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2018-09-26荆鸿道
荆鸿道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7--01
高血压脑出血是在所有入院脑卒患者占有较高的死亡率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有效监测和控制颅内高压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旨在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策略,已达到降低死亡率的目的,延长患者生命[1]。我院对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60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了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7年4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试验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4.39±12.67)岁,出血量(48.46±16.65)ml。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65.25±11.57)岁,出血量(48.49±15.64)ml。纳入标准:①以前患有高血压;②CT显示出血来源于基底核区,血肿量在30--80ml。③从发病到入院时间不超过24小时;④未发生脑疝或处于脑疝前期 。排除标准:①由动脉瘤、脑外伤等非高血压原因引起的脑出血;②患者已经发展成脑疝;③脑干或小脑出血。
1.2 方法
1.2.1 研究组方法。按CT结果切开头皮后在颅骨上钻孔,将颅内压监测探头放置在血肿中心偏3-5cm的脑实质中固定好,记录术前初始监测值。挑开硬脑膜,穿刺后,可控的用5ml注射器抽取血肿,直至监测值降到15mmHg时立即停止,并记录抽取量。在达到治疗效果上限后观察30min,若监测值变化小于5mmHg,结束手术;若监测值变化大于5mmHg,则继续抽取血肿后再次觀察30分钟,直到达到变化范围。手术后使监测值保持在20mmHg,在手术后6小时后打开引流管向血肿腔中注射尿激酶,注射速度随监测值进行调整。
1.2.2 对照组方法。按头部CT结果标记血肿区中心,在标记位置进行穿刺。切开头皮后在颅骨上钻一个孔,挑开硬脑膜,进行穿刺之后,用5ml注射器抽取血肿,抽取量按照术前计算血肿量的33%--50%,接引流管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在手术24h之后进行头部CT检查,确定血肿残余量,看情况注射尿激酶,药物注射的频率与浓度根据血肿引流和血肿残留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1.3 观察指标 研究组和对照患者术中抽取的血肿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肿的平均排空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研究组通过颅内压监测行抽取血肿手术,只要抽取血肿量的18%就能达到治疗效果,少于对照组的抽取血肿量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血肿消除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高血压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常发病年龄段为50~70岁。发病的根本原因是血压的升高,尤其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通常在活动或者情绪激动时突然性发病,且短时间内马上出现偏瘫、不能说话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而且还伴随着严重的头痛、呕吐及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等,并发为高度提示脑出血,通过脑部CT检查进行确诊,致使患者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失去意识甚至生命[2]。高血压脑出血止血的原因除了患者机体本身的凝血机制以外,颅内所形成的血肿通过对脑组织进行压迫也是止血的原因之一。因此,如果进行手术抽取血肿量的速度降太快或者抽取血肿量太多都有可能使其对脑组织的压迫作用骤降而导致再次脑出血[3]。所以准确掌握血肿的抽取量及速度对于手术的成功是关键点,实行颅内压的监测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在进行颅内压监测的情况下只抽取18%左右的血肿量就能达到治疗效果,而对照组是按照手术前计算的血肿量的33%--50%进行抽取,这样既可以缓解颅内高压,降低损伤脑组织神经,又可以让剩余血肿发挥压迫脑组织的作用,避免了血肿量下降速度过快造成再次出血。研究组术后血肿消除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进行颅内压监测不仅可以辅助高质量的完成手术,而且对于患者手术后的恢复情况也有所帮助。
综上所述,在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实施颅内压监测的效果是优于常规的手术穿刺的,其应用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值得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杨成,贾靖,崔伟,等.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对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价值[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10):948-951.
王建伟,刘宇梁,康新,等.颅内压监测下早期改良腰池引流治疗重症脑室出血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26(21):121-125.
张文超,杨雪辉,郭昊,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立体定向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最佳时机分析[J].山东医药,2017,57(20):92-95.
柳超,彭国文,张静茹.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J].重庆医学,2017,46(A01):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