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静脉输注胺碘酮的心律失常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在预防静脉炎方面的效果
2018-09-27唐荣华
唐荣华
(重庆三博长安医院,重庆 400023)
盐酸胺碘酮是临床上治疗心律失常的常用药。该药的药效持续时间较短,患者持续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时间较长。在这一过程中,患者易发生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药液渗出,从而可引发静脉炎。静脉炎可导致患者出现局部组织发红、肿胀及疼痛等症状,甚至可使其发生静脉呈条索状改变、局部疼痛加重、血管周围的皮肤呈结节状硬化、局部组织坏死等临床表现,从而引发静脉功能不全或静脉功能障碍。因此,对静脉输注胺碘酮的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科学的护理十分重要。本文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重庆三博长安医院静脉输注胺碘酮的120例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对这类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重庆三博长安医院静脉输注胺碘酮进行治疗的120例心律失常患者。这120例患者的入选标准为:1)其静脉输注胺碘酮的时间>48h。2)其穿刺部位不存在感染及出血。3)具有心房颤动、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或房性心动过速等临床表现。将这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6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38例、女性22例;其年龄为37~81岁,平均年龄为(66.4±5.3)岁。试验组患者中有男性36例、女性24例;其年龄为38~80岁,平均年龄为(66.0±5.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在为两组患者静脉输注胺碘酮期间,均对其进行常规护理,如选择较粗直的血管为其进行穿刺、指导其取合适的体位、定时对其进行巡视等。在此基础上,对试验组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为:1)在为患者静脉输注胺碘酮前,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该药的药理作用、可导致的不良反应及相关的注意事项。2)选用型号较小的留置针,选择较为粗直、弹性好、回流平稳、远离关节的血管为患者进行穿刺。在进针前,可先用输液器吸取适量的生理盐水,在确定穿刺成功后,再为患者输注胺碘酮。3)在患者开始治疗后,告知其将输液侧的肢体摆放在高于心脏水平的位置。密切观察患者穿刺部位皮肤的情况。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肤若出现疼痛、红肿及渗液的现象,需立即为其更换敷料。4)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及心电图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患者若出现心率及血压明显降低的现象,且其心电图Q-T的间期较治疗前延长的幅度>20%,需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在患者输注完毕后,可先用20~50ml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进行冲管,以减轻残留药物对其血管壁的刺激。另外,患者若发生静脉炎,护理人员应立即停止为其静脉输注胺碘酮,抬高其输液侧的肢体,并遵医嘱对其进行TDP理疗(3次/d)及硫酸镁溶液湿敷(将纱布在浓度为50%的硫酸镁溶液中浸润后敷于患处,持续敷24~72h)。
1.3 观察指标
治护结束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情况。按照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制定的静脉炎判定标准对两组患者静脉炎的程度进行分级。1级静脉炎:指患者穿刺部位及周围的皮肤出现红肿、水肿或疼痛的症状,但其静脉内无可触及的硬结,其静脉也未出现条索状改变。2级静脉炎:指患者穿刺部位及周围的皮肤出现红肿、水肿或疼痛的症状,其静脉出现条索状改变,但其静脉内无可触及的硬结。3级静脉炎:指患者穿刺部位及周围的皮肤出现红肿、水肿或疼痛的症状,其静脉出现长约2.5 cm的条索,其静脉内存在可触及的硬结。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静脉炎的总发生率为30%,试验组患者静脉炎的总发生率为13%,二者相比,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的对比 [n(%)]
3 讨论
可导致静脉输注胺碘酮的心律失常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因素有很多,如患者因素(患者血管的敏感度较高、弹性较低或其血管较细等)、药物因素(药物的浓度过高、用药的时间过长等)、选择的血管不当(选择外周静脉)、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不熟练、针头的位置固定不当、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等。对静脉输注胺碘酮的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静脉炎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由此可见,对静脉输注胺碘酮的心律失常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可显著降低其静脉炎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