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高州木偶戏锣鼓音乐 窥探民间艺术兼容性

2018-09-26林云锋

神州民俗 2018年5期
关键词:民间音乐锣鼓民乐

[摘 要]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高州木偶戏》已近五百年历史,木偶戏及其锣鼓音乐是高州市民间相当流传盛行的民间音乐。以锣鼓为主,民乐为辅,作为木偶戏伴奏音乐,有很强的民间音乐艺术兼容性,其独特艺术风格能使所有民间音乐融为一体,组成小班木偶、中班木偶,大班木偶,娱乐于民.高州木偶戏及其锣鼓音乐是广东粤西高州“民间戏剧音乐的历史活化石”。

[关键词]锣鼓;民乐;历史;民间音乐

木偶锣鼓音乐是广东省高州市现存的最古老的传统民间乐种之一。明末清初由福建闽南传入,最先是由若干曲牌与锣鼓段以及丝竹组合而成的一种套曲,后来发展成独特的“木偶锣鼓音乐”,经过发展,后来再演变成为锣鼓与民乐队合奏。

清朝乾隆高州府《化州县志》(卷六)“祭祀·迎神”记载:“主凡八音皆以和歌也,歌音合律琴瑟箫笛之弦孔吹弹,清浊高下音律皆准此而协也”。志书还配有“乐器图”与“锣鼓合乐节奏”程序等都有详述介绍,可见明清之前就有了木偶锣鼓音乐,因此可以说木偶锣鼓音乐是广东粤西高州的“民间音乐的历史活化石”。无论从演奏形式、器乐型制、音乐名称、曲目内涵和记谱方法都具有许多历史的痕迹,其中亦可推算出其历史发展轨迹和脉络。

一、木偶锣鼓音乐乐器演奏风格与表演程式

(一)木偶锣鼓音乐的乐器古老,其中的二胡、琵琶、秦琴、竖吹的洞箫,横吹的竹笛,还有小阮、大阮都是古乐器,这些古老又带文物性质的乐器,能在高州这个古老的城市中几百年保存下来,而且又得到各大门类和各大流派的木偶艺术传承人的世代传承和复制,木偶锣鼓音乐因此被称誉为“岭南古乐的博物馆”和民间器乐库。

(二)木偶锣鼓音乐的乐曲不但乐种古老,乐曲也很古老。现存的器乐曲谱就有十八大套,散曲多达三百多首,其中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六国大封相》、《小开门》和《大开门》、《三步级》等曲牌,蕴含了南北朝古乐、唐代大曲以及宋、元、明、清以来颇具风格的词曲和音乐以及戏曲音乐等内容。

(三)木偶锣鼓音乐的曲谱是以古老的工尺谱:合、土、乙、上、尺、工、反、六、五、生等汉字记谱曲的,并用正线和反线来定调记谱。而这些古乐谱均对应中国民族五声调式:宫、商、角、徽、羽,旁边还附上指法、鼓点和节拍符号,自成体系和古岭南和具有粤西风格。锣鼓谱用查、得、呈、仓、才等文字和符号记载,显得严密、古朴、不失为高州独有的古老乐种。

(四)木偶锣鼓音乐基本由“吹”、“打”、“弹”、“拉”、“唱”五大部分组成:

器乐和演唱形式:木偶锣鼓音乐的乐器有:(1)吹奏乐器:大角(唢呐)、小角(高音唢呐)、箫、笛、大笛、公笛、短笛、笙等乐器组成;(2)拉奏乐器:二胡、扬琴、二弦、琵琶、秦琴、木琴、中胡、椰胡、等乐器组成;(3)弹奏乐器:(包括弦乐)琵琶、二弦、三弦、牛疪琴、扬琴、大阮、小阮、秦琴;(4)拉奏乐器:二胡、中胡、椰胡、大胡等;(5)打击乐器:大鼓、桶鼓、扁鼓、木鱼、竹筒、文锣鼓、高边锣、大锣、大钹、拱锣、叮铃(叮赞)等打击乐组成。

(五)木偶腔演唱形式:木偶锣鼓音乐配上“词曲”来演唱,既有声乐曲又有用于演奏的器乐曲,浑为一体,大大地丰富了其音乐体系。演唱形式多用于庙堂、家居华堂。演唱曲目有《祭祀调》、《祝颂歌》、《祝婚曲》、《祝寿歌》、《状元歌》、《发财歌》等。从木偶锣鼓音乐的演奏形式、音乐名称、乐器型制、曲目内涵、记谱方法等方面都独具一格。

(六)演奏形式:打击乐器(纯锣鼓)和兼用管弦乐器的丝竹锣鼓可分两大类。木偶锣鼓音乐的乐队组合有粗细之分,粗锣鼓用云锣、竹简、木鱼、桶鼓、板鼓、大锣、大钹演奏。而细锣鼓在粗锣鼓的基础上,加用小钹、中锣、大锣等来演奏。清锣鼓演奏形式的乐曲结构特点为锣鼓古曲或牌子联缀而成。

(七)木偶锣鼓音乐在演奏中主奏乐器和乐队组合有所不同,可分为管吹锣鼓、角(唢呐)吹锣鼓、丝竹锣鼓三种。管吹锣鼓队编制的管吹乐器有大角、小角(高音唢呐)、加锣鼓;丝竹乐器有二胡、中胡、大胡、大阮、小阮、秦琴、二弦、三弦、琵琶、月琴、洞箫(竖吹)、竹笛(横吹)等组成。将以上器乐合为一体演奏,吹打与丝竹交错,汇成奏鸣,就像一个庞大的乐队,十分壮观。木偶锣鼓音乐掌板师傅左手击板,右手击鼓,时而合鼓,时而单击,时而敲鼓边,时而捶鼓檐,其鼓捶有如急雨,声声铿锵,缓急有序,这些“鼓花”打起来真令人眼花缭乱。锣鼓师傅打鼓的花样有“滚捶”、“飞捶”、“削捶”、“长捶”、“坐捶”、“落捶”、“尖捶”、“文三捶”、“文五捶”等技巧,运用挑、拔、扬、切、击等手法,打出有板有眼,鼓点分明的节奏,指挥着乐队合奏出一曲曲动听的乐曲来。

(八)活动形式:木偶锣鼓音乐的活动程式灵活且多式多样。其一,既具有巡游艺术表演功能又有木偶戏伴奏功能。木偶锣鼓音乐亦沿路鼓乐不停吹打器乐,直至将“神”送到祭祀或木偶要演出的地方,地堂、空旷地或庙门前空地。其二、八音锣鼓演出功能表现在广场、村头、村尾或屋内堂阁以及舞台,都有其展示的空间。

(九)队伍人员结构形式:木偶锣鼓音乐人员结构队伍精良,人员编制灵活,可大可小,由所在场合而定,原则是:小庆用小班(1-2个木偶锣鼓音乐);大庆用大班(5-10个木偶锣鼓音乐)以上。

(十)曲目形式:木偶锣鼓音乐全部用工尺谱记录,并用(1-5)正线、(5-2)反线(俗称何尺线)来定调,乐谱还附上指法、节拍符号,尤其是琵琶谱记谱较为详细。木偶锣鼓音乐乐种古老,曲目亦古老。还有“套曲”,这些“套曲”都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十八套曲》、《六国大封相》、《冷水令》、《大和番》和《小和番》、《小开门》和《大开门》等,每套曲由三首至七首曲以上散曲组成,发展到十套或二十套,还有些由曲牌名曲组成。这些乐曲由大角、小角(唢呐)、洞箫为主奏乐器,称之为“吹口”,又称“吹奏”。由秦琴、月琴、二胡、椰胡、中胡主奏的乐器称之为“弦指”或“指奏”。而“锣鼓谱”(俗称锣鼓经)加上音位、名称,则用“查、得、呈、才、多、×、○”等文字和符号分段、分章来记载,并在樂谱上加上拍号、时值记号,以便乐师容易掌握演奏程序。师傅多用口传授徒,后来用手抄谱进行面授,手把手教授。每一首曲谱都有不同长短的记法。其中《和番》中的“小工支法”转“六字支法”转“小工支法”转“六字支法”转“小工支法”,出现“六字支法”调名标识的木偶锣鼓音乐锣鼓谱,也是高州传统民间音乐的一大特色。

(十一)传统曲目与曲簿:木偶锣鼓音乐的曲目曲簿多以口传身授和手抄曲簿传世。迄今发现最早的石刻(印)本是明清年代。里面工尺谱较为详尽地记录了琵琶主奏的木偶锣鼓音乐谱,部分有撩拍符号,指法及演奏技法。还有《十八套曲》(又称江湖十八本)、《八仙贺寿》、《六国大封相》、《小和番》、《大和番》(统称和番)、《天姬送子》、《小开门》和《大开门》等,其中手抄本也不少。还有民间传统曲牌名曲及排子锣鼓与小曲《得胜令》、《三步级》、《步步高》等曲目。

二、木偶锣鼓音乐的民间音乐艺术兼容性

木偶锣鼓音乐是高州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和历史文化深厚的沉淀环境中,利用吹、拉、弹、唱、打的民间娱乐形式,而形成其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空间”,很具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木偶锣鼓音乐是高州人民参与民间节庆、庙会、祭祀、年例、婚喜、宗教等喜庆活动,所举行的周期性或定期性的民间民俗活动,娱神又娱人,充分发挥其寓教于乐,群众文化娱乐性,集中了戏剧、音乐、技艺、习俗、文化、艺术等内容。

木偶锣鼓音乐是高州人民民间艺术和情感交流及商贸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其活动中还保留了一些传统古乐祭祀仪式、信仰习俗以及吹打音乐技艺表现程式。

固定的时间和活动程式: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至农历三月底止,以村、镇、街道为单位,自发组织木偶锣鼓音乐(木偶班)集中到冼太庙或其它祠堂、庙宇去进行活动。

木偶锣鼓音乐队伍精良,道具轻巧,人员编制灵活,随场合而定,可大可小。小庆用一至两个锣鼓木偶班,大庆用五个班以上,有“一个木偶锣鼓音乐班响遍一个村落”的美誉,无论村头巷尾、屋前街边或屋内堂阁均可表演。

木偶锣鼓音乐演出费用不高,群众易于承受。木偶锣鼓音乐是高州民间民俗文化的一支奇葩,代表着高州古音乐、古曲子、古器乐的艺术瑰宝,是高州民间传统音乐最古老的原生态,其重要价值所在,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木偶锣鼓音乐历史悠久,有古老的乐器和曲目自成体系的记谱方法,均蕴涵了岭南和古高凉(高州)的悠久音乐历史和多元化的文化特征与学术研究价值,延续了明清以来的传统民间音乐的血脉,它在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音乐学、科学和艺术学、文化交流都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二)具有音乐研究和审美价值

木偶锣鼓音乐从古到今在它传承过程中,一直发挥其古乐的功能、祭祀的功能、娱乐的功能、宣传的功能,这是“岭南下四府之首”高州活的文化传统见证。木偶锣鼓音乐作为地方特色的古乐,突出其古老质朴、古韵优雅、清丽委婉、铿锵动听特征,颇具地方最美的艺术特色,为本乡本土群众最闻乐见。

(三)社会价值

木偶锣鼓音乐以及木偶戏起初为“神”而做,为“庙会”而设,目的是驱邪避瘟,祈求冼夫人及诸神保佑平安,在社会形成习俗,民心所望,大大培植了民族团结精神。其中的传统乐曲又宣传了古音乐的最高境界,作为人们自娱自乐的精神支柱,对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寓教于乐,教化民众,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

锣鼓音乐木偶班是一支亦农亦艺的传统民间艺术队伍,是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现存的原生态文化传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中能见到鉴江流域古音乐的因素,又能见到其在岭南等地的音乐影响,是多元一体的岭南特色文化中的代表。从木偶锣鼓音乐的起源、发展和形成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与人类史、社区史、民族史、民俗史、文化史都息息相关。

(五)文化交融的桥梁和纽带

木偶锣鼓音乐的“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是高州自古以来高凉文化和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交融的综合表现。从中反映了高州人民群众崇尚音乐、崇尚科学、崇尚自然、崇尚文明的精神物质和美好生活、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理想和追求,成为当地人体现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教育后代的重要手段。在喜庆和祭祀盛会中,木偶锣鼓音乐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去唤醒其作用,从而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增强团结、增强信心、促进健康向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这也是高州人民维系民族精神,展示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民间文化交融的纽带和桥梁。

三、木偶锣鼓音乐保护传承与发展

木偶锣鼓音乐是民间传统音乐和民间习俗的综合艺术品种。但受到当今经济大潮的冲击,不少农民艺人屈指可数,后继乏人,青黄不接,逐渐走向衰亡。特别现代化科技发展与市场经济日新月异,人们生活和文化品位随着增高,越来越少人认识这个古老的音乐是民族文化,已几乎接近失传的边缘。为了挖掘和抢救“木偶锣鼓音乐”,高州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抢救保护措施,加大力度培养年青艺人,使“木偶锣鼓音乐”这块民间传统音乐“活化石”能世代继承下去。

结语

木偶锣鼓音乐是高州市民间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源远流长,通俗易懂,热闹喜庆,具有可观性和娱乐性,对于繁荣文化艺术,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特殊的作用。如何保护传承木偶锣鼓音乐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我们对民族灵魂的守护,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富强、欢乐、幸福的家园,让我们担当起历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杨霁.高州府志.清朝光绪十七年;

[2]黃鹤仪.化州志.清朝道光丁亥年;

[3]吴超,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2)。

作者简介:

林云锋(1985--),男。研究方向:地方特色木偶文化,现任高州市木偶传习戏所木偶操作演员、木偶音乐演奏员。

猜你喜欢

民间音乐锣鼓民乐
邵伯锣鼓小牌子
民乐国祥
陈欣若和他的《色俱腾》——为九位民乐演奏家而作(下)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当代土耳其民间音乐实践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
我,民乐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