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应试作文虚情假意的成因及对策

2018-09-27诸彩芳

关键词:真情实感高考作文写作教学

诸彩芳

摘 要:学生应试作文中虚情假意的出现,源于教学忽视学生的生长特点而固守“高大全”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明确写作目的、用细节保证情感的丰盈、用口语展现真实的自我、合理升华等策略指导学生避免写作时的胡编乱造。

关键词:高考作文;写作教学;真情实感

为了追求所谓的“高大上”,应试作文中充斥着大量的虚情假意之作,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失真的自我,如为感动阅卷老师而祭出自残式的催泪弹,大量地出现父母双亡、离异、进考场路上被撞残的故事;二是虚假的自我,如为表现沧桑而穿越,为表现文化内涵言必称李清照、屈原、陶潜;三是“非我的自我”[1],即为凑足字数而大篇幅地写他人的故事或写十年、二十年后的自己。

这样的作文,说是“满纸荒唐言”也不为过。在教学中,教师应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采取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避免写作时的胡编乱造。

一、虚情假意作文的成因分析

一是不顾学生的认知特点,错误地理解“思想健康”,逼着学生说假话。虽然高考写作基础等级中明确规定“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发展等级中明确写着“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2],但是许多教师不顾学生的年龄和认识特点,过分要求作文的“思想健康和深刻”。殊不知,“思想健康”是分层级的,小学生的“思想健康”和高中生的“思想健康”是有区别的。不分层级地混同“思想健康”,只能使学生从小就学会虚情假意地作文。

二是不顾学生的真实情感,过分升华,逼着学生说大话。许多教师不顾学生的真情真意,总是用考试分数来压制学生的真情表达,非要学生从作文中变戏法一样变出“主题鲜明、思想健康”,如果实在变不出来,也要硬生生地塞进个符合主流思想的主题来。

三是不顾学生的真实生活,过分追求成人化,逼着学生说空话。许多教师为了让学生作文显得深刻,完全忽视学生的日常生活,忽视网络时代学生精彩的生活真实,逼着学生去写那些自己不喜欢、不懂的“深刻”,逼着孩子去学余秋雨、学陈果,以致秋雨体、陈果体泛滥。

二、应对虚情假意写作问题的策略

(一)明确写作目的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写什么”“怎么写”的训练,却一直忽视“为什么要写作”的引导。事实上,只有明确了“为什么写”才有可能把“写什么”“怎么写”训练好。因为个人的独特感受一定源于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格,只有真实做人才能真情作文。日常说话、QQ签名、QQ聊天、发微信朋友圈……如果有虛假的成分,交流的对象一定会说他“装”。一个人如果时常“装”,就会没有朋友。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写”“为谁写”,引导学生言由心生,真情真意作文。不解决“为什么写”“为谁写”的问题,学生就会为了讨好老师自以为是地说些言不由衷的假大空了。

(二)用细节保证情感的丰盈

考场作文如何写出真情实感?真实的细节描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细节是放大的“故事”,每个细节都有丰富的“大故事”:人物肖像细节如《亡人逸事》中妻子细嫩的手指变得又粗又短,人物语言细节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我真傻”,心理活动细节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选用细节有什么样的要求呢?

一是选用最能渲染情绪、提升主题的细节。考试作文字数不多,用最能感动自己、最有冲击力的细节来渲染情绪、升华主题,就能把细节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避免出现为了细节而细节的情况。《我的叔叔于勒》关于于勒的细节“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不仅使一家人的幻想破灭,而且表现了贫困中骨肉难认的悲剧主题。

二是选用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细节化的性格才能表现生活的真实,丰满的性格才能凸现作文的真情。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句,就表现了鲁达粗中有细的丰富性格。

三是选用能形成对比、夸张、照应、衬托的细节。这样的细节既能表现人物性格又能表现主题,还能增加文章的艺术性。如《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的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此时,作者用“个个皆敛声屏气”来反衬王熙凤的性格、权势。

(三)用口语展现真实的自我

有些教师不顾学生语言水平和文化素养的实际,逼着学生写“有文采、有意蕴”的作文,直接的训练方法就是要学生写作时多用比喻句、多引用诗句,以至于把本来说话流畅的学生逼得不会说话,不会说真话。能像余光中那样把语言用到极致的,全国也没有几个;能像朱自清那样把语言写得清新之美的,也没几个。所以,我们何不要求学生像平时说话一样,口语化地把事情说清楚呢?口语化可以避免因套用名言诗句而带来的“非我情感”。平淡也是极美的语言,《亡人逸事》,全是口语,全是平淡,却于平淡中让读者泪流不止。

(四)合理升华

为了“深刻”,许多教师逼着学生在记事写景之后一定要升华。但升华的前提是思想的深刻,学生的思想深度达不到“深刻”时,所谓的升华就会变成虚情假意。升华是真情的流露,是水到渠水的事,写作不能为了升华而升华。

升华也是有路径的:

一是由少而多,如仓央嘉措的《那一天》:“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那一瞬,我飘然成仙,不为求长生,只愿保佑你平安的笑颜;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歌,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那一日,我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二是由特殊而一般,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是由实而虚,如《纸梯》:“临走时你一个劲地拜托老师多关照我,似乎把一辈子的谢都在那会儿道尽了。”

四是由己而人,如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参考文献:

[1]陈伯海.“自我”与“非我”[J].中州学刊,2009(2):147.

[2]浙江教育考试院.2018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J].浙江考试,2018(1):2.

猜你喜欢

真情实感高考作文写作教学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论述小学语文轻松作文的教学尝试
作文立意的探究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