祖上就是乾坤年间由北边的廣兴县迁移而来。

二是本村地处平原地带,并且农业发达,灌溉便利,就可以养活众多的人口。加之本村地权较为分散,这又使得本村自耕农较为发达,并且几乎没有大地主。

史建云认为“自耕农是与租佃制的发展相对立的,租佃制又以土地集中为条件,当地权分配较分散时,农民自己有地,不必租他人土地耕种,地主手中也没有多少可供出租的地。所以,一定时代一个地区的地权相对分散,往往意味着当时当地自耕农比较占优势。虽然史建云这是在分析华北平原的自耕农状况的,但是依然适用属于平原地带但是地处山西高原的文倚村。可见,文倚村在民国时期一直是一个自耕农发达的农村。

猜你喜欢

田地契约土地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找梦
田埂
契约精神在国企成长未央
群体认同调节下的心理契约破坏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
卖地的契约
分土地
对“债权契约”概念的逻辑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