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控制模块》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2018-09-26廖广益

山东工业技术 2018年16期
关键词:物联网教学改革

摘 要:《計算机控制模块》属于“机电一体化校级特色专业建设”核心课程,课程融合了单片机、传感器、C语言编程等相关课程内容;随着物联网的迅速发展,单片机结合数字传感器应用应用越来越广泛。根据《计算机控制模块》课程教学经验,重新整合教学资源,调整教学重点,改革教学方法,使之更贴近工作岗位需求,改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物联网;计算机控制模块;教学改革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16.163

1 《计算机控制模块》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物联网的全面应用为单片机和传感器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新型传感器更加数字化、智能化,线性度、灵敏度更高,并自带补偿功能,而传统的《传感器》课程更加注重原理的阐述,忽视其实际应用;《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在介绍单片机最小系统的基础上,重点放在I/O口应用,而智能制造和物联网则需要单片机对数据进行采集,而后组网通信,新技术的发展需要对《传感器》、《单片机应用技术》两门课程的知识点,重新筛选,去除冗余、补充新内容,同时改革教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 原有课程体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知识点分布不够合理

以《传感器》这门课程为例,下表列出传统课程提纲及重点。

从上表看出,传统教材,原理性内容较多,内容繁琐,学生学习掌握起来无从下手;《单片机应用技术》虽然采用项目化教学,但其知识点过于偏重单片机最小系统,而忽视了与传感器、通信协议的结合,降低其实用性,根据就业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遇到诸如RS485通信,温度、流量数据采集等问题不知如何下手,这都是由于知识点分布不合理造成的。

2.2 与实践体系结合不够紧密

《传感器》课程虽然有部分实验装置,但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完成实验后,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技能的掌握只停留在浅层次,不利于知识的迁移;《单片机应用技术》采用C51语言编程,整合了部分C语言知识,但采用的是Keil+Proteus的仿真路线,学生虽然掌握一定的编程技术,但诸如精确定时1ms,示波器的使用等基本实战技能却掌握不够熟练,为后续的发展埋下“隐患”。

2.3 考核方法不够科学

《单片机应用技术》、《传感器》两门课程采用的是传统考核方法:期末考试+平时成绩,这种“一张卷子”[1]的考核方式,很容易使学生重回“应试模式”的老路,极大的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

3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3.1 改革课程的组织方式

以前的教学,《传感器》、《单片机应用技术》是两门独立的课程,学生学完后往往只知道有传感器和单片机,两种东西的存在,或者只会做一些仿真、验证性实验,而不知道两者的结合。而实际应用中两者往往是分不开的,如下是整合后的部分知识点:(1)模块名称:智能小车门禁、智能温湿度采集、智能红绿灯路口、智能车库通风;(2)项目内容:智能小车循迹、入库、温湿度采集与传输、智能小车过十字路口、小车控制车库通风系统;(3)核心知识点:PWM波形、步进电机控制、温湿度传感器、2.4GHz无线通信、颜色传感器、风扇电机控制。

3.2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根据单片机和传感器调整后的知识点,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诸如项目驱动法、小组讨论、现场教学等,注重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一个技能传授者,按照师傅带徒弟的行为和思维习惯教学。在改革教学方法上采用以下三种:

(1)确立“师徒”关系,引导学生入门。职业院校的老师,不仅仅“传道”,更主要的是“授业”。选择读职校的学生,“理论弱、实践强”是共通的特点,改变他们的思维习惯,是首要任务,焊接一块电路板、完成一个小实验,会让学生有成就感,电子技能知识点繁多,学生不容全盘掌握,只有通过长年累月的提问、实践,“螺旋式”上升法,才能让学生慢慢积累起掌握技能的方法,这就是“师徒”关系的确立。

(2)由浅入深,合理设置项目。项目的设置需要紧跟学生的实际情况,前期项目的以数码管、按键、LED灯等为主,逐渐过渡到LCD、A/D转换、串口通信等内容,期间穿插C语言基础训练,这一点是必须的;前期项目的代码不宜过长,比如音乐播放器,会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产生错误的方法。经过前期单片机基本编程方法的训练,后期再加上传感器的综合训练,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单片机和传感器的用法。

(3)多种教学平台灵活应用。结合本学院教学资源,以及单片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将训练过程划分成Proteus仿真[2]、开发板验证、高职省赛实验平台拔高三个阶段,阶段与项目充分融合,不仅培养学生技能,也能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开发环境,有助于进入岗位角色。

3.3 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采用项目式教学评分法,对每个项目逐个打分,评分标准从焊接工艺、程序思路、综合调试三方面入手,全面考核学生实践能力,并反馈到教师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形成良好“互动”。

经过本校15级机电一体化专业160名学生的“测试”,《计算机控制模块》课程改革,课堂效果良好,学生对单片机技术的兴趣度普遍提高,改革成功经验将在后续的年级中推广,并融合新的高职省赛试题及时更新;21世纪是物联网的世纪,新型传感器层出不穷,必将推动《计算机控制模块》融入新知识、技能点,为机电一体化人才的深化培养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于莉.高职单片机教学改革的研究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1(11).

[2]李昌,许裕华.基于虚拟实验软件的高职单片机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2(12).

作者简介:廖广益(1980-),男,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嵌入式技术、机电一体化。

猜你喜欢

物联网教学改革
基于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分析
基于LABVIEW的温室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论智能油田的发展趋势及必要性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或成“物联网”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