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长恨歌》中的上海文化

2018-09-26马瑞颖

赢未来 2018年10期
关键词:王琦瑶长恨歌王安忆

马瑞颖

摘要: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为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上海女子的传奇经历,更是上海这座城市中的文化故事及生活在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中所有类似王琦瑶这类人的人生悲剧。小说以王琦瑶为线索,写尽上海这座城市五六十年的变迁,该小说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绘上海小市民的生活環境,弄堂、鸽子、阁楼等等,而这些恰恰是老上海文化的缩影。

关键字:王安忆 ;王琦瑶;上海;文化

上海是在灯红酒绿和纸醉金迷之间布满诱惑的邪恶之地,是湮没人性和良知的欲望陷阱。陈白露由一轮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朝阳变为一轮放逐一切的落日,而这一切是十里洋场的社会催化变形的恶果。

在男作家眼中的上海是一个充满力量、金钱和权力角逐的竞技场,是一个让无数怀抱发财梦和心怀权力欲的人所魂牵梦萦的理想王国。

王安忆的《长恨歌》以一种舒缓婉约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四五十年代的上海及旧上海文化,作者通过王琦瑶这个传奇却又典型的上海小市民之女跌宕起伏的一生来展现上海这座国际性大都市的历史文化与变迁。近五十年的上海历史就在王琦瑶的举手投足之间演绎着。

王安忆笔下的旧上海,少了硝烟,少了战争,少了纸醉金迷,有的只是踏踏实实的生活,以及这座城市中的市民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生活变迁。王安忆说,“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是一个城市的故事。

《长恨歌》可以说是时间引发的悲剧。所谓“长恨”,是对时间流逝的“恨”,也是对一段特定的上海历史的终结的“恨”,一段特定的上海生活、上海风情乃至上海城市文化及其生存方式随着主人公王琦瑶的死亡而宣告终结,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中。

从地域的角度看 ,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有的文化特征 , 用王安忆的话来说 , 这其中包括了一个地方的“生存状态、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5]在 《长恨歌 》中 , 王安忆运用象征、隐喻等多种手法使上海及其文化特征具象化 , 化为弄堂 , 闺阁 , 及流言一类具体可感的形象 , 而贯穿作品始终的 , 则是老上海文化。

这种黄昏 , 即便一千年过去 , 也是不变 , 叫人忘记时光流转。这一条茂名路也是铁打的岁月 , 那两侧的悬铃木 , 几乎可以携手 , 法国式的建筑 , 虽然有些沧桑 , 基本却本意未改。沿着它走进去 , 当看见那拐脚上的剧院 , 是会有些曲终人散的伤感。但也是花团锦簇的热闹之后 , 有些梦影花魂的。这些旧上海风景,不仅有着都市的景观 , 更有着 “王琦瑶 ”们的世界观及人生态度。

上海屋檐下的日子, 都有着仔细和用心的面目。倘若不是这样专心致志, 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最具体最琐碎的细节上, 也许就很难将日子过到底。这些日子其实都不能从全局推敲的。所以, 在这仔细的表面之下, 是有着一股坚韧。……难免是叽叽喳喳 , 鸡毛蒜皮的 , 却也是一步一个脚印 , 很扎实地往前走。但 《长恨歌 》中的 上海文化似乎更多地停留在四十年代 , 或者说是历史的深处。作品中有一个意象 程先生的照相间 则很清楚地说明了这点。王琦瑶和蒋丽莉都有过重回故地的经历。

以“个人”和“女性”的民间视角思考文化是女性写作最显在的特点。狄尔泰有句话,人是什么,只有历史文化才能告诉他。那么女性是什么,也只有女性的历史文化才能回答。对于女性说,颠覆就是对权力的挑战,对历史文化的重新干预,对自我身份的重新界定,妇女必须把自己写进文本;就像通过自己的奋斗嵌入世界历史文化一样。女性历史小说从女性和民间的视角反观历史,首先要以女性自己的历史观重新解读在绵长的历史画卷中,那硕果仅存的几位被允许写入史册的女性人物,其目的是去蔽和质疑,还女性一个真身,同时张扬一种真正的个性化的和本真的生存状态,具有历史向度或长度的女性历史叙事必然采取民间性的价值立场。

在面对同一历史文本(史料)的时候,女性作家与男性作家对历史事件的选择、关注及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存在极大的差异。王安忆寻找的上海有她的私隐的意味,但她的一个发现恐怕无人争议,她说:“上海这城市还有一点点和小说特别相投,那就是世俗性。”王安忆把整个故事写成了她关于上海的评述的例证,把她所见过和所能想象的所有上海女人的典型风范,一古脑儿敷到书中主角王琦瑶身上,王琦瑶生活的每一次重大变故,生命中每一个男人的来去,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联,她的生活历程就是一部旧上海 ,作者认为那才能代表大上海 的兴衰史,她的活动场景就是一幅旧上海的风情画,她简直就是旧上海的象征,十里洋场的代表,王琦瑶演绎的是一段历史的变迁下的个人的命运的协奏曲,在这段人生的纷纷扰扰中,王琦瑶代表着一段历史,一段上海女子的历史,一段上海市井文化的历史。每一段历史的时代背后都有一个新的旧的面孔的交替过程,也有变迁背后的无奈与悲凉,也有变迁之后的人的不同变化,而王琦瑶是这其总的一条线,将这段历史牵引起来,让我们知道这是代表着的不是一个人,而那个时代的一群人,一群市井的人,一群老弄堂里的人。一个女人象征一座城,一个女人揭示一座城市的历史,王安忆就是用她自己的独特的视角,和她对女人和这座城市的理解联在了一起,告诉我们城市中的女人和她所代表的城市的特点、文化及精神。也是这个女人所代表的一类人,让我们了解了一座城的历史在一个女人的心中所留下的烙印,无论城,还是历史,都是和女人联在一起的。而王琦瑶,就是这座城的见证者,这座城的历史文化的体现者。

参考文献:

[1]曹禺《日出》

[2]王安忆访谈;从现实人生的体验到叙述策略的转型——关于王安忆十年小说创作的访谈录。上海远东出版社

[3]王安忆,上海的女性,海上文坛,1995年第9期,第118页

猜你喜欢

王琦瑶长恨歌王安忆
中秋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物化爱情——用马克思“交换—消费”系统解读
长恨歌
——笔画设计
悲剧与救赎——谈王安忆“三恋”中的女性救赎之路
此恨绵绵无绝期
沪上淑媛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王安忆小说病象报告
说不尽的王安忆
兰峪水,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