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成长需求视角下高校志愿服务创新研究

2018-09-26陈静

赢未来 2018年10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创新

陈静

摘要: 志愿服务代表的助人和自助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随着00后大学生步入校园,网络生活占据学生日常生活的大部分,如果吸引学生走下网络,主动投身志愿服务和社会社会实践,并让他们从中获得成长,需要高校在志愿服务的组织上不断尝试创新。

关键词:志愿服务;参与偏好;创新

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志愿服务代表的助人和自助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随着00后大学生步入校园,网络生活占据学生日常生活的大部分,如果吸引学生走下网络,主动投身志愿服务和社会社会实践,并让他们从中获得成长,需要高校在志愿服务的组织上不断尝试创新,了解学生的偏好,使志愿服务达到更好的实践育人效果。基于此,本文从青年成长需求视角,结合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与偏好,探讨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创新。

一、当前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参与度与偏好情况

高校志愿服务基本都是有团委统一组织,部分结合工作安排或者节假日等重要节点开展的,是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但是从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角度,学校和社会是脱节的,学生参与动机与活动本身的吸引力是成反比的。因此,了解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真实认知显得尤为重要。

2016年底,作者对湖北医药学院1038名学生做了《志愿服务参与情况及偏好调查》。

年级 参与情况 参与志愿活动内容 每人每年参与次数

大一 75.2% 捡垃圾、帮扶老人、大型会议志愿者等 <=2次/人

大二 43% 捡垃圾、帮扶老人、大型会议志愿者等 <=2次/人

大三 13.6% 支教、助残、社区体检、创新创业体验类等专业相关活动 <=5次/人

大四、大五 0.9% 支教、助残、社区体检、创新创业体验类等专业相关活动 <=1次/人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是随着年级递减的。大一、大二年级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比列较高但是内容仅仅局限于盲目的、初级的、随意性较强的活动,活动参与的次数不高,参与预期和实际获得感失衡,导致不想再去参与更多的志愿服务。而到了大三年级以后,随着参与活动内容的变化 以及对志愿服务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想让自己的参与志愿活动中得到真正的锻炼,找到自己的志志愿服务方向,从而愿意主动参与到更多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来。而大四大五年级,随着课业负担加重以及需要再医院实习见习投入更多时间,因此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也都仅仅选择与专业相关类的活动参加。以上调查表明:一、低年级大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还是占比很高。二、活动内容有吸引力或与专业相关更能吸引大学生长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二、青年成长需求视角下高校志愿服务创新分析

一、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应有基于实际需要的内容创新。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要更多结合学生专业方向或者能够学生和受助人群有更多获得感的活动,让志愿者和志愿活动本身形成兴趣或者反馈依赖关系。究其原因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丰富但往往缺乏可持续性和深度。自2000 年共青团中央将3月5 日“学雷锋日”定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日”开始,国内高校便将3月确定为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月。每年的3 月,各高校都会动员广大青年大学生志愿者集中开展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基本都是以清理校园周边卫生、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参与无偿献血等活动为主,真正可持久开展的、有内涵和意义重大的活动较少。 因此,创新活动内容更多要结合社会所需、大学生成长所需、受助群体所需。

二、高校志愿服务要注重品牌打造。要想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力,打造特色志愿服务品牌是一个有效途径。打造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精心策划适合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培育具有社会影响力和生命力的品牌项目,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风采和成效真正的展示出来;将已经取得社会影响力,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的志愿服务项目做得更大更强,使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宣传推广作用,鼓励和拉动更多人参与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当中;确立正确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不能和大学生成长发展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相悖;正确利用学生的寒暑假和节假日,在不耽误学生学习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更多的走向社会,积极地參与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当中去,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得到更多的推广等。在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应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突出人文关怀,鼓励大学生多多参与到敬老、爱幼、帮扶农民工、助残等志愿服务行动,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精心设计接地的志愿服务项目,构建志愿服务的品牌实践平台,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三、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应注重志愿者的培训和激励。首先完善志愿者培训培养机制,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业务素质。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培训是促进队伍长效性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校要全方位、系统化地推进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必须对大学生志愿者队伍进行有效培训。对培训对象,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如对新招募的大学生志愿者,重点开展基础性知识培训;对具有一定服务年限或资历年长的志愿者,要加强专业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在培训方式上,要打破一成不变的格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坚持培训的定期化,帮助大学生志愿者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在培训内容上,要结合志愿服务的具体内容,灵活开展志愿服务所需的有关专业知识培训,促进大学生志愿者用专业的知识服务社会,同时推动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第二,优化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为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发展提供动力源泉。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志愿者队伍无法长效性、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要促使志愿者长期坚持志愿服务工作,必须让志愿者真正感受到受人尊重和被人需要的价值。要从自我快乐、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价值等方面着手,建立层次化、阶梯式的志愿者表彰和奖励机制。要基于志愿者的努力和贡献,完善激励方式,给予志愿者正式或者非正式以及不同程度的嘉许或奖励。

四、高校志愿服务可项目化运作(资源最优组合)。一个运行规范、机构健全的组织是保障志愿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每个有吸引力并有深远社会影响的志愿服务活动,是一个整合内容、形式到成果的项目。在培育每个项目的过程中,可以再固定的实践地点建立志愿服务基地,长期定点定期开展活动;可以邀请专业的导师或者可以长期把控项目过程的负责人结合高校学生的专业、特长 或者创新创业想法,设计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形成更好的成果。也可以借助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完成社会公益项目的实施。志愿服务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和利用,形成多种成果,让志愿服务活动全过程成为高大学生自我成长新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丁元竹,江汛清,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6

[2]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1

[3]朱毅峰.校园文化品牌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4):119-121.

[4]王淑晴.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励问题分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6(04):67-69.

[5]林瑞华,赵悦.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激励机制的研究[J].技术与市场, 2013(12):327-328.

基金项目:

2016年湖北省教育厅学生工作精品立项项目,课题名称为《普爱志愿服务“同心圆” --创新地方医学志愿服务“ PBL+”模式》,课题编号2016XJPG301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创新
对当代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