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年浙江高考考场作文问题解析

2018-09-27郭吉成

关键词:思辨表达高考作文

郭吉成

摘 要:从2018年浙江高考考场作文来看,考生在写作中反映出不少问题:在审题上,存在不能整体观照材料、抓不住材料的关键词甚至完全拋开材料等问题;在文体上,存在文体模糊不清的问题;在材料选用上,存在选材缺乏准确性、典型性等问题;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叙议夹杂、文白夹杂、过度引用、假大空嫩等问题;在思辨上,存在缺乏思辨或思辨缺乏深度等问题。

关键词:高考作文;审题;文体;选材;表达;思辨

2018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同往年一样,高考作文题仍然是大家所关注的焦点。今年浙江高考的写作话题是关于“浙江精神”的讨论,试题关注了浙江的历史文化和浙江精神,让学生站在时代的焦点上,去感受和思考浙江精神,这对引领考生关注浙江历史、关注浙江文化、关注浙江的今天与未来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说这是一个高大上的、符合主流意识的正能量作文题。

从写作考查的角度来说,无论试题怎样高大上,它考查的仍主要是考生基本的写作能力和对文化、对社会、对时代的基本认识能力,重点关注的仍是考生的语文素养、文化素养和写作素养,而不仅仅是政治水平。要写好这篇文章,除了上面所说的需要考生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外,还需要考生掌握有关浙江的文化与历史知识(越丰厚对写好这篇作文越有利)以及有关当代浙江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

以下笔者将以评卷者的视角,来谈谈浙江考生在此次高考写作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以便大家在写作学习或写作教学中引以为戒。

一、审题问题

审好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关。从今年浙江高考作文的命题来看,此次作文的观点是命题者预置好的,具有固化的特点,即讨论的话题为“浙江精神”,从命题的预置性来看,作文的立意几乎是顺向的,即写作者的观点必须顺着命题人的命意来立意。

试题材料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指出由历史上的浙江思想形成了浙江精神,交代浙江文化的流变,及浙江文化与浙江精神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考生写作要根植浙江文化与浙江精神的关系,即浙江文化孕育与滋养了浙江精神、浙江故事、浙江传奇;第三部分明确写作语境,提出写作指向,即站在人生新起点,谈对浙江精神的感受与思考。在这里,“浙江精神”“浙江故事(传奇、人物)”“体验和思考”是材料所要体现的三个关键词。因此,一篇优秀的作文必须要抓住浙江精神来立意。在这样的前提下,要关注考生是否在文中写到了以下三点:一是是否围绕浙江精神立意;二是文中是否使用浙江故事、浙江传奇、浙江人物;三是文中有没有体现体验和思考。但从评卷的情况来看,考生在审题上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主要体现在:

(一)不是整体观照材料,而是抓片言只语立意

部分考生阅读材料不全面,只抓材料中的部分词句立意,缺乏对材料的整体观照,导致审题出现偏误,甚至完全离题。如有些考生只抓主材料中的“浙江文化”立意,没有将“浙江文化”与“浙江精神”的关系理清,整篇文章大谈“浙江文化”,忽略了“浙江精神”。这样的立意,不能说是离题,但至少不能完全体现试题的命意。还有部分考生看到试题材料中“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的词句后,误以为命题是要求考生“面对浙江文化”“浙江精神”来表达作为“浙江学子”的“我”该怎么做,所以,文章都在谈如何继承和发扬浙江精神,或者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浙江人,导致文章立意不够正确,偏离题意。这部分考生审题上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把命题材料当作一个整体,而是肢解、割裂材料,以致片面地立意。这是审题的习惯问题,这种只抓片语只言立意的不良习惯会严重影响审题的准确性。

(二)抓不住材料的关键词,或对材料的关键词把握不周全

就今年的试题而言,一篇合格的考场作文必须涉及“浙江精神”“浙江故事(传奇、人物)”“体验和思考”这三个关键词。其中,“浙江精神”尤为重要,这是一篇文章立意的灵魂,也是其他两个关键词合理地存在的条件。也就是说,一篇合格的考场作文的内容应该是对浙江精神下的浙江故事、浙江传奇或浙江人物的感受与思考。但为数不少的考生写作时三者不全,或缺一,或缺二,更有甚者三者都缺,导致作文偏离题意。这部分考生审题的问题不是没有整体观照材料,而是把握不住材料的核心内容,提炼关键词的能力薄弱。

(三)完全抛开材料,另定话题或确立观点

这部分考生根本不去顾及材料及命题要求的指向,完全抛开材料,自己去另立一个话题或观点。如:有的作文以“创新”为话题,整篇文章谈“创新”的重要性;有的以“拼搏”为话题,论述“拼搏”的意义与价值;有的以“文化”立意,思考文化传承与创造的意义。这些话题根本不与“浙江”挂钩,“浙江故事”“浙江传奇”的“浙江精神”不见踪影。这样的作文属于完全离题作文,给分在20分以下,甚是可惜!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一是审题能力确实薄弱;二是受考前准备的文章的影响;三是用准备好的文章套写。

二、文体问题

2018年浙江高考写作题没有具体规定用什么文体写作,只是在写作要求中提出“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所谓“明确文体”一般意义上有两层含义:一是命题规定了考生必须用某一种文体写作,如2016年浙江卷规定写论述文;二是命题没有规定考生必须写某种文体,而是让考生自选一种文体来写作,当考生选择了某种文体后,就必须依照其所选定的文体要求规范写作。

没有规定文体,不是说不要文体。事实上,根据命题中“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来看,这次写作的文体可以是论述类的,也可以是叙述类的,笔者更倾向于论述类。与前三年的侧重论辨相比较,今年应是侧重阐述。无论是论辨还是阐述,都是论述类文章。但不管写哪一类文章都需要“体验”和“思考”:没有“体验”,就不可能有独特的思考,即使有也不是独特的个体思考;同样,没有“思考”,只有“体验”,文章就缺乏从感受中领悟到的思想提升。因此,“体验”和“思考”两者缺一不可。当然,在深度上,“思考”要比“体验”更深一层次。从这个角度来说,能叙能议的阐述体更适合用来承载此次写作题的命意和思想。

选择好文体,并能正确地使用好文体,是考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但在评卷过程中,我们看到许多考生文体意识淡薄、模糊,使得文章所使用的文體在议论或叙述中摇摆,如:

例1 浙江位于沿海,大海的波涛锻炼了我们的筋骨及我们的心态。历史上的思想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成为浙江发展的理论指导,而我们在新思想浪潮的推动下,也必将绽放属于我们自己的光芒。

作为学生,没有人不希望能考出好成绩,将来能为社会、为祖国作出贡献;作为子女,没有人不希望闯出一番事业,为家人带来一份安稳美满的生活。而作为一个浙江人,我们想为浙江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当所在的城市获选“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时,我们笑了,这份笑容能穿越古今,就如同我们的先祖在这丰饶的平原上耕作而收获时的笑容一样。幸福感不是别的,而是能安稳生活的喜悦。

以史为鉴,更贴切地说,应是以人为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会从前人的品格中吸收有益的部分,将其用在对浙江的建设之中。

走向未来,我们会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走。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决不会遗失,并且会好好保存直到留给下一代。但未来是要我们自己去开创的。不管前路是如何的艰辛,我们都不会放弃。前人的思想总归影响着我们。我们有信心,可以把浙江建设得更好。

我们可以一直走下去。

(《以史为鉴,走向未来》)

这几段文字内容上确实是围绕浙江精神来写的,但缺乏一个主导文体的支撑,时而叙述,时而议论,时而又在抒情,这是属于什么样的文体,可能连写作者自己也说不清。

例2 为了梦想,我要坚持不懈。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让一个浙江人成为全民偶像,他就是孙杨。孙杨自小开始学习游泳,每天坚持着一万米的练习,他的指纹因为水的摩擦,已经渐渐消失,他的身上多了很多本来没有的疾病,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他为了他的梦一直坚持着。26岁的他早已到了退役的年纪,可是,他说,为了中国的游泳事业,他还想再多游几年,再多坚持一会儿。从曾经的默默无闻,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崭露头角,再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创造世界纪录,直到现在,孙杨还在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纪录,他用他的坚持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依靠坚持却做不到的。只要你在一件事上坚持了,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就算最后失败了,那又怎样,至少你收获的坚持不懈、不服输的精神会是你人生路上的一大宝藏。浙江人的浙江精神永远是我在人生路上的珍宝,我要向他们学习,敢于创新,敢于挑战不可能,敢于坚持做一件事。身为浙江人,我为浙江自豪,我也会用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浙江精神创造属于我的美好人生。

(《坚持浙江精神》)

这段文字作者的观点是“为了梦想,要坚持不懈”,并用了孙杨的事例论证。但对孙杨的事例没用概括,而是作了非常详尽的叙述,这就模糊了文体。如果是论述体,那么孙杨的事例应该用概述法概述;如果是叙述体,孙杨事例的叙述可以详细些,议论的内容要凝练些。但是,这段文字都没有做到,虽有叙述和议论,可两者之间在逻辑上关联性不大,因为有硬贴的嫌疑,所以语言上显得很不流畅。

类似上述两例的文体模糊不清的现象,今年比较突出。形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因为这届考生进入高中学习以来,写作训练是以论述文写作为主的。因此,今年遇到“体验和思考”这样的写作要求,就有点犹豫了,不知采用怎样的文体来表达,便在议论与叙述中摇摆。这也从一个方面提醒了我们,文体写作训练要全面,不能单一化,只有全面的学习、掌握各类文体的写作,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三、材料选用问题

这里所说的材料不是试题中的命题材料,而是指考生写作时所用的事实材料。这些材料,用于叙述类文章是用来讲故事、丰富所叙述的内容的,用于论述类文章是用作说理的依据、推进论证的。今年我省高考考生大多写的是类似论述类的文章(之所以说“类似”,是考生的文章既不是严格的论述文,但也不是夹叙夹议的叙述文),但也有少量的是在说故事。如果文中材料是用来证明观点的,那么,材料选择得准不准,对深化论证观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果是用来说故事的,那么材料选得好不好,对文章主旨的表达至关重要。因此,写作中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事实材料,都要做到典型、真实、可信,有说服力和表现力。

从今年评卷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来看,考生在作文材料选择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选材缺乏准确性

今年的作文题指向“浙江精神”下的“浙江故事”“浙江传奇”“浙江人物”,应该说,材料的选择具有很强的“浙江地域”的限制性固化特征。如果超越了“浙江”这个地域,就可判定为选材错误。能否正确选择,取决于考生对浙江历史文化的把握程度。很多考生选了孔子、毛泽东、袁隆平、刘强东等,甚至还有人选择了居里夫人、哥伦布、爱迪生等。

例3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沐浴在新时代光辉下的机遇,毫不犹豫地抓住机遇,为家乡创造更美好的图景。京东董事长刘强东挣到第一桶金后,毅然决然地发展到他的村庄,耶鲁大学毕业的秦玥飞甘愿做一个基层的“村官”,为家乡提供力量,韩少功在文中表示“没有故乡,任何景点都是失血的矫饰”。从他们身上,不难汲取其对于故土的一片热忱和无私馈赠,为了弘扬浙江文化,我们需要“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反哺故土。

(《此处心安是吾乡》)

例4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浙江文化也是如此。我们从小生活在浙江,受到浙江精神的熏陶,我们的观念和思想也受到影响。孟母三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它间接地告诉我们,思想和观念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思想》)

例3中的刘强东、秦玥飞、韩少功都不是浙江人,他们都“被浙江”了。例4中“孟母三迁”的故事也不是发生在浙江的土地上。所以,这两例的选材都有失误,不能用来证明观点。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一是考生对浙江的历史、文化了解甚少,二是考生思维的严密性与合理性不够强,三是对论据使用的原则不够熟悉。对此,我们应该引起重视。

(二)选材缺乏典型性

这是指考生作文中所选的材料没有体现浙江的独特性,虽然是浙江的人物、浙江的故事,但材料所体现出来的本质意义,不仅浙江可以用,其他省市也可以用。从论证的角度上说,材料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浙江的范畴。

例5 这汇聚了浙江过去的精华,如珍贵的种子播撒于浙江这片沃土上,滋润生民,而如今这片沃土上生长出许多新的浙江精神,从“最美司机”吴斌恪守职责到最美母亲吴菊萍的徒手接小孩,以及许多“最美教师”“最美学生”“最美干部”的涌现,都如同颗颗硕果,挂在浙江的精神之树上,熠熠生辉。

(《做时代的弄潮儿》)

这段文字立意上符合题意,但所列举的“最美”不是浙江所独有的,没有典型性,不能充分论证观点。

四、语言问题

语言属表达范畴。我们知道,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语言特征,一般来说,文学(叙述)类文章语言较为感性,论述类文章语言较为理性。正确把握语言特征并依据语境准确地运用语言,这是评判一位考生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2015—2017年浙江高考考查的是论述类文章的写作,在写作学习中,考生非常重视论述文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基本上改变了原来的过于追求所谓的“文采”性的大散文语言现象,而今年的写作试题要求考生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因此,考生对语言运用的把握就出现了不知所措的困难,在感性的“体验”和理性的“思考”间摇摆,类似于文体的选择一样,把握不准。从评卷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来看,主要问题是:

(一)叙议夹杂,语言乱象

例6 由古至今,浙江人总是能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地书写一个个浙江传奇、浙江故事,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敢于拼搏的心。

首先是敢为人先的“拼”。想成为时代和人民的领头人,就要去发现时代中可行的突破口,想到别人还没有想到的并放开去做。就像互联网,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人想到能用互联网的力量来为人们的生活服务,而马云就提出了网上购物新奇的想法。

其次“拼”也象征着能吃苦。我有一个切身的体会,就是我的姐姐,她从小学开始就学习古筝,每天都要练习四个小时,之后从初中开始就和姨妈去了北京,学习古筝。住在地下室中,条件十分恶劣,睡觉的地方是六个人一间的,晚上上洗手间也是摸着黑,并且地上总是有爬虫……

(《爱“拼”才会赢》)

第一、二段是论述性语言,第三段是叙述性语言,前后语言表达不一致。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考生缺乏表达好“体验”与“思考”的能力,既想感性地“体验”,又想理性地“思考”,于是就叙议不分、生硬套用。

(二)文白夹杂,不伦不类

例7 近赏月下荷塘,我们醉心于菡萏相倚,亦能在泥泞中涉水采莲,仰观天空,我们憧憬于彩霞旖旎,更誓在风雨如晦时“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这便是浙江人血液里流淌的最本真的秉性,沿着数千年的长河淘洗,其质弥新。

……

“上天创造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只是照亮自己,更照亮世界。”吾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借自己微弱之萤火,“抛砖引玉”,众人拾柴,点燃整个浙江、华夏和时代的璀璨。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浙江之风,山高水长。古有夫之立说,千古传响,近有树人撰之妙手华章。俱往矣,今朝风流,试者少年锋芒。吾辈当立时代潮流,领浙江风骚,与天地同光。

(《立时代潮头,领吾地风骚》)

这几段文字不能说没有文采,但文白夹杂,读起来有点累。用这种语言形式来写的考生往往是把新奇当作“个性”,忽视了语言表达要准确、连贯、通顺、得体的原则,不值得学习与模仿。

(三)过度引用,淹没自我

例8 站在人生的新起点,我带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信念,带着“雄鸡一唱天下白”“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魄力,帶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立志承前人精神,创更高的辉煌。

(《承前人精神,创浙江辉煌》)

例9 作为莘莘学子中的一员,我既没有李白“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洒脱,也没有杜甫“恨别鸟惊心”的忧国忧民,还没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我所拥有的是苏轼的“人生逆旅,我亦是行人”的乐观。作为浙江学子,我是幸运的,因为在浙江的大地上,我接受着浙江精神的熏染。

(《浙江精神》)

这两段文字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考。但问题是有必要这样引用吗?仔细分析这些引用,其实大多似乎不能用来说明什么,反而给评卷老师留下了浮华虚假的伪文化现象。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过度的引用会淹没自己的思想。

(四)假大空嫩,缺乏思想

例10 青春就是要奔跑,作为新时代的浙江学子,我们更是要奔跑,为年轻的自己正名,为家乡正名,为更年轻的孩子们做表率,告诉他们,奔跑的人生,有拼劲的人最可贵。敢闯敢拼,敢于亮剑,愿你我在拼搏中,在引领我们的潮流中收获幸福与温情。

(《奔跑的浙江》)

例11 经历过了数不尽的风风雨雨,日日夜夜,经历了十二个春夏秋冬,在今天,我们迎来了我们的终点,但也是走另一段路的起点,站在这里。我们望向未来,那片未知的海洋,我们定然会有所思索。门和路,是过去和未来,浙江精神就是门和路。浙江过去的历史是门,浙江的未来是路。

《自信为舟,勇气为桨》

例12 从小我就有一个梦,就是要创立一家国际商务公司。我打算在30岁之前,认识一些有才华有担当的有思想的人,一起创立这家公司,但是,现在看来,像是说大话一样。不过我会努力,为了自己的梦想,我敢于拼搏。马云,中国杰出的商务领导者,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在一次次的经商历史中,努力努力再努力,最后努力成功,考上了大学,成了著名的企业家。我要向马云学习,树立起浙江精神,努力拼搏走向成功。

(《敢于拼搏的浙江精神》)

第一例属空话、大话,第二例套用现成的话,第三例稚嫩空洞。空洞无物的语言背后是思想的贫乏、积累的缺乏。

五、思辨问题

增强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是高中阶段写作能力培养的主要任务。思维品质的高低集中在思辨能力的强弱。优秀作文区别于一般作文的主要突出点就在于文章中的思辨。因为思辨是考生独特思考的主要体现。今年的试题在立意的指向上是单一的、固化的,但也不是不能思辨。我们也确实在评卷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带有自己独特思想的文章。比如下面这两段话就充满着思辨,从作者充满思辨的话语中,我们读出了这位考生比较好的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写作能力。

例13 浙江的文化与风景哺育了我,而慷慨的她又以丰沛的精神财富鞭策着我,激励着我砥砺前行,无问西东。阿里人埋头苦干的实业心,让我在学海得到召唤,奋楫不息;温商大胆开拓的信念,激励着我勇敢前行;创新特色小镇在杭城的迅猛发展,坚定了我致力科研的梦想……凡此种种,皆是浙江精神予我的一笔无价财产,我岂有理由不奉献己身、回报浙江呢?

诚哉是言,浙江的人文精神是无价之宝,值得我去继承发扬。然而,若人人以礼赞之心粉饰太平,坐而论道,那么又怎能持建设心态,发现症结呢?

不可否认,浙江以其独特的方式成为全国领先的科技强省,但隐蔽处,真的还有那么光鲜亮丽吗?身为浙江人,我亲眼看到“五水共治”成了“三把火”之功,也曾目睹温州巨贪杨秀珠携赃赴美,虽然如今其已被绳之以法,难道偌大的浙江岂止她一人?勒庞曾于《乌合之众》中指出,事物的现象只是海面的波浪,它本质还在暗处,却往往孕育风暴,仅由二例说浙江,似乎有失偏颇,但也许更多的问题还未浮出水面。无论如何,这个时代召唤着发现矛盾并分析加以解决的声音。我愿以发展的眼光,持我年轻有力的臂膀,发现症结,建设更美好的浙江。我敢说,未来是属于我们的,就让我们年轻人,迎接时代发展的巨潮!

(《以我浙江热血,谱写浙江史诗》)

可惜的是,这样的文章确实不多,绝大部分考生作文思维平平,总是在一条平行线上运行,缺乏思辨,缺乏深度。

例14 作为一名浙江学子,我对此深有感触。我从小生活在一个被人称为“江南水乡”的地方,那里依河而建的是人家的房屋——白墙尖顶,乌檐木门。这种小桥流水的氛围,让我在不知不觉中长成了一个柔情的人。

在那种氛围下形成的,不仅仅是人的性格,还有那文化。看似温润,内里却充满激情。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在这种思想下,鲁迅、茅盾等杰出人物出现了。他们为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便是鲁迅写的,这是从文言文转变为白话文的关键;茅盾可是创立了一所“茅盾中学”,为浙江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这些让人印象深刻,也让浙江学子自豪。浙江的文化滋养了文人,也带动了它的发展。

今天的浙江思想与时俱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是浙江的精神。

马云是众所周知的人物。他是浙江人,说来也自豪。他现在是首富,可谁又想得到他曾经的拼搏呢?他曾几次高考,只为考上大学,“干在实处”,等他考完之后,他抓住了时机,开创了阿里巴巴。他让网络深入人们的生活,他又開出支付宝与银行进行竞争,勇立在“潮头”。当代人都佩服他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浙江文化正与时俱进。没有浙江文化的滋养,也不会有马云。虽不能过于肯定,但浙江文化真的影响着他。

作为一名正要面向新世界的浙江学子,浙江文化带给了我一种勇往直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魄力,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我会保持一颗坚定不移的心。“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是我应有的。作为一个浙江人,我有浙江的特色风韵,又受过那杰出的教育,面对大学,面对另一种生活,我定不负自己那颗炽热的心。面对挫折,我会去面对。

(《一方文化养一方人》)

上述文字节选自文章的主体部分。从整体看,这篇文章是围绕浙江精神立意的,无论是点题、展开、结构,还是选材用材、语言表达,都应该可以看出这名考生还是会写文章的。但这篇文章最终得分在中档,为什么?原因就在于文章没有更深层次的思辨,整篇文章都是四平八稳地在陈述浙江精神的表现,或者说在陈述浙江精神的现象,而没有对浙江精神的本质作深层次的分析,如浙江精神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浙江精神发展过程中的利弊等。也就是说,有思辨的文章既要表现浙江精神的现象也要探究浙江精神产生的缘因,既要看到浙江精神的正面也要看到有碍浙江精神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只有这样,文章才有深度,才有说服力。当然,一篇八九百字的考场作文要面面俱到,那是不现实的,但如果要拿到一类卷的分数,思辨多少是要涉及的,因为这样,文章才能有深度和广度。

笔者认为,不管作文试题怎么出,思辨能力的培养必须坚定不移地作为高中写作能力训练与培养的方向,这一点是不能变的。

猜你喜欢

思辨表达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油画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情感表达分析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