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体定向穿刺引流与显微镜下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对基底节区脑出血疾病的疗效

2018-09-26磨诚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显微镜

磨诚

【摘要】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与显微镜下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对基底节区脑出血疾病的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疾病患者,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18)和观察组(n=17),对照组给予显微镜下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基底节区脑出血疾病患者而言,实施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治疗效果显著,相较于显微镜下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疗效更为理想,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 立体定向穿刺引流; 显微镜; 小骨窗血肿清除术; 基底节区脑出血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4.0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14-00-03

脑出血临床较为常见,主要指由各种原发性非外伤性因素引起的脑实质内出血问题,其中基底节区脑出血发生率较高,患者会伴有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效果不佳,患者会伴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甚至会威胁其生命安全[1]。现阶段,临床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以立体定向穿刺引流与显微镜下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应用较为广泛,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立体定向穿刺引流与显微镜下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对基底节区脑出血疾病的疗效,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临床症状为疼痛、呕吐意识障碍;(2)不同程度高血压;排除标准:语言障碍、心肾等脏器严重功能障碍患者。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18)和观察组(n=17)。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1∶7,年龄40~70岁,平均(49.3±1.5)岁,出血部位左壳核6例,右壳核5例,壳核-内囊3例,壳核4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0∶7,年龄43~70岁,平均(50.4±1.1)岁,出血部位左壳核7例,右壳核5例,壳核-内囊3例,壳核2例。全部患者均出现呕吐、疼痛、意识障碍等症状,并出现不同程度血压升高现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出血位置等一般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显微镜下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患者行仰卧位,仔细观察患者外侧裂走向和血肿位置,在患者颞部做切口,长度以5~7 cm为宜,医生切开患者硬脑膜,在显微镜作用下分开患者外侧裂,将患者岛叶切开,长度为1~2 cm,并利用压板将岛叶分离,进而清楚地看到患者的血肿区域,在此基础上医生清除患者血凝块,并对出血部位进行处理,在止血后利用氯化钠溶液(0.9%)进行冲洗[2]。需要注意的是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保护患者的脑中动脉和外侧裂静脉,若出现出血情况,必须及时将其分离,或者通过明胶海绵止血,术后在患者血肿腔内留置引流管,并外接引流袋,保证固定的妥善性。

观察组给予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治疗,患者行CT检查,找出血肿面积最大层面中心,将其设定为穿刺靶点,并选取患者血肿同侧额部,将其设定为具体穿刺点。医生应用三维直角坐标方式,在直角定位尺的作用下,选取同侧额部进行定位,形成血肿面积最大层面投影,并参照CT检查数据,确定穿刺的深度和方向,具体穿刺過程中必须避开中央沟和静脉窦等重要部位[3]。当额部穿刺点确定后,给予患者局部麻醉,在患者颅内置管,在定位的靶点处放入多侧孔、圆钝头的软硅胶血肿引流管,随后实施非阻力抽吸,彻底清除患者脑内血肿。待手术结束后,在患者血肿腔内放置引流管,若存在残留血肿,则在治疗次日实施尿激酶治疗,在纤溶作用下引流残存的血凝块,当残血引流超过90%后,医生将引流管拔除[4]。

1.3 观察指标

(1)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最高分45分,最低分0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5];(3)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硬膜外血肿、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脑疝。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我国脑出血发病率较高,且基底节区脑出血尤为常见,对患者机体造成严重损害,主要表现为:第一,破坏患者脑组织,血肿本身存在占位效应,对周围脑组织造成压力,减少局部脑组织的血流量,出现缺氧和缺血情况[6];第二,对血脑屏障造成破坏,血肿形成后会分解处纤维蛋白及各种化学物质,具有较高的毒性,破坏血脑屏障,导致颅内压升高。基于此临床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以排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为主[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不明显,术后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原因分析如下:随着微创神经外科发展理念的普及,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过程中,医生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多给予其微创手术治疗,主要采取显微镜下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和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治疗方式,其中前者在显微镜作用下,能够彻底清除患者血肿,快速且彻底地解除血肿占位效应,促进毒性物质释放,进而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同时在显微镜良好的照明作用下,手术后止血效果良好,不会对基底节区未破裂的过路动脉造成损伤,术后再出血率较低[8]。但是此方法在操作时需要经由外侧裂进入患者脑实质,对医生微创操作能力要求较高,手术会对周围脑组织造成损害,并且若患者颅内压较高,则在手术中分离外侧裂池难度较高,若操作不当会损害外侧裂血管,对患者神经功能造成损伤[9],因此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各项指标不尽理想。而立体定位穿刺引流手术创伤较小,手术过程中仅需要在颅内钻骨孔即可,术中出血量较小,不会对患者颅骨造成损伤,同时术前对患者进行CT定位,血肿穿刺精度较高,能够准确找到患者血肿中心,提高血肿的清除彻底性[10-11]。此外,在具体操作中几乎不涉及颅内操作,手术难度较低,可在基层医疗单位展开。杨学等[12]选择41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治疗中给予其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治疗,治疗2周后仅7例患者出现硬膜外血肿和脑疝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7.07%,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

猜你喜欢

显微镜
显微镜手工计数法在低值血小板计数中的应用
我的显微镜
打开微小世界的大门——显微镜
显微镜里的物像为什么是倒立的?
显微镜下的世界
简易光学显微镜的设计与研制
探秘世界
显微镜中奇妙的沙世界
原子力显微镜—荧光显微镜联用技术在活细胞单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显微镜下看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