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绽放历史人物的“人性”:历史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2018-09-27张永谦

关键词:历史人物育人价值历史教学

摘 要:历史是人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性”展开的历史。因此,历史教学要从历史人物出发,建构充满“人性”的历史课堂,还历史以历史人物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实现历史教育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人物;育人价值;人性

历史是人事的记录。历史教学需要还历史以“人”的主体地位,突出“人”的心路历程与嘉言懿行,从而让“人”的历史感动、熏陶和感染“人”(师生)的发展。为此,本文拟从历史人物的视角出发,探讨和构建充满“人性”的历史课堂,以提升历史教育的育人价值。

一、历史教学走向“人性”教育的应然分析

首先,从教育观来看,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中学历史教学属于基础教育,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其次,从课程观来看,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好基础。

再次,从教学观来看,“单做事实的传播、记忆、叙述,绝不是历史教学……对我们至为重要的事实是活生生的社会精神,是社会的意志冲动,是时代精神”[1]。

对此,《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规定:“历史教师要准确把握历史学科的性质及其功能,深刻领会历史课程的本质和教育价值”“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2]。

那么,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人”的活动。人的行为构成历史事件,历史事件的表征形成异彩纷呈的历史现象。但行动的起点是思想,行动的目的既是原因,又是思想的产物。所以,科林武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3]

历史是人类的历史。人之所以能够有异于世间万物,便在于人有其独特的性质,这种独特的性质便是人性。“人类过去的整体的知识,既包括人性展开的历史过程,又包括关于人性的自我认识。”[4]所以,汤因比说:“人类文明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性展开的历史。”[5]

历史是人类情感跌宕的跃动。那些各领风骚的历史人物,各有传奇,历史中“人”的悲、喜、美、丑真真切切,在时间的交替中,构成了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所以,有人说:“历史如诗,历史如画,历史如歌。”

历史如诗,那是不同民族在各自栖息地上的诗意创作:有的民族尚武,英勇善战;有的民族崇文,讲求儒雅;有的民族勤劳,风俗淳朴;有的民族智慧,追求创新;有的民族热情,注重友谊;有的民族厚道,讲究信誉……

历史如画,那是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追求美好生活的掠影。那里有孔子的仁爱慈善、商鞅的“立木”诚信、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以及毛泽东、华盛顿、牛顿等胸怀天下、奉献为民和科学求真的伟大精神。

历史如歌,那是一首饱含人类超越自我、与时俱进,在不断失败、不断成功之中探索前进的赞歌。先辈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美德,深深铸进中华民族的灵魂,形成社会赖以发展的价值体系和泽被后世的文化精神。

可见,历史学的首义是人,“扼杀它显示人的特点方面,也就毁灭了它独特的个性和本性”[6]。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从“人”的视角出发,用历史人物的足迹,震撼学生的心灵;用历史人物的思想,提升学生的境界;用历史人物的精神,张扬学生的人性。

二、让历史课堂充满“人性”的实践探索

让历史课堂充满“人性”,就是课堂教学要立足历史上的“人”,通透史实,突出细节,让学生通过体验、感悟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达成情意目标,实现自我超越。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尝试了如图1的范式[7]。

图1

这个范式根植于史学素养下的学术型课堂,具有学术味(言之有据)和人情味(人之情意)。其中,“教学主题”是灵魂,“史实、史料和史感”是核心。其基本程序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整体感知史实、在研读史料中体验和理解史实、在反思学习内容过程中感悟和升华情感。它是一个由史实整合到史料研读,最后到史感升华的过程。

例如,在《“走进创业年代的英雄”讨论会》一课教学时,笔者用央视“感动中国”视频(片段)导入新课后,以“感动”为教学主题,分“三个乐章”组织本课教学,即“用感动为创业喝彩”“用感动为春天开幕”“用感动为校园增辉”。在第一个乐章中,笔者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感知王进喜等四位英雄人物事迹后,研读《感动中国100个人物》中王进喜等豪言壮语、勇担责任史料(摘录),让学生感受“感动”是什么,感悟创业年代英雄人物建设祖国的热情、品质和精神。在第二个乐章中,笔者用《感动中国——王顺友》视频、颁奖词、获奖感言,组织学生讨论创业年代英雄人物对现实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在第三个乐章中,笔者用学校(班级)师生的奉献与拼搏事例,讨论创业年代英雄人物对个人成长的激励作用。这样的教学意在“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引导学生理解我们的国家需要创业精神,我们传承创业精神需要内化在行动上,以此升华学生情感,突出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取向。

再如,在《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教学时,笔者通过《独立宣言》导入新课后,以“基于制宪过程,体悟幸福追求”为教学主题。在學生“交流展示”基础史实后,引导学生“走进”费城(制宪)会议,通过“夏季·费城·独立厅”“伦道夫·方案·讨论”“国会·议员分配·争论”“富兰克林·油画·日出”四个镜头,研读史料,让学生感知制宪精英们不畏夏季闷热,甘愿“汗流浃背”的筹划、提案、动议、附议、争吵、妥协、表决、签字等鲜活的面孔,感受他们在迷茫与困惑之际的理性、务实和超然意识。学生在合作、体验、探究的过程中,深入浅出地认识了宪法的设计理念、运行、作用和局限,走出了“静态史实分析”和“囿于法律条文解读”的教学误区,把学习内容从“静态”变成了“动态”,从干瘪的史实变成了丰富的情感[8]。

三、“人性”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主题是灵魂

教学主题即教学思想,属于史感范畴。教学主题的确立,不是简单地重复课题,需要立足人的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以凸显史实内容背后的人性的复杂性。例如,某教师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时,以“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为主题,以法西斯的侵略和失败为主线,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把教学过程设计为“血与火的罪恶”“善与恶的较量”“道与义的评判”等环节,揭露了法西斯侵略者的罪行和人性丑恶,赞颂了反法西斯国家人民捍卫人性尊严的抗争精神;最后通过希特勒的自杀、“远东”的审判、勃兰特的“华沙之跪”,引导学生从道义上辨清假恶丑,追求真善美;启迪学生敬畏生命,关爱他人,珍惜和平,绽放人性中的知、情、意、行。这比单纯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结果、影响更具历史价值和意义。

(二)体验感悟是路径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习历史需要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当时的环境下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此所谓体验。体验即生命体验,是指进入历史人物的心灵,用历史人物的“心”(特别是情感)打动学生的“情”,用历史人物的“灵”引导学生寻求精神超越,并从历史人物身上学习如何为人处世。也只有经过“移情体验”,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历史人物,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感历程和人生追求,感悟英雄人物的人性光芒。

(三)问题引领是关键

历史学习绝不是对现成结论的搬运和记忆,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解释和理解历史。让历史课堂充满“人性”的教学范式,无论是揭示主题,还是学习史实内容,都需要问题引领。可以说,问题引领一以贯之于整个教学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认知、感受、震撼、熏陶、感染等,实现历史上的“人”与学生“人性”的融合,實现情感的感悟、升华和内化。

总之,历史是人的历史,是人性展开的历史。历史教育的价值在于通过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健全人格,提升生命境界。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学需要从“知性”走向“人性”,用历史上“人”的心路和足迹,引领学生绽放“人性”的光辉,实现历史教育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M].刘剑乔,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5-1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6.

[3]罗宾·乔治·科林武德.历史的观念[M].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44.

[4]陈宇光.柯林武德历史哲学研究透视[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6):60-65.

[5]王和.人类历史是人性展现的历史[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53-65.

[6]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242.

[7] 刘兴法,张永谦.让高中历史课堂充满“人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6(1):73-77.

[8]张永谦.基于制宪过程,体悟幸福追求——美国《1787年宪法》教学实践与探索[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4(12):19-23.

猜你喜欢

历史人物育人价值历史教学
论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从“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初中历史人物教学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构建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人物说史
幼儿园规则教育的价值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