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舆论传播特征研究

2018-09-27产启东

今传媒 2018年7期
关键词:新浪微博网络舆论社交媒体

产启东

摘 要: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面临的国际形势也日益复杂,民众思想也呈现出多元开放的特点。新时代新媒介,网民对涉及国家领土安全问题总体呈现怎样的看法,存在哪些问题等,值得思考和研究。中印洞朗对峙事件发生后,社交媒体对于该事件关注度很高。本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确立研究目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此事件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得出社交媒体中官方舆论引导效果显著、网民理性意识增强对深度意见较欢迎、网络意见领袖作用大、草根群体话语权势弱的特征。

关键词:社交媒体;网络舆论;新浪微博;洞朗对峙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7-0049-02

一、研究背景

1.社交媒体的影响。在我国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不仅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而且每个社交媒体平台同时又承担着社会传声筒的功能。社交媒体时代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个个体都能在社交平台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舆论的生成与演化机制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在面对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时,由于事件本身往往带有显著的重要性甚至是危害性,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关注人群的增加,对事件的关注度也会越来越高,此时舆论便悄然兴起。但社交媒体鱼龙混杂,网民的素质和背景各不相同,分析事件和理解问题的角度也是大相径庭,舆论也就变得更加复杂多元。

2.事件回顾。2017年6月16日,中方在洞朗地区进行道路施工。6月18日,印度边防部队270余人携带武器,连同2臺推土机,在多卡拉山口越过锡金段边界线100多米,进入中国境内阻挠中方的修路活动,引发局势紧张。直到8月28日,印方将越界人员和设备全部撤回边界印方一侧,中方现场人员对此进行了确认。至此,为期72天的中印洞朗边界对峙事件结束,中方称将继续按照历史界约规定行使主权权利,维护领土主权。

3.研究目标。中印洞朗对峙事件发生后,国内外各方十分关注事件的发展,国内的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都对此事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同时,随着近些年我国对网络舆论的监督引导机制逐渐完善,加上网民素质在不断提高,网络舆论有了新的气象。在这种背景下,本文试图在纷繁复杂的社交舆论场中总结出社交舆论的一些新变化和新特征,探究我国网民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的网络语言特点以及官方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二、研究总体设计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新浪微博中有关中印洞朗对峙期间的网友讨论内容进行文本分析,探究在中印洞朗对峙事件中的舆论呈现出的特点与变化。

1.研究对象。新浪微博作为服务于中国及全球华人的一个社交平台,根据《新浪2017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截止2017年6月,微博的月活跃用户数(MAUs)达3.61亿,超过Twitter成为全球用户规模最大的独立社交媒体平台。作为我国社交媒体的有力代表,在洞朗对峙事件发生后,微博用户对此事进行了持续的关注。因此,本文研究选取新浪微博作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新浪微博用户对中印洞朗对峙事件的所发表或转发的观点进行分析。

2.样本来源。以“中印洞朗对峙”为关键词,在新浪微博中搜集与之相关的用户原创帖与跟帖评论为研究样本,样本选取时间界定在2017年6月18日至2017年8月28日。在这期间,共统计有约13780多份原创帖(不包括纯图片和纯粹转发帖),其中6月份180多条,7月份3720多条,8月份发帖与评论数量最多,发帖量达到9880多条。

3.样本抽样。抽样采用分层抽样法,通过按比例分配将72天分为三个时间段,分别是6月18日到7月11日、7月12日到8月4日、8月5日到8月28日这三个时间段。根据总体13780多条帖子,抽取每部分评论最多的帖子,按比例第一时间段抽取6份,第二时间段抽取28份,第三时间段抽取66份,有效样本总体100份。同时,清博舆情微博分析显示,在微博用户认证构成中,官方机构及媒体占18.89%,个人认证(网络大V)占6.35%,未认证的占74.77%。因此,又将每一时间段分为官方机构媒体、网络大V、普通用户三个部分,再根据比例,分配每一时间段的每一部分的样本,具体如表1所示。

4.分析单元。根据内容分析法要求的高效度和高信度原则,研究将分析单元确定为样本中每篇帖子的原创内容与其附带的跟帖评论这两项单位,分别进行分析。

5.分析维度。本研究主要分析的对象是微博用户发表的内容和其他用户的跟帖评论,按照必须完全、彻底、能适合于所有分析材料的维度设置原则,因此,将研究样本设为原贴内容类目与跟帖评论内容类目两个分析维度,然后在两个维度里进行具体的分类。

(1)原贴内容:第一类是介绍中印对峙发展情况,通过转载和分享国内外其他媒体关于中印对峙事件的情况介绍;第二类是不满中国政府的做法,通过批评中国政府只会口头抗议,不敢对来犯之敌开战,表达不满;第三类是认为要谨慎开战,网民通过分析国内情况,理性分析不能简单开战;第四类是客观分析中印政治局势走向,通过搜集关于中印之间领土的相关信息,再结合印度国内情况,“深入”分析中印对峙事件的“真相”。

(2)跟帖内容:第一类是认为要理性看待战争,要走和平对话的道路,认可中国政府的处理方式,并对政府的言行进行积极解读;第二类则是认为中国政府太过软弱,应该直接对印开战,这部分跟帖者是一种极端情绪化的非理性讨论,他们在评论留言时往往显示出极端情绪化的反应,还会对原贴发布者或事件进行攻击、谩骂;第三类则是是一些其他言论,这部分言论没有正面对中国政府和原贴者的言行进行平论,而是以嘲笑、鄙夷、搞笑的言论对印度进行各种嘲讽。

三、数据分析

在100份样本帖子中,介绍与传播中印对峙发展情况的第一类有38篇占总样本的38%;不满中国政府做法的第二类有10篇占总样本的10%;认为要谨慎开战的第三类有19篇占总样本的19%;客观分析中印政治局势走向的第四类有33篇占总样本的33%。具体各部分篇数见表2。

在统计的原贴内容中,19篇官方媒体机构发表的内容基本一致,都是传达中国政府对洞朗对峙事件的最新态度。网络大V更多的是针对中印对峙局势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一般从印度国内局势出发,对洞朗对峙局势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预测,比较理性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普通用户在转发相关信息时更多的会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相比官方媒体机构和网络大V,他们的意见更加多元化,态度也更加鲜明。

研究统计了所有样本的跟帖评论,第一个时间段总共有4618次评论,官方媒体机构有3628次占总评论数的78.6%,网络大V有826次占总评论数的17.9%,普通用户占有164次占总评论数的3.6%;第二时间段总共有评论24493次,官方媒体机构有20582次占评论总数的84%,网络大V有3575次占总评论数的14.6%,普通用户占有336次占总评论数的1.4%;第三时间段总共有评论63986次,官方媒体机构有52686次占总评论数的82.3%,网络大V有9661次占总评论数的15.1%,普通用户占有1639次占总评论数的2.7%。其中,在统计的所有跟帖评论中,支持中国政府一系列措施的第一类约占总数的56.7%,不满中国政府的言行的第二类占总数约35.1%,其他言论的第三类占总数的约8.2%。

在跟帖的评论中,针对官方媒体机构的评论最多,其次是网络大V,普通用户的评论最少。从评论的数量和内容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人都能理性看待中国政府做出的一系列声明,纷纷表示支持政府,同时还会从各个方面对事件进行分析,与其他网民进行跟帖交流。但与原贴内容中只有10%的人不满中国政府做法不同的是,在跟帖中,有35.1%的网民对政府的外交策略和声明不满意,认为国家太过软弱,批评政府无能,认为就应该立刻对印开战,言语中充满着火药味。同时,在这部分人对政府进行抨击时,很多网民会自觉的与其展开对话,指责他们的言語太过极端化,表达不满。最后,还有少数的网民不会就事件作出直接的回应,只是通过一些看起来很诙谐、搞笑的段子来嘲讽印度的落后和自大,这种带有对印度刻板印象的段子实则也是表达了网民内心对国家的一种认可。

四、研究发现

通过对中印洞朗对峙事件的微博内容抽样分析,结合具体的内容和性质归类,我们可以发现在该事件中,社交媒体的舆论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社交舆论场中官方舆论引导效果显著。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说过,如果想在很短的时间内激发起群体的热情,影响群体的头脑,最为重要的手段就是采用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在该事件中,官微的言论一直很受关注,一方面,在对峙事件中,官方媒体机构能及时通报事件的最新进展,不断重复的表达我国政府对印的坚决态度,同时还会对事件做出自己的评论。另一方面,官方媒体机构虽然组织与行业不一,但是在该事件中表现出的态度和意见是一致的,原贴内容的语气和措辞显得坚决而又不失理性,其中博文配图的含义更是十分明了,这种一系列对印政府作出的简洁有力的表态点燃了网民心中的爱国热情,也逐渐控制住了网民心中那团炙热的怒火。当官方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通过断言重复的方法传染给民众时,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便会形成,此时群体意见借助网络便能快速的相互传染,甚至能迫使一些原本持反向意见的人接受这种信息。官方在社交舆论场的表态发声,既传达了鲜明的态度,维护了国家的权益,同时又迎合了众多网民的心理,成功引导社交网络的舆论偏向。

2.涉外涉军事件中网民理性爱国意识增强。在网民的跟帖评论中,大多数人均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热情,对于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安全的意志很坚定。在原贴中,网络大V的观点虽然不统一,但是没有一篇出现极端激烈的言辞,都是从客观事实出发,集中于分析中印对峙情况,为中国政府出言献策。网民的跟帖评论中,有一部分人对中国政府的表现不满,甚至是对发帖人进行人身攻击和嘲笑,但是这部分言论很快就被其他网民的批评声所淹没。在这种集体自觉的意识中,没有出现一些由极端言论聚集然后导致极端群体事件的现象,相较于以往“钓鱼岛”事件中出现的打砸日系车、殴打车主的极端行为,本次中印洞朗对峙事件网民更多的是在网上进行讨论,也很少出现号召类似排印的极端声音。在面对涉外涉军的重大事件时,网民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意识,同时也积极配合政府,能更加理性的控制自己的言行。

3.深入性意见受欢迎,网络意见领袖作用较大。微博社交舆论场中,网络大V往往是某行业的专家或者其他精英人士, 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和比较鲜明的主题言论领域,表达方式也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以观点表达为主体诉求。因其对事件往往有着独到的看法,会进行深入性的分析,容易受到网民的关注,甚至形成特定的舆论圈。社交媒体存在众多以网络大V为中心的言论圈子,然后以圈子中心为源头,信息便会迅速扩散开来,形成一股舆论洪流。在样本跟帖统计中,网络大V的评论数仅次于官方媒体机构,其影响力可见一般。在中印洞朗对峙事件中,网络大V对于事件会有自己比较深刻和独到的见解,他们从中印的边境历史发展、印度的政治、经济现状、洞朗边境的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解读对峙的背后动机,为破解局势出谋划策,坚持自己的立场,形成自己意见群体。很多普通网民由于教育背景或工作性质等原因无法了解事件背后更多的内容,但是出于对事件的关注和好奇,就会自然产生对信息的强烈需求,网络大V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种需要。

4.社交舆论场中草根群体话语权势弱。在微博中,普通注册用户也就是草根群体,他们与网络大V在人数比例上呈现倒金字塔机构,但在舆论影响力方面确是完全与之相反。虽然草根群体是社交媒体时代的主角,但在现实中他们并没有获得与之相应的话语权,群体规模的扩大正好增强了网络大V等其他网络强势主体的影响力,草根群体话语权呈现势弱状态。

近些年来,虽然网民的数量不断增长,网民交流与发声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一方面受社会地位、工作性质、教育程度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普通网民微博中的关注度一般较低,很难拥有较多的关注用户,因此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普通网民的言论显得微不足道,不能引起广泛影响。另一方面,结合研究数据分析,普通用户的原贴数量虽然多,但从内容上看主要是转载其他媒体或他人的评论文章,通常是配上几个词或者一段话的评论,仅仅是表达自身立场,内容缺乏深度或启发性。这种大众化的原贴形式和简单浅显的内容表达很容易被淹没在舆论浪潮中,也就难以获得其他网民的关注,话语权的缺失也便是情理之中了。

参考文献:

[1] 新浪发布.2017年第二季度财报[EB/OL].新浪科技,[2017-08-09].http://tech.sina.com.cn/i/2017-08-09/doc-ifyitapp3476655. shtml.

[2] 清博舆情.微博分析[EB/OL].[2017-10-15].http://yuqing.gsdata. cn/s ite/help?hid=25.

[3]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87.

[4] 傅昕源.网络大 V 的话语权及其形成模式[J].青年学报,2017(1):21.

猜你喜欢

新浪微博网络舆论社交媒体
新浪微博热点事件的舆论传播与群体心理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新浪微博娱乐明星的社会网络分析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社交媒体平台医患关系报道特点研究
微博的社会公信力现状探究及其未来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