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的病理特点及临床治疗分析研究
2018-09-26郭晓博刘勇
郭晓博 刘勇
【摘 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的病理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甲状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诊断结果进行评价。根据患者病情、病理分型和治疗意愿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方法一:患者行甲状腺全切术;方法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方法三:甲状腺全切+单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方法四:患侧腺叶+峡部切除+对侧大部切除术,并比较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014、2015和2016年收治的患者为21例,29例和40例,呈现递增趋势,30-39岁为甲状腺癌的高发年龄段,所占比例43.3%。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所占比例较高。90例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者为23例,无淋巴结转移者为67例;患者肿瘤直径为0.6-3.9cm,平均肿瘤直径(2.2±0.4)cm。患者肿瘤直径为≥1cm为主,所占比例为77.8%,<1cm肿瘤所占比例为22.2%。9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采用方法一,有64例患者采用方法二,有19例患者采用方法三,有5例患者采用方法四,术后行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和方法四患者总不良反应率分别为50.0%、6.25%、10.5%和40.0%。结果:根据患者甲状腺癌的病理特点,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
【关键词】甲状腺癌;病理特点;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7--01
甲状腺癌是一种头颈部最常见的内分泌肿瘤,约占全身癌症的1.3%-1.5%,好發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3[1]。临床上将甲状腺癌分为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其中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最常见,约占所有甲状腺癌的90%[2]。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有增离趋势。福射照射,碘规摄入量不足,内分泌因素,家族史等是甲状腺癌的发病原因[3]。甲状腺癌的治疗方法较多,其中手术是治疗甲状腺癌的主要方式。本文通过对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甲状腺癌患者病理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颈部包块、声音嘶哑、无症状查体发现肿块等。患者病程10d-10年,平均病程(5.3±1.2)年。所有患者于术前进行B超和增强CT检查,对疑似甲状腺癌者进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证实为甲状腺癌,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甲状腺癌。AJCC的TNM分期[4]显示,I期患者63例,II期患者18例,III期患者6例,IV期患者2例。67例排除标准:①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良性疾病,复发性和转移性甲状腺癌; ②既往有慢性基础疾病,包括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等;③病历资料不完整者[5]。④不同意手术治疗者。根据患者病情及自身意愿选择治疗方法,所有诊断及治疗方法均取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病情、病理分型和治疗意愿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方法一:患者行甲状腺全切术;方法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方法三:甲状腺全切+单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方法四:患侧腺叶+峡部切除+对侧大部切除术。
1.3 临床疗效分析[6]:治疗效果参照《甲状腺疾病防治指导》进行评定。①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发生,肿瘤病灶面积缩小50%以上;②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显著,无并发症发生,肿瘤病灶面积缩小不少于30%;③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或者加重。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90例甲状腺癌患者中,2014年收治的患者为21例,2015年收治的患者为29例,2016年收治的患者为40例,呈现递增趋势;90例患者年龄为14-78岁,平均年龄(45.7±7.6)岁;男32例,所占比例35.6%,女58例,所占比例64.4%;30-39岁为甲状腺癌的高发年龄段,所占比例43.3%。
2.2 甲状腺癌组织病理分类分析:2014、2015和2016年患者主要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所占比例较小。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所占比例分别为70.0%、25.6%、2.2%和2.2%。
2.3 患者甲状腺癌肿瘤大小分析:90例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者为23例,所占比例为25.6%,无淋巴结转移者为67例,所占比例为74.4%;患者肿瘤直径为0.6-3.9cm,平均肿瘤直径(2.2±0.4)cm。患者肿瘤直径为≥1cm为主,所占比例为77.8%,<1cm肿瘤所占比例为22.2%。2014、2015和2016年患者肿瘤大小<1cm比例分别为3.3%、6.7%和12.2%,小肿瘤患者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具体数据见表3。
2.4 患者治疗情况分析:9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进行了甲状腺全切术,有64例患者进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有19例患者行甲状腺全切+单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有5例患者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对侧大部切除术。术后。方法一患者有1例出现喉返
神经损伤,总不良反应率为50.0%;方法二患者有2例出现喉返神经损伤,2例出现甲状旁腺损伤,总不良反应率为6.25%;方法三患者有1例出现喉返神经损伤,1例出现甲状旁腺损伤,总不良反应率为10.5%;方法四患者有1例出现喉返神经损伤,1例出现甲状旁腺损伤,总不良反应率为40.0%。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甲状腺癌的检测方法较多。B超、CT 检查可作为甲状腺癌主要的检查手段,细针穿刺活检、病理切片等可进一步确诊。一般而言B超能够有效检出直径大于10mm的甲状腺肿块,对于经典乳头状癌和弥漫浸润型滤泡性甲状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很高,但很难有效地鉴别包膜内病变的性质[7]。而穿刺结果能够提供中实质性或巢状细胞结构,细胞胶质减少等特征,提示甲状腺肿瘤,但其很难鉴别滤泡性良恶性肿瘤。组织病理是诊断甲状腺癌最为有效的方法,可有效鉴别良性及恶性肿瘤。我们对所有患者于术前进行B超和增强CT检查,对疑似甲状腺癌者进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证实为甲状腺癌,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甲状腺癌。
甲狀腺癌分为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淋巴结转移,年轻、多灶性、病灶较大、淋巴结血管侵犯等高危因素是其淋巴结转移的有关因素[8]。随着疾病发展,可向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甲状腺癌的治疗方式存在争议较多,一般而言,对于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推荐全甲状腺切除术。但是有研究指出,甲状腺癌的双侧病变的发生率可达61%-87.5%。对于单侧甲状腺癌患者行腺叶+峡部切除,颈部淋巴结清扫术适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患者。但随着外科技术和理念的发展,功能的保留逐渐被重视,根治性颈清扫术目前只用于淋巴结广泛外侵的患者,绝大多数作者推荐保留副神经、颈内静脉和胸锁乳突肌的改良根治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我们对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甲状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诊断结果进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2014、2015和2016年收治的甲状腺癌患者呈现递增趋势,30-39岁为甲状腺癌的高发年龄段,所占比例43.3%,并且女性甲状腺癌患者较多。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所占比例较高。90例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者为23例,无淋巴结转移者为67例;患者肿瘤直径为0.6-3.9cm,平均肿瘤直径(2.2±0.4)cm。患者肿瘤直径为≥1cm为主,所占比例为77.8%,<1cm肿瘤所占比例为22.2%。我们根据患者病情、病理分型和治疗意愿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和方法四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0.0%、98.4%、94.7%和80.0%,患者总不良反应率分别为50.0%、6.25%、10.5%和40.0%。
综上所述,根据患者甲状腺癌的病理特点,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冯红芳,陈创,孙圣荣,等. 1585例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总结分析[J]. 中国肿瘤临床,2015,42(2):77-79.
魏松锋,高明,钱碧云,等.1954-2009 年间天津市肿瘤医院收治的甲状腺癌构成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11,33(8):613-615.
符方杰,黄科宁,吴亚明. 25例甲状腺癌手术治疗分析[J]. 临床医学工程,2011,18(5):695-697.
Onitilo AA,Engel JM,Lundgren CI,et al.Simplifying the TNM system for clinical use in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J]. J Clin Oncol, 2009,27(11):1872-1878.
缪洪芸,任伟,李斌,等. 158 例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J]. 肿瘤预防与治疗,2016,29(3):186-188.
张雨胜. 不同手术方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实用癌症杂志,2016,31(9):1534-1536.
Clerici T, Kolb W, Beutner U, 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mall 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s[J]. Br J Surg, 2010, 97(6):839-844.
Roh JL, Kim JM, Park CI. 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unilateral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atterns and factors predictive of nodal metastasis, morbidity and recurrence[J]. Ann Surg Oncol, 2011, 18(8):2245-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