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道值得商榷的好题

2018-09-27陈海光

关键词:诗歌鉴赏命题

陈海光

摘 要: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卷第20题,既有导向之功,又和教学脱节严重。命题时脱离学情是其弊端,解决之道是先下定义再作考查。相较而言,要发挥高考试题的教学纠偏作用,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卷的第16题作了很好的示范。

关键词:高考语文浙江卷;命题;诗歌鉴赏;点染

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除作文引起热议外,还有一道题目,即第20题也引人关注。试题如下:

这首诗(注:李颀的《送王昌龄》)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對于该题,据高考语文学科组的命题思路分析:防套路式答题,重视知识在文中的运用,如诗歌鉴赏第20题,考查“点染”手法的运用,既回归了教材,又极好地规避了学生用诗歌鉴赏术语简单答题的现象。另外,特级教师徐桦君、童洪星在《引导教学,稳中求新》的评析中则认为该题“最见命题者的用心”。

对此,笔者的评价是该题可见命题者的用心,但未必“最用心”。换言之,该题是一道值得商榷的好题,在命题方式上可以继续完善。确实,该题在引导教学回归文本、尊重文本及编者意图、回归语文知识、尊重语文知识等方面,会起到一定的纠偏作用。可以想象,在今后的高三语文教学中,教师势必会对文本涉及的知识点,尤其是课后练习里出现过的学法、技法、说法高度重视。从这个角度讲,该题功不可没。确实,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殊性,除了字音、字形、默写和虚词等题可能出自课内,绝大多数内容似乎是和教材“绝缘”的,以至于让学生甚至不少教师感觉,学不学语文教材对高考影响不大,甚至根本没影响。

这样的认识自然有失偏颇,但也不无道理。浙江卷姑且不谈,纵观今年的三套全国卷,你能发现多少直接和教材相关的知识点?既然教材教的考试不考,或基本不考,那教师还教什么?学生还学什么?况且,语文的能力也绝非几本教材能“教”的出来的。对此,我们自然可以用“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加以规劝:要重视平常的阅读教学,除了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外,还要注意给学生以“法”,能举一反三,能触类旁通。这样的大道理谁都会讲,但最关键的是高考试卷搁那儿啊。“考什么教什么”,但它要考的内容教材几乎找不到直接的对应点,如果有的话,也是“专家”的独到发现,这严重打击了广大师生“尊重”文本乃至“以文为本”的学习兴趣。甚至有教师望书长叹:“煌煌150分,居然让教材无容身之所!”因此,浙江卷关于“点染”的命题弥足珍贵,它不仅貌似规避了学生的答题套路,而且起到了高屋建瓴地引导师生重视教材的功效。

但在一线教师的眼里,该题出得怎么样?

笔者曾向周边多所学校的教师求证,他们均说在复习阶段基本没涉及“点染”,即使点到也是一句带过,学生能否掌握“点染”,全靠高二教学时的“造化”。也有教师直接评价为:“搬弄术语,差评!”其实,这问题得一分为二看待:一方面说明命题者直击教学弊端,有极好的“纠偏”之效;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对概念的陌生,即使命题者已作过提醒,即“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学生的答案依然五花八门,甚至,绝大部分答非所问,于是,该题的得分一定会低到“尘埃”里,除非评卷时放低评分标准或采取其他拯救措施,但这样一来,该题的选拔功能就会大大削弱,甚至沦为“废题”。究其原因,笔者觉得当是不了解学情或了解学情但强而为之所致:命题者试图以“雷霆”手段推进教学导向。

这样的动机当然可以理解,甚至要鼓掌,但理想和现实总有距离,走得太快会影响沿途风景的欣赏。其实,该题完全可以在正视学情的基础上,出得更人性化点,效果也可能会更好。如果笔者是命题者,笔者可能会以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卷第5题的命题方式命题,先给“点染”下一定义,再由学生结合诗歌进行说明。同样是考查“点染”,但不纠结于概念,也没有割裂教材,能让语文能力强的学生根据定义进行诗歌分析,能力较弱的则得低分,甚至不得分。笔者相信这样一定会有较好的区分度。另外,对于有教师所说的“搬弄术语”,笔者也基本赞同。“点染”的核心即在“点破”后如何进行意象渲染,借景抒情。概念陌生到让学生无从入手,当然没有套路一说,但了解这一概念的考生,回答的恐怕还是“情景”关系的套路吧?

其实,如何把握度,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纠偏,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卷也作出过极好地示范,如第16题的第二选项。该选项考查古代文化常识: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府的属官,县令的上级是州牧。该题透露的信息,一是向全国卷靠拢,二是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古代文化常识。确实,相比比较个性化的内容分析,类似的文化常识对读懂文言文更为重要。今年浙江卷第一次涉及类似内容,所以出得相对浅显,考生可以立足文本轻易“得手”。那么,明年、后年呢?笔者的看法是可能会在今年的基础上推进一步,虽然不至于像全国卷单一命制一道选择题,但难度和广度上均可能更上一层楼。总之,这道题难度不是很大,意义却很深远。

以上两题均是对教材教学的引导,但后一题的处理无疑充满温情,不偏不倚,得之考题,用之教学,有极好的导学价值。反观“点染”的处理,难免给人“偷袭”之感。不过,无论题目如何命制,利用教材复习,以本为本,再依纲而行,可能是最笨也最有效的复习方法之一。

猜你喜欢

诗歌鉴赏命题
我喜欢自己命题
浅析《长恨歌》译文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古诗鉴赏“四步曲”
2011年“秋季擂台”命题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