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宣背景下古诗文英译方法浅析

2018-09-26张妍尹丽君赵艺林

戏剧之家 2018年18期
关键词:汉英翻译外宣翻译古诗文

张妍 尹丽君 赵艺林

【摘 要】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高,本文基于近五年来习近平主席重要论述的中英文语料,概述外宣翻译的时代背景与意义,针对古诗文本身作为文学体裁在新时代外宣语境背景下的特殊性,主要从句法、修辞、中国特色词三方面分析古诗文的英译在政论文本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及与文学文本翻译的差异之处,以把握外宣翻译中古诗文英译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外宣翻译;习近平论述;古诗文;汉英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8-0217-03

一、引言

自2014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的出版到如今第二卷的出版以来,已囊括重要讲话一百多篇,并由外文出版社编译为英、法、德、西、俄、阿、日、葡等译本在全球发行,成为理解新时代习近平治国思想的权威读本。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孙业礼表示,这部著作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十九大和两会的陆续召开为这些治国理政的思想注入新的因素、新的活力。中国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离不开外宣的努力。

在当今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是新的时代趋势,外宣翻译活动愈受重视。许多学者在外宣与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上已总结出了许多经验,本文在其基础上选取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两卷中英版本,以及中国外交部网站上的重要论述双语文本(时间上跨度为2012-2017)作为研究语料,以其中的古诗文作为研究对象,从句法、修辞、文化负载词三方面总结分析其在政论文本中翻译的方法与策略。

二、古诗文翻译的特殊性

古诗文属于文学的范畴,囊括诗、词、曲、赋等不同的文学形式,包含诸子百家思想,涉及多朝代史书史料,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文学造诣以及思想文化底蕴历久弥新。习近平主席在其论述中大量引经据典,针砭时弊地表达政见,赋予古诗文在政治外宣的特殊背景下以时代性。

作为的中国文学的古诗文,其在形式与意义上都体现了文学的艺术性与艺术价值。语音上的音韵、节奏,词语上的多义、双关,句法上的语序、句式,大量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及各种意象,都包含复杂的文化意义,而不仅仅是概念意义。例如:“君子喻于义。A gentleman has a good knowledge of righteousness.”和“君子义以为质。A gentleman takes morality as his bedrock.”[1]此例中“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道德范畴,其含义有多重解释,如此处的 “正义”和“道德品质”,而这是儒家思想的具体阐释,蕴含着词语背后的文化意义。又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A jade uncut will not be a useful vessel; a man without learning will not know the way.”[1]句式的对仗,修辞上以“玉”来比兴,均表现出中国古代诗文的一些典型特征。正如一位学者所言,“比”、“兴”既是创作修辞方法,也是思维形式。[2]修辞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古代文学内在的思维形式。

由此可见,文化对民族性格、意识形态具有深远的影响。有学者指出,典籍翻译的目的在于向海外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使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翻译时要竭力保留原文中的文化色彩, 传输这种文化现象。[3] 政论语境下主要目的在于表意的准确性,可接受性。因此,相较于文学翻译以篇章为语境的特点,习近平论述中的古诗文引言属于句群层面的语境,其翻译要考虑到上下文意的顺畅、信息的连贯和文体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服务于准确忠实地传达习近平讲话中蕴含的治国理政之道。

三、习近平论述中的古诗文翻译方法浅析

笔者在对约260项古诗文引言条目中针对句法、修辞和文化负载词的分析中发现,译者以直译和意译相结合为主,辅以省译、增译,尤其注重文本内涵信息的显化(explicitation)处理。

(一)句法结构

在文本分析过程中发现,由于古文本身以及其在文本中属于引言的性质,多意合短句群、无主句,与英语重形(hypotaxis)、主语显著(subject-topic)的性質不同,因此译文中多处增添了衔接词“if, and, when, while, as”等,增补了主语“one, man, he, we, people”等,也有的通过调整语态来使语意逻辑更为清晰。例如: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As Heaven changes through movement, a gentleman makes unremitting efforts to perfect himself.[1]

2.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A single flower does not make spring, while one hundred flowers in blossom bring spring to garden.[1]

3.顺木之天,以致其性。We should respect a trees nature, and let it grow freely.[1]

译句1增加了连接词“as”将原句中类比“天”“人”运动规律的逻辑显化出来。译句2使用关系副词“while”补充了表达转折意义的连接词,使原诗句诗意化、意合的概念明了。译句3灵活地增补了主语,且使用情态动词将原文隐化的语气外显。

其次,有约1/4的引言为修辞上称“流水对”的句式,在大多保留了原文对仗齐整的句式结构的基础上,用“and”、“;”等作为衔接,其他情况则灵活地使用意译、省译来压缩整合句意。例如:

1.分则力散,专则力全。Strength is weakened once divided. [4]

2.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One should be good at finding the laws of things and solving problems. [4]

译句1省译了后半句,简明扼要地保留了作为突出信息重点,使用反面说理的后半句。译句 2则将“学”与“行”压合泛化,突出后面作为焦点的动词短语。

这些增补首先是由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决定的,符合目的语规范,其次符合政论文本下对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的要求。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文本中心论”把翻译方法分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前者强调忠实于原作者,后者强调译作读者。[5]以此看来,文学文本翻译注重忠实原文形式结构、语言风格的尽可能还原,重视艺术性和文化的表现力;政论文本是讲话人与听话人实时对话的书面呈现,服务于外宣,具有一定的交际特征。因此对于古诗文引言,既要考虑原语的连贯流畅,与语境的切合,尽可能地将表意和逻辑简化、显化,易于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二)修辞

这些古诗文引言使用的修辞方法从频率由高到低为对偶、排比、譬喻、借代和用典。其中借代和用典归入第三节讨论。总体上,涉及句法(syntax)的修辞多为直译,涉及选词用词(diction)的修辞则多为意译。

1.对偶与排比。对偶句都完整地忠实地保留了相同位置相同词性的特征,使用上节提到的衔接方式;排比的长句多采用直译,保留原句式;其次通过使用从句、介词短语、动词短语等灵活地省译,压缩排比句中重复出现的语法项。例:

(1)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A grasp of mundane affairs is genuine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of worldly wisdom is true learning.[4]

(2)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One should be mindful of possible danger in times of peace, downfall in times of survival, and chaos in times of stability. [1]

(3)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Head down when I was promoted the first time, back hunched when promoted the second time, and waist bend when promoted the third time. [1]

译句(1)沿用了对仗的词语顺序,并且增译了名词修饰语,明显显化了原文“学问”和“文章”的内涵意义。译句(2)用进行词性转换,将原文重复的动词“不忘”变为介词短语,由此将句意焦点置于介词后3个并列的语法项上,同时增译了条件“in times of”使得排比句式特点明显、语气增强、表意主次分明。译句(3)在排比的修辞上又增加了韵律,“偻”,“伛”押韵变为使用“down, hunched, bend”中的辅音韵/n/,保留了排比重复的语法项,补充主语而更为贴合原文,表现出强烈的情感。

2.譬喻。譬喻中的明喻与暗喻是使用最广泛的两种方法。在这些古诗文引言中,原文的明喻译法多为直译与增译结合,暗喻则多为意译;细化看,本体多结合语境作意译和增译,喻体则多直译。当源语喻体和本体概念及关系简单直白时,直译;有些概念因其以引用的形式出现,从原语境中脱离出来,则以增译省译结合意译的方法,排除其中文化背景理解上的障碍。例:

(1)学如弓弩,才如箭镞。Learning is the bow, while competence is the arrow. [1]

(2)治大国若烹小鲜。Governing a big country is as delicate as frying a small fish.[1]

译句(1)将原文的明喻中简单明了的概念灵活地转换为暗喻,语言更为简洁;译句(2)增译了“delicate”意在说明,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共性借助于形容词表达出来,意思表达更清楚,也帮助了目的语读者体会其中蕴含的治国之道。

总概,句法修辞上多采用直译的方法,辅以增译;词语层面的修辞上多使用意译。由于古诗文本身在形式上讲求句式工整,修辞句法上的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语义的传达,而且英语中也有相对对等的修辞,如antithesis, parallelism等,因此当置于政论文本中时,为了确保语义传达的准确性,对负载着特殊语义的修辞形式作了忠实保留。

(三)文化负载词

对于文化负载词已有学者作了定义:其一,中国特色词汇是指具有有鲜明的词汇特征,并受制于中国和中华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历史和政治事件等,涉及中国政治、经济、历史、社会及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中国特有的事物和現象的词语。在翻译界常将其称作“汉语文化限定词”或“文化专有项(culture specific terms /items)”。[6]其二,文化负载词除包含概念意义外还包含文化意义,即每一个文化负载词都是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复合体[7]。笔者结合以上两种阐述从古诗文引言中归纳出了其中的文化负载词,有如下五类:专有名词:宰相、州部;典故:大鹏、孺子牛、黎元;借代:纨绔、琴瑟、朱门;泛指:四海、五色、八音、千里;哲学概念:君子、道、义、信、四维、浮生、天。

其中意译和归化是使用最频繁的方法策略,如在专有名词中“宰相”译为“prime ministers”,中国古代的宰相在官职作用上可以大约地相等于英语中的“prime minister”作了归化处理。用典中“大鹏”译为“the roc”,大鹏源于庄子《逍遥游》中的“鹏”它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而“roc”在牛津词典中释意为“A gigantic mythological bird described in the Arabian Nights.”在韦氏词典中为“a legendary bird of great size and strength believed to inhabit the Indian Ocean area”。由此可见译者采取了西方文化中与“鹏”比较对等的名词,是为归化处理。在借代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朱门”源于古代王侯贵族的府第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代指富贵人家,译文直接意译为“the rich”。表泛指的词语近乎全为意译,如:“四海”为“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五色”为“different colours”而不解释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对于中国古代诸子百家思想中的哲学概念以及一些内涵复杂多义的词,采取直译、异化的方法策略,如表达“天”,“天下”的概念时,有的直译为“Heaven”,有的异化为“God”,还有则为“nature(本性,天性)”之意。

总结起来,古诗文引言中的文化负载词多使用意译和归化策略,少数表概念的词语使用直译、异化策略。不同于文学文本强调对字词,尤其是古诗文中丰富的多义词、文化意象的详细解读、推敲,或加以注释采取异化的策略,以求忠实地传递出源语文化内涵,政论文本中多数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都显化、泛化,不拘泥于字词的详细完备意义,强调语境中意群的和谐统一以及表意的可接受性。

四、结语

古诗文翻译属于文学翻译,而作为引言出现在政论文本中则为外宣翻译。文学翻译遵循艺术原则和美学标准,外宣翻译遵循“三贴近”原则和内容“准确无误”及语言“经济简明”的原则。[8]纵观习近平重要论述中的古诗文英译,在一定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译者团队遵循了外宣翻译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了政论文本的文体特征,将习主席口中的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名句很好地融入了新的翻译语境。在具体翻译方法上周全考虑古诗文在句法、修辞、选词用词译介过程中的细节,又兼顾语义的整体性的表达,以显化文本信息为中心点,对古诗文本身的文学艺术价值作适当程度的调整,灵活运用意译、直译、增译的翻译方法,实现语义传递准确性和目的语读者可接受性的最优化,最终达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2014:190,203,283,141,223,466,55,457.

[2]李秀梅.《诗经》“比”“兴”说[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98-100.

[3]王东波.语际翻译与文化翻译[J].山东大学学报,2007,4:118-121.

[4]Xi Jinping.The Governance of China II[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2017:93,600,348.

[5]張林影,娄琦.新编英汉笔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25.

[6]张园.《2015 年怀化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特色词的英译[D].湖南: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1-63.

[7]王科恩.文化负载词翻译技巧选择探讨[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4):83-85.

[8]王晴.简论外宣翻译与文学翻译的区别[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3):83-88.

猜你喜欢

汉英翻译外宣翻译古诗文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江西省高校门户网站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
跨文化意识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
公示语的功能及其翻译原则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