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习作浅谈
2018-09-27陈芳文
陈芳文
摘要:近年来,学生在写作方面缺乏生活素材,加之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其文章写作内容往往是“空中楼阁”,缺乏真情。如何改变小学语文作文的写作现状,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是本文将要论述的问题。
关键字:小学语文;作文;素材
小学语文习作是小学语文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以后升入中学后写作的基础和入门。国家教育部要求,学生在接收完小学阶段的写作教育之后,应该能够运用自己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将自己接触到的事物、接收到的信息表达出来。从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写作水平直接反映了其语文综合水平的高低,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浅谈小学语文作文。
一、注重语言积累
所谓厚积薄发,文章的写作也正是如此,如果李白当时没有学贯百家,就不会有后来的“梦笔生花”。可见,一篇好的文章最先需要注意的是语言方面的积累。从认知心理学来讲,人的记忆最佳阶段是3~12岁,这个阶段正是学习小学语文的阶段,所以语言积累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阶段,打好坚实的积累基础,将对学生的写作大有裨益。
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个语言积累本。无论是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还是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做好对优美的语句,表达深刻的段落摘抄整理的工作。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积累的语言就是学生下锅的米,在作文中想要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或是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做到有内容写。比如看到天边的日落,太阳的余辉洒射在云朵上时“云蒸霞蔚,瑞气千条”,而不是只会说“啊!天边的云真漂亮啊,它变颜色了,好像是因为太阳的缘故。”除此之外,我每周都会给学生留出一节课进行课外阅读,同时也会给学生打印一些写作素材和适合小学阶段阅读的经典文章。毕竟对于写作来说,是不可能速成的,只有依靠日积月累,以量变来求质变。而语言的积累,正是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程。当语言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水涨船高。
二、挖掘生活素材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我们需要用黑夜赐给我们的黑色眼睛,来寻找发现美。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做观察思考,在家里,在车上,在田野里,在大街上……身边处处存在着美,处处都有写作的素材。同时,也需要老师去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见闻怎样更好地写到作文中,从实际出发,以自身感受做起点,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让人觉得是“空中楼阁”,才有血有肉有真感情。当然,挖掘生活素材也在解决学生面对作文题目不知从何下手,以及在“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问题上具有很大帮助。
例如,在一次课间的时候,笔者见到有几个学生围在一起,在煞有其事地观察什么。这时候我就走了过去,发现学生们是在那里观察地上的小蚂蚁。这时,我就问学生:“你们觉得蚂蚁像什么?”有的说:“像英语,就跟书上的英文字母一样,小小的黑黑的。”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还有说:“像建筑師,电视上说,蚂蚁的巢穴像城堡一样。”“蚂蚁是大力士,它能举起搬动比自己重好多倍的东西。”看到学生的回答,我点了点头,又问他们:“你们看蚂蚁有什么特征吗?”“有两个触角。”“有六条腿。”“蚂蚁是没有眼睛的。”听着学生七嘴八舌的说了好多,我感到心里很高兴。于是,我给学生做了总结与拓展。随后,我让他们回去后,根据对蚂蚁的观察进行了讨论,并以“蚂蚁”为话题写一篇小文章。因此,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讨论,对身边事物的理解会进一步的加深,从而在以后的写作中也才会贴合实际,言之有物。
三、加强习作训练
一把菜刀的成型需要五百次的锤炼打造,而龙泉宝剑的锻造却需要上万次的锤炼。对于文章的写作来说也是如此,只有通过长久反复的训练才能磨练出良好的写作技能。所以,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写作,来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在写作中的不足之处,再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逐渐弥补自身写作中的不足,以此来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质量的目的。而且,加强习作训练对于学生把握文字的运用有着很大的好处,也有利于学生在写作中向着“入木三分”的程度靠近。
例如,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课内作文作业外,我还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除此之外,生活中的场景,比如日落、下雨、火烧云、刮风等自然现象也会不定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感触进行习作练习,长短不拘,风格不论。还有生活中的见闻,以及故事文章的读后感乃至由一张图画入手让学生进行写作。通过一段时间的习作训练后,其语言逐渐变得凝实,开始贴近生活,也开始有了感情,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普遍有了一定提高。
总之,要想让学生写出的作文“有血有肉”,结合实际还具有感情,首先要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让学生摘抄课堂内外的优美语句以及鞭辟入里的写作段落。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引导学生发掘生活素材。最后加强学生的习作训练,只有反复锤炼,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黄红琼.关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3(07).
[2]徐笑笑.让生活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实践[J].生活教育,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