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儿子与情人》中母亲对保罗性格的影响

2018-09-27邓立兰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性心理婚姻观

邓立兰

摘要:《儿子与情人》的主角保罗的个性复杂,形成原因却明显,因为其母亲的过分保护、溺爱与错误的引导。比如其胆小、敏感,欠健全的性心理与婚姻观,模糊的阶级认同心理,以及严重的俄狄浦斯情结。

关键词:个性心理;性心理;婚姻观;俄狄浦斯情结

中图分类号:1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1-0064-02

一、前言

DH劳伦斯是二十世纪英国最有成就且最富有争议的作者之一。一生很多不凡著作,最具代表性的有:《儿子与情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儿子与情人》是作者早期较为著名的一部作品,一直被看成是作者带有自传性的作品,书中主角保罗就是劳伦斯自己年轻时的再现。了解了保罗即了解了作者,有助于对作者其他作品的理解。那么保罗到底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呢,其成因又如何呢?

一般来说,人性格的产生,儿童时期受家庭的影响:儿童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摹仿中形成的,家庭对于儿童性格的影响很大,甚至决定其一生性格的发展。青少年时期受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但保罗性格的形成最主要受其母亲的影响。

二、保罗小时候安静、胆小、忧郁、敏感而自负的个性心理

(一)安静而忧郁

他的忧郁与安静,是先天性的。巴甫洛夫说“性格类型是动物生来就具有的一种神经活动形态——即遗传类型。因为动物自出生之时起就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动物最后所具有的神经活动是由外在环境引起的类型特点与变化的合金”。我们知道胎儿在母体内其实是有感知能力的,保罗的忧郁性格是受其母亲影响的,而且此影响甚至在其胎儿期就存在了。比如在保罗还没出世前的一个晚上,莫雷尔夫人因为丈夫的又一次酗酒而与之发生了冲突,被丈夫推出了家门。走在院落的小径上,莫雷尔夫人伤心、难过得浑身发抖。这时她觉得腹中的胎儿也燥动不安了。所以还在襁褓中,他妈妈就发现这个孩子的双眼里透着沉重,双眉微蹙,好象在尽力要理解某种痛苦似的。因为他是在父母的感情已破裂,是在母亲不想要却意外地降临人间的孩子。因为对丈夫的爱已不再,母亲认为保罗的出世就是场灾难,所以这一章节被称作:保罗的出世,又一场战斗。而莫雷尔夫人,也把原先对丈夫的爱全转化为对孩子们的爱了。特别是对保罗,她认为保罗是牺牲品,因此她要用爱来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三、四岁的小保罗,体格赢弱,性格文静得似女孩子,总是象影子一样跟着妈妈,经常情绪低落,会没来由地伤心哭泣。

(二)胆小、敏感、自负,具有破坏性

孩子总是在大人那里寻求保护,而在莫雷尔夫妻之间发生感情僵局时,妻子总是处于强势的一方。本能地,孩子们也就偏向母亲而疏远父亲。而莫雷尔夫人作为母亲,也从没有树立父亲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比如有一次莫雷尔先生在同妻子发生冲突之后离家出走,几个孩子都觉得很紧张、很不安,但母親只是轻视地对孩子们说,“他不会走远的,一点不用紧张。”这样,父亲总是处在受排斥的一方,孩子们既怕他又恨他。保罗更是胆小又敏感,且这种个性也影响了其同外界的接触,妨碍了其独立性的形成与发展。他第一次找工作以及后来与玛丽亚姆的交往,皆是在母亲带领下进行的。

另一方面,保罗非常具有破坏性。比如第四章有段描写了保罗报复性地把姐姐安妮的洋娃娃焚烧了,原因是保罗无意中踩了洋娃娃一下,而安妮却很伤心地哭了,所以他要报复。

心理学告诉我们,对孩子过度的保护会让孩子的力量与自主能力得不到发展,这样的孩子离不开母亲,其总觉得外面不安全,因为母亲代表着安全与保护。但在母亲那里,他却成了其可依靠的支柱。因此,他自视甚高,总贬低别人。

按照马斯洛的心理学理论,如果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不能履行其职责,对家人尚不能坦白诚实,会让孩子感觉不安、焦虑、充满仇恨,会觉得其基本的安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在心里也就会产生蔑视、忿恨情绪,特别是对父亲,因为孩子会认为是父亲扰乱了其对秩序与价值的需要,因此就会变得自私并具有破坏性。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过:“婴儿需要母亲无条件的爱,但六岁以后的儿童则需要父亲的爱,需要他的权威与引导。”那么,父母之爱中一方的缺失,就会对儿童性格的形成造成重大影响。但莫雷尔先生的堕落,莫雷尔夫人应该负责。

三、青年时期的矛盾而模糊的阶级认同心理

首先,保罗对那些同他父亲一样处于社会下层的群体,他的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自己就是平民中一员,认为他们有生活、有热情、懂得爱与恨,却又对他父亲那样的平民很轻视;另一方面他认为自己并不逊于中产阶级。他选择对象时表现得很迷茫与无所适从:他喜欢的玛丽娅姆与克拉拉均是下层人物,却都是接受了中产阶级观念的女性。保罗在内心里又不想依附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对那些女子不多看一眼。而母亲则不断强化保罗心理上的优越性,不断地暗示保罗,他与他父亲那一群体是不同的。保罗最终还是与玛丽娅姆与克拉拉分手了,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应该归属于什么阶层。

四、欠健全的性心理与婚姻观

保罗认为婚姻对一个女人来说是绝对重要的,好的婚姻应该是夫妻之间有火一样的激情。真正的激情,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哪怕只持续三个月。即便如他父母,虽然在一起只有开头几个月的婚姻生活是幸福的、和谐的,但他认为他们曾有爱情。正是这种双方结合在一起时的巨大、强烈的情欲之火的体验滋润着人的灵魂,使人能够不断成熟。而保罗这种观念的形成,全部是来自于对母亲的盲目崇拜。而且他的婚姻观只时意念上的,他的行为与理念是矛盾的。弗洛伊德指出:“成人在意识中喜欢把母亲看成是无可指责的道德圣洁之人格化,而这将构成一种潜在的心理障碍。”所以在有障碍的保罗心目中,父母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他们的残破婚姻是成功的。书中另一女主角克拉拉对保罗只想在肉体上占有他;而丽娅姆纯柏拉图式的爱情以及她对其绝对的精神占有同样让保罗感觉窒息。保罗自己对玛丽亚姆也只有情爱而没有性爱,对克拉拉却只有性爱,而没有情爱。他可以今天要了玛丽亚姆,过几天就要同她分手,表现出极不成熟、极率性的个性心理品质。所以玛丽亚姆生气地说:“我说过你十四岁,其实你是个只有四岁的孩子”。保罗之所以有如此表现,一切皆源于他与母亲间的病态的爱。母亲不但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体处处左右着他与其他女性的交往。而儿子根本不明白这都是为什么?母亲的言行已经严重混淆了保罗的婚恋观。连保罗自己都说,有母亲在,他是找不到女朋友的。非正常的母爱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保罗成年期的心理,从而最终导致了他无法与其他女性建立健康、和谐、完美的关系。即使有交往,交往的对象也是那些象他母亲一样的女性:玛丽亚姆是其精神上的母亲,而克拉拉则是肉体上的母亲。

五、俄狄浦斯情结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儿童在三岁到六岁这一人格发展的第三阶段会选择对象,对某些人会产生深深的偏爱,而男孩爱的第一个对象通常是自己的母亲,形成“俄狄浦斯情结。弗认为这一情结对于个体人格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当这一情结得到解决或被抑制之后,儿童的人格才有可能性顺利度过这一阶段继续向前发展。否则儿童虽然将在生理上长大了,但其人格发展却仍处在第三阶段,并导致个人心理失常,甚至可能患精神疾病”保罗就是这样一个人格发展停留在第三阶段,生理成熟而心理却未能成熟的男人。“他始终不能越过婴孩与母亲之爱的阶段,不能建立起适当的超自我观念来抑制他违背道德伦理的本能冲动,不能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换句话说:保罗的恋母情节没有得到合理解决与抑制。儿童恋母是天性,母亲应该给儿子正确的引导,而不能诱发并加重儿子的这一情节。但莫雷尔夫人没有。当保罗送给她一个小礼物时,她说话语气与行为表现就象个小情人接受信物一样;当保罗同玛丽亚姆开始恋爱时,母亲表现得那么嫉妒。保罗不明白母亲为何反对他同玛丽亚的交往,也不明白自己为何一想到母亲就要恨玛丽亚姆。按照弗洛伊德心理学观点,母子二人均有严重的‘俄狄浦斯情节。作为社会人的一系列的伦理道德规范限制了他们的爱只能是精神上的,但是渐成熟的保罗多么渴望灵与肉和谐的爱啊。所以他一有机会就设法逃脱,去玛丽娅姆那里。而在短暂的逃离中,他又常常被母亲那无形的精神枷锁牵引着,痛苦得不能自己。而玛丽娅姆也象母亲一样,所以最后他决定与她分手,因为他不想又有一个母亲。但在潜意识里,他还是无法真正独立起来。对母亲,他的感情是复杂的:爱着同时也恨着;过份依赖母亲却又竭力想摆脱其束缚。所以从作品结尾部分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意识要摆脱这种潜意识的情感危机,摆脱这种命运,最终不是杀父而是杀母。

六、结语

保罗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母亲的不正常。首先是父母的草率婚姻;其次是恶劣的家庭氛围;再者是母亲对儿子错误的情感寄托以及对儿子情感发展与个性心理的错误引导等,导致儿子欠缺独立的人格。虽然劳伦斯认为工业化的生活与文明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恶劣了,特别是(男女)夫妻之间。在笔者认为,劳伦斯的观点有其时代的局限性的。也有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健康的社会关系导致了保罗的悲剧,这也是带有偏见的。

猜你喜欢

性心理婚姻观
健康中国背景下老年人性生理、性行为和性心理研究的现状
心理护理对肿瘤介入治疗患者生存质量及负性心理状态的影响
Study on Jane Austen’s Views on Marriagein Pride and Prejudice
广州市部分高校大一学生性心理和性行为的现况调查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
浅谈青少年性心理网络色情问题凌浩
从电影《蓝色茉莉》和《赛末点》看两性的婚姻观
初中生性敏感问题及对策研究
毛泽东早期的婚姻观探析
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