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和持续腰大池引流术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
2018-09-27张仁平
陈 娟,张仁平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盐城 224000)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多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发病原因是其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1]。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联合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显著。有研究表明,对接受此手术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围手术期对其进行同步、有效的护理,可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对接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联合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在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联合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治疗的4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将这48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甲组和乙组。在乙组患者中,有男性14例,女性10例;其年龄为38~75岁,平均年龄为(52.84±2.38)岁。在甲组患者中,有男性13例,女性11例;其年龄为39~76岁,平均年龄为(52.98±2.4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P>0.05,存在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这两组患者均使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联合持续腰大池引流术进行治疗。在其围手术期,对乙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护理的方法是:1)协助患者进行常规的术前检查。2)术中协助麻醉医生对患者进行麻醉。3)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的用药和饮食指导。对甲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护理的方法是:1)对患者进行术前护理。(1)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为他们讲解与其病情及手术相关的知识,以提高他们对治护的依从性。(2)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以减轻其心理压力。2)对患者进行术中护理。(1)协助患者取侧卧位,并告知其双手抱膝,使其腰椎后凸,以便于医生对其进行腰椎穿刺。(2)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3)观察并记录患者引流管中脑脊液的颜色和引流的情况。3)对患者进行术后护理。(1)将患者的引流管从其穿刺的水平方向延伸出来,并将其引流器悬挂于床边的输液架上,以避免因其翻身导致其引流管出现受压或脱落的情况。(2)使用3 M透明敷料在患者的穿刺点固定其引流管。(3)护理人员在巡视的过程中需仔细观察并记录患者引流管中脑脊液的量、颜色和性状,并仔细检查其引流管的固定情况,以防止其引流管发生脱落。(4)患者术后需绝对卧床休息4~6周,将其床头抬高15°~20°,并告知其应尽量避免谈话,以防止再出血情况的发生。(5)定期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并为其拍背,以免其发生褥疮。(6)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对患者进行护理,以防止其发生术后感染。(7)若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肤出现红肿的情况,需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医生对其进行治疗和处理。
1.3 观察指标
治护后,对比两组患者颈项强直持续的时间、头痛持续的时间及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研究的数据录入到SPSS17.0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颈项强直持续时间、头痛持续时间的对比
术后,甲组患者颈项强直持续的平均时间为(8.25±2.15)h,其头痛持续的平均时间为(5.15±1.33)d;乙组患者颈项强直持续的平均时间为(11.47±2.36)h,其头疼持续的平均时间为(7.85±1.33)d。与乙组患者相比,甲组患者颈项强直持续的平均时间、头痛持续的平均时间均更短(t=7.585,P<0.05;t=7.125,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
与乙组患者相比,甲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又被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多种原因导致患者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其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一种疾病[3]。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颅内动脉瘤栓塞术联合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术式。综合护理是一种系统化、整体化的护理模式。对接受手术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术前、术中和术后进行全程的、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可缓解其临床症状、提高其手术的疗效、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这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4]。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与乙组患者相比,甲组患者颈项强直持续的时间、头痛持续的时间均更短,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
综上所述,对接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联合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