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集群开放治理的内涵及创新驱动机理研究

2018-09-27张晶孙浚杰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28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产业集群

张晶 孙浚杰

摘要:集群治理是解决产业集群发展矛盾、促使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升级的重要途径,且集群治理日趋开放化和共治化。文章在此基础上,阐释了集群开放治理的内涵,分析集群开放治理的创新驱动机制,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开放治理;创新驱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开始崛起,进入新一轮迅速发展期。在这一过程中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但是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绝大部分集群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走的是低端道路的成本型发展路线,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粗放式经营理念固化,外延式发展遭遇瓶颈;集群缺乏创新能力,企业间低价恶性竞争严重;地区、行业间存在流通壁垒,制约集群发展升级。而从根本上来说制约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的最大瓶颈就是创新能力的缺乏。因此,提高集群创新能力是推动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和升级的重中之重。

在我国产业集群发展陷入困境的背景下,2015年工信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各地政府也相继推出了关于“打造现代制造业集群”的政策。如天津市印发了《33条》,落实发展十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实施18个重点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万企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苏州市出台了“一基地、一高地”系列政策,提出发展先进制造业“126”产业架构,打造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可以说,我国制造业产业集群创新发展问题的关注度一下子被推到了顶峰。同时,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可以说,开放化、共治化的产业集群治理已成为我国集群发展的大势。

一、集群治理的相关研究

集群治理研究是集群发展的产物,在Porter提出产业集群概念的同年,学者Brusco就首次将治理理念已入到了集群的研究之中。2000年,Gilsing首次明确了集群治理的概念,将集群治理定义为集群内部成员以促进和改善创新进程为目的而进行的集体行动。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关于集群治理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及多元化。

集群治理的内涵研究方面,Gilsing提出的集群治理的概念过于宏观与宽泛,在其研究基础上Propris将集群治理的内涵研究细化到集群内部主体层面,强调集群治理的多主体性,并将集群治理内部多主体的共同博弈视为集群治理的本质。尽管认识到了集群主体在集群治理中的重要性,但是Propris对于集群治理的概述却并不全面。随后的学者De Langen对集群治理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诠释,他认为集群治理实质上是集群内部各种协调机制以及不同主体间的相关关系的混合体,其根本目的是创造秩序、减少矛盾和实现共同利益,即提高集群绩效。至此,集群治理的内涵趋向清晰化,为集群治理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集群治理内涵的研究之上,国内外学者将研究视角拓宽到集群治理的其他领域。部分学者着眼于宏观性的集群治理机制和模式研究,如张聪群通过阐释产业集群治理内部构成的“关系—互动—协同”三维逻辑,归纳总结出产业集群治理的两大机制:社会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周泯非和魏江归纳出集群治理的三种机制:市场自治、社区规范、层级控制,并依据三种治理机制在集群治理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权重组合将产业集群的治理模式划分为自组织型治理模式、中心领导型治理模式和多元协作型治理模式三大类。部分学者则着眼于微观性的集区治理构成和结构研究,如Ebbekink和Giacomin均强调了政府在集群治理中的重要性,并试图寻找可以促进地方产业转型的新政策和新模式;肖建华和张栌方聚焦于权威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治理主体,分析了不同治理模式下的“智力—资本”协同效应。另有学者选择着眼于实证性的集群治理影响和绩效研究,如姜惠忠和易明从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治理力这两个维度出发,建立了涵盖44个指标的产业集群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对武汉光电子产业集群进行了实证分析;胡雅蓓和霍焱通过构建产业集群网络治理概念,实证检验了高科技产业集群网络嵌入关系下集群治理机制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

目前,学术界对于集群治理的研究多集中于集群网络治理和集群价值链治理这两个方面。其中网络治理的研究视角偏重于集群区域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协调,强调集群内部治理,如田虹等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产业集群治理边界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进行分析,从内部利益相关者、外部主要利益相关者、外部次要利益相关者三个方面构建了产业集群网络治理机制。而价值链治理视角所构建的全球价值链框架,则较多的关注地方企业和外部经济的联系,强调外来力量作用下的集群外部治理,如焦媛媛从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入手,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在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中的地位,探究了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升级的路径。集群网络治理和集群价值链治理两者间存在差异,但也有诸多共性与联系,因此部分学者尝试将二者相结合进行更为综合的集群治理模式探究。嚴北战将全球价值链治理与集群网络治理两种研究方法相结合,揭示了集群内部权力配置与产业网络关系耦合下的集群治理演化机理及其路径;Gereffi和Lee则以集群内部企业社会责任为基础,结合集群价值链治理,建立了“私人治理”、“社会治理”和“公共治理”三者融合的内外部“协同治理”的集群治理新模式。

通过上述集群治理的研究,尽管对于集群治理的研究已经蔚为大观,但是却鲜有集群治理开放性方便的研究,集群开放治理方面的研究是集群治理研究方面的一大空白。

二、集群开放治理的内涵

治理行为和治理对象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分而论之。因此,在分析集群开放治理时,我们需要了解其作用对象——集群创新系统。集群创新系统具有较强的社会生态性,完整的集群创新系统主要由三大群落组成:创新主体群落、创新客体群落以及创新载体群落。创新主体群落主要由各类企业、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等组织构成,是生态系统中的主导者;创新客体群落则是创新过程所必须的创新资源,不仅包括人力、资本、生产设施等物质资源,还包括信息、技术等非物质资源;创新载体群落是创新环境,由经济、文化等构成,其具象化的体现就是创新要素平台。各个创新群落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良性的循环系统,贯穿集群创新系统运转的整个过程。集群开放治理在集群创新系统中的效用就是针对这三类群落展开的。

学者们将集群治理的研究分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部分,集群开放治理以集群治理为基础,同样如此。但是不同于集群治理,集群开放治理更侧重于体现集群治理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既包括不同集群创新系统间的开放性,也包括集群创新系统内部的开放性。

1. 集群内部开放治理

集群内部开放治理是集群创新系统内部开放性的体现。集群创新系统内部包含三大群落,其中创新主体是创新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也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核心。在创新活动中,创新主体的行为直接影响了整个创新活动的成果及绩效。在绝对自由化的情况下,出于固有的自私性,各主体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过分注重自身利益,这造成了创新主体间的合作往往流于表面,可共享利益却不能共担风险,极大的影响了创新的效率。集群内部开放治理就是要通过大企业或者地方政府作为主导,对其他创新主体进行有效引导,加强主体间的创新合作关系,在主体间建立起资源共用、技术共通、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协同创新网络,以保持集群创新系统的内部活力。

2. 集群外部开放治理

集群外部开放治理是集群创新系统外部开放性的体现。集群创新系统中创新客体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础。创新客体既包括一系列有形的创新要素,如资金、人力等,也包括一系列无形的创新要素,如知识、技术、信息等。外部开放治理就是要促进创新客体在创新系统间的流通,保持创新客体的活性,为创新活动提供活力。伴随资金、人力的流动,集群创新系统可以从外部获取丰富而优质的资金和人力资源,通过加大创新的投入量直接性地提升创新产出;伴随知识、技术的流动,集群创新系统得以吸收利用此类资源,通过提升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间接性地提升创新效率。总体来说,外部开放治理就是要促进创新资源在集群创新系统间的流通,保持创新系统外部活力的获取。

基于此,可以将集群开放治理分为内部开放和外部开放治理,并将其进行如下定义:内部推行地方政府或大企业主导的相关利益体共同治理,外部实现嵌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参与全球治理。具体来说,内部开放治理就是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群落主体的重要性,以地方政府和大企业为主导,各个利益相关体共同治理,实现创新生态系统各组织有机统一。而外部开放的主旨就是参与全球技术创新生态网络,依靠互联网平台,获取全球创新信息与技术,促进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与全球技术创新系统间的要素流通,借此突破制约创新效率的瓶颈。

三、集群开放治理的创新驱动机理

集群开放治理的目的是为了提升集群的创新绩效,实现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升级,这是一个传导性的过程。根据前文对集群开放治理的分析,并结合前任的研究,本文浅析了集群开放治理的创新驱动机理,并绘制集群开放治理的创新驱动机理图,见图1。

1. 利用开放治理整合资源形成创新优势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知,内部开放治理主要作用于创新主体,外部开放治理则主要作用于创新客体。而实际上,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也是以客体形式为最终形态进行的,创新主体的交互本质上也就是创新客体的整合。当然,两者也存在一些不同。在创新投入方面,内部开放治理主要是通过内部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创新投入的相对量,外部开放治理则是通过对外部资源的聚集提高创新投入的绝对量;在技术水平方面,内部开放治理主要是通过集群内部技术共享与扩散提升集群内部技术平均水平,外部开放治理则是通过对外部技术的引进与吸收提升集群内部技术高端水平。总的来说,集群通过内部开放治理对内外部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形成高创新投入量和高技术水平两大创新优势。

2. 通过创新优势实现集群创新系统升级

创新投入产出实现相对应的,二者往往成正比关系,创新优势中的创新高投入可以提高创新成果的产量。技术水平同样是影响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技术水平越高,相应的创新能力越强、创新的效率越高。创新优势中的高技术水平通过提升创新效率同样可以提高创新成果的产量。而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是衡量集群创新系统的重要标准,一定意义上来说,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提升也就意味着创新系统的升级。总的来说,在集群开放治理建立起的两大创新优势的作用下,集群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得以提升,并最终促进集群及集群创新系统的发展与升级。

3. 借助创新升级效应完善集群开放治理

促进产业集群和集群创新系统的发展与升级是集群开放治理的目标,但并不是说集群开放治理对集群创新升级的影响是单向的。集群实现升级之后可以带来更多的效益,一方面这些效益可以提升集群的创新基础,使得集群内部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基础都得以提升,这可以对集群开放治理提供助力,促进集群开放治理的完善与发展。另一方面,随着集群升级后的发展,集群往往会衍生出新的问题,也就相应的需要对现有的集群治理模式进行调整和改进,对完善集群开放治理提供需求拉动。

四、政策建议

针对本文研究内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加强政府和大企业在集群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其对创新资源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2.加速集群内部产学研协同体系建设,通过协会、创新战略联盟加强集群内部创新主体的合作。

3. 提升区域开放度,加大外资引进力度,福利外商资本开展创新研发活动,加强外商资本与区域创新系统的互动。

参考文献:

[1]Gilsing V. Cluster Governance: How

Cluster Can Adapt and Renew Over Time[C]. paper prepared for DRUID PhD-conference, Copenhagen, 2000.

[2]De Propris L. Systemic flexibility, p

roduction fragmentation and cluster governance[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1(06).

[3]De Langen P. Governance in seapor

t clusters[J]. Maritime Economics & Logistics,2004(02).

[4]张聪群.产业集群治理的逻辑与机制[J].经濟地理,2008(03).

[5]周泯非, 魏江.产业集群治理模式及其演化过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01).

[6]Giacomin V. Negotiating cluster bo

undaries: governance shifts in the palm oil and rubber cluster in Malay (si) a (1945~1970 ca.)[J].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al History,2017(01).

[7]肖建华,张栌方,孙玲.我国虚拟集群治理模式与协同效应研究:以服务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5).

[8]田虹,袁海霞,张洪利.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产业集群治理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3(09).

[9]焦媛媛,范静燕,李科.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及产业升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06).

[10]严北战.产业集群治理模式演化机理及其路径研究[J].商业研究,2013(11).

[11]Gereffi G, Lee J. Economic and so

cial 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Why governance matter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6(01).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学生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Y15C015)。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产业集群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知识产权服务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