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乌梅丸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腹痛的效果研究
2018-09-27唐晨
唐 晨
(郫都区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功能性腹痛又被称为慢性特发性腹痛,是指与胃肠道功能无关的一种持续性或者经常性反复发作的腹部疼痛。该病患者可能出现全身不适感或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1]。中医认为,功能性腹痛的中医证候分型多为寒热错杂型[2]。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用乌梅丸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腹痛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郫都区中医医院收治的81例寒热错杂型功能性腹痛患者。本次研究的纳入标准为:1)患者的病情符合功能性腹痛的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中医对寒热错杂证的诊断标准,且其病情被确诊[3]。2)患者对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药物无过敏反应。3)患者未合并有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胃食管反流或肝肾功能不全、自身免疫功能障碍等疾病。将这81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有41例患者,对照组有40例患者。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15例;其年龄为19~47岁,平均年龄为(33.5±4.4)岁;其患病时间为5个月至5年,平均患病时间为(2.5±1.1)年。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15例,其年龄为20~48岁,平均年龄为(33.8±4.7)岁;其患病时间为7个月至5年,平均患病时间为(2.7±1.3)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使用黛力新(生产厂家为丹麦灵北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20130126)进行治疗,治疗的方法为:口服,10mg/次,2次/天,分别于早上、中午服用,连续治疗两周。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将其早上的用药量增加至20mg/次,必要时,可遵医嘱为其服用止痛药。为观察组患者使用乌梅丸进行治疗。乌梅丸的药物组成为:乌梅30g、细辛3~10g、肉桂10~15g、当归10~20g、川黄柏24g、黄连3~10g、制附子10~30g、川椒1~3g、干姜10g(对于阴血不足的患者为其改用炮姜10g)、党参30g(对于气虚的患者为其改用人参15~20g,或根据其具体情况为其加用黄芪)。对于伴腹胀便秘的患者,为其加用枳实、白术;对于食积的患者,为其加用焦三仙;对于食欲不佳的患者,为其加用槟榔、苏叶;对于嗳气、反酸的患者为其加用半夏、厚朴;对于腹痛甚的患者为其加用木香、芍药。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后服用,1剂/天,分3次服用,连续治疗14~28d。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评分、治疗的总有效率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
1)使用本院自拟的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嗳气)评分量表对患者接受治疗前后其各项临床症状进行评分,每项临床症状的评分范围为0~3分,评分越高,表明其临床症状越严重[4]。2)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个等级。治愈:治疗后,患者腹痛、肠胃不适等症状完全消失,其疗临床症状总评分降低的幅度≥90%,且治疗后2个月内其病情未复发。显效:治疗后,患者腹痛、肠胃不适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其疗临床症状总评分降低的幅度为70%~89%,且治疗后2个月内其病情发作的次数以及持续时间减少≥50%。有效:治疗后,患者腹痛、肠胃不适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其疗临床症状总评分降低的幅度为30%~69%,且治疗后2个月内其病情发作的次数以及持续时间减少25%~49%。无效:治疗后,患者腹痛、肠胃不适等临床症状无缓解,其临床症状总评分降低的幅度<30%,且治疗后2个月内其病情发作的次数以及持续时间减少<25%。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研究的数据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的对比
治疗前,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的平均积分为(6.8±2.1)分,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的平均积分为(6.6±1.9)分。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平均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7,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的平均积分为(5.1±1.6)分,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的平均积分为(3.3±1.1)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的平均积分更低(t=5.017,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P<0.05)。详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
在对照组的40例患者中,发生头痛头晕的患者有2例,发生肠胃不适的患者有2例,发生腹痛的患者有3例,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7.5%。在观察组的41例患者中,出现头痛头晕的患者有1例,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4%。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χ²=5.748,P <0.05)。
3 讨论
功能性腹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罗马基金会采用德尔菲法(Delphi)调查后指出,功能性腹痛即为肠-脑互动异常的一种疾病,即患者临床症状的产生主要与其机体的动力学紊乱、内脏敏感性过高、免疫功能改变等因素有关[5]。功能性腹痛与患者的肠道功能紊乱无关或关系不大,是一种中枢性疼痛。该病是由于患者中枢神经对其肠道功能的生理调控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胃肠功能正常的内调节信号在其中枢神经系统被放大,使其产生胃肠功能异常的错觉,从而导致其腹痛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多数精神异常的患者其中枢神经系统中5-羟色胺的信号较弱,而人体处于疼痛状态时中枢神经内的5-羟色胺信号也会减弱,故情绪不稳是功能性腹痛发生的病理基础[6]。因此临床上常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但此类药物具有靶点单一、长期服用毒副作用(如降低痛阈、加重症状等)明显等缺点,因此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中医认为功能性腹痛源于腹内脏器、经脉受到寒邪所致。寒热错杂型功能性腹痛是指患者身上同时存在寒证和热证,使其出现寒热交错、阴阳失衡、表里不相贯通等症状的一种症候。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中的厥阴病篇,药方中以乌梅为主药,可生津、养肝、泻肝;党参可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且经现代药理学证实该药具有增强免疫力及造血功能的作用[7];细辛可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肉桂可补元阳、通血脉、止痛;当归可补血和血、调经止痛;川黄柏可清热解毒、泻火燥湿;黄连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制附子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川椒可健胃、温中散寒、除湿止痛;干姜可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的评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更低,其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
综上所述,为寒热错杂型功能性腹痛患者使用乌梅丸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并能较少引起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