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学生在文学海洋中尽情游弋

2018-09-26毕于阳

名师在线 2018年20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鲁迅文学

我非常欣赏杨启亮教授的一个观点:语文教学应当把培养学生热爱语文作为重要目的之一。经典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三年,教师引领学生在经典文学的浩瀚海洋中尽情游弋,使之充分感受文学之美,努力提升文学素养,进而持久地热爱文学,乃至终生与之为友,也应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一、对经典阅读特质的基本认识

近年来,在语文教育界,最火的概念当属“语文核心素养”了。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在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语文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意识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的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构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这四个方面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个整体,四位一体,不可分割。

基于这样的背景,经典阅读的作用就显得尤为举足轻重,它将思维、审美、文化等要素糅合在一起。经典阅读的主体是文学阅读,文学阅读只是语文阅读的一部分,尽管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文学阅读课程不能代替语文课程,二者不能划等号。经典阅读教学,激发兴趣和培养习惯是关键。解读文本、细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第一要着。

新课标特别倡导和突出“整本书阅读”的理念。读整本书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本书,构建了一个整体的系统。只阅读节选部分,则很难真正窥视全书整个系统艺术奥妙之所在。整本书阅读教学,实际上不是怎么读的问题,而是怎么教的问题。整本书阅读教学应处理好与单篇教学、单元教学的关系,要避免泛人文化,要充分关注文体样式、文章形式,要充分关注对语言的品味与揣摩,要引领学生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不要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二、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浓郁兴趣

中学生天生喜爱文学。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有很多经典文学篇章。一首诗,就是一颗晶莹的珍珠;一篇文,就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宝库。教师应首先做一个真正的阅读者,真正成为“平等中的首席”,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初读体验和感悟,但不能代替学生阅读。

教师可以设置情境引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可以让学生充分提出疑难问题,可以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学文本的无穷魅力,产生浓郁的阅读兴趣并努力钻研,走进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文学文本的语言,师生可以和屈原一起质问苍茫的上天,可以和苏轼共同游历永恒的赤壁;可以与曹雪芹深情对话,与余光中相遇成友;可以因父亲那肥胖、笨拙的背影而潸然泪下,可以让母子三人头碰头吃面的场景在心中永远定格;学习《荷花淀》,学生们拟出了诸如“雾笼荷叶颤,风吹芦花飞”“花飞叶黄宜割苇,月明风爽好编席”“洒辉成霜,月光未及寒水;送夫参军,巾帼不让须眉”“手中苇眉上下翻飞如雀跃,指上银丝左右缠绕似鱼翔”“把爱恨情仇写入华章,让人间江郎奇文失色;将荷香月色裹进苇席,令天上织女锦缎无光”的佳联妙对,有的同学悬赏征上联,几年过去了,“中庭地白,如霜如水,雾笼荷塘,疑梦疑仙,风过处,暗香浮动,芦花更比荷花香”的下联依然形单影只……学生们沉醉其中、享受其中,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延伸到课外阅读、终身阅读的广阔天地。

三、引领学生在大师的思想隧道中穿行

高中学段,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品质和逻辑性思维品质都进入了黄金发展期。进行文学教育,没有兴趣不行,但只有兴趣则远远不够;教师不应只满足于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而且要为学生自觉通向经典铺一条路,使他们系统掌握鉴赏的方法,增厚文学文化底蕴,以使他们离开中学校园后还能够持久地与经典为友,还能够自觉主动地和文学大师对话。而进行系列专题阅读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我这里所说的专题阅读主要是指对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或同一主题的作品或同一文体的作品进行集中、系统、深入地阅读、鉴赏、感悟。

我引领学生先后进行了鲁迅、苏轼、李白、《红楼梦》、《雷雨》、朱自清、史铁生等几十个专题的阅读,其中用力最多的是鲁迅作品专题。近年来,我相继开设了《鲁迅小说选读》《鲁迅写人散文选读》《鲁迅杂文选读》等系列校本课程。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在这样一个重物质、多快餐文化、逐浮躁功利的时代,学生更需要鲁迅精神,更需要吸收和补充鲁迅作品鲁迅精神这样的钙质,这是学生人格健全、精神成长的需要;第二,鲁迅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语言大师和文学大师,他的作品是现代汉语最杰出的范本,他的文学创造性体现了现代汉语运用和创造的最高成就,而且他卓越的思想成就是用他卓越的文学作品独特别致的文字来支撑和体现的,这是学生学习语文课程、提高语文素养、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需要。

我主要采取独立自读、课内精读、旧文重读、课外拓读、鲁迅研究文章品读等方式来实施,前四读都是紧紧扣住第一文本,后一读迁移到第二文本。几个月下来,班里出现了“质疑”“评点”“鉴赏”“探究”四大“流派”,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写了几百万字的感悟鉴赏文字。专题阅读,读慬文本是根本,让学生练就细读经典文本的基本功,先走进文本再走近作者。让鲁迅先生的文本自己说话,让鲁迅先生的文字自己去征服学生,让学生在细读文本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尝到无可替代的甜头,真正体验和享受到鲁迅先生作品“这一个”的独特魅力,从而打下精神和方法的底子。

四、享受学生的个性化创造与成长

经典作品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学生语文实践的天地却无比广阔。单篇、单首作品阅读是点,重在激发兴趣;专题阅读是面,纵横交织成网,重在综合提升;未来发展、大写的人是体,点和面是构建体的基本元素,将“体”留给未来让孩子们自己去写、去创造。一路走来,学生共写了逾千万字的阅读感悟文字,编辑了个人文集,多次在全国性作文大赛中获奖,在正式报刊上发表习作百余篇。篇篇都是难忘的记忆:忘不了孙晓濛的自读提问,一篇文本,从第1自然段提到最末自然段,8开的纸写了满满的4大张;忘不了牛畅的评点阅读,单《呐喊·自序》一篇的评点文字就达6000多字;忘不了武跃的一篇《站出来的看客》,从文本中找出八条理由反驳老师;忘不了马晨阳的一文十读,加上“研读之旅”,一篇《祝福》,写了18000多字的感悟文章,由初读时的被动完成任务变成了享受鉴赏与探究的乐趣;忘不了任兆清,大学毕业后在重点中学工作,教数学课,当班主任,还同时指导“点点文学社”,指导编辑《滴滴》文学社刊,对我说:“老师,文学于我有恩,我相信文学的力量……”

文学经典阅读更大的成果与影响是隐性的。它能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积累思想情感;能丰盈学生的心灵,提升其精神境界;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对文学经典的热爱;能播下一粒种子,打下一种底色,能使人自信、优雅、高贵、大气。我曾经让学生在个人文集封面上写一句话。赵悦名写道:“世界上任何一种风景,非亲临其境无法感知其美丽,语文学习亦是如此。”牛畅写道:“不是因为喜欢上才接近它,而是接近了才慢慢地喜欢上。” 吴梦瑶写道:“最好的开始,是我在涉世未深时留下了你;最好的结束,是我在白发苍苍时翻开了你。”孟子豪不假思索地写道:“没兴趣谈什么学语文!”在全国第三届校园文学颁奖典礼上,孟子豪作为获奖代表特别说了这么一段话:“当然,我们还要感谢文学!我们是喝着文学的乳汁长大的。文学是一面镜子,是一座桥,是一泓清潭,又是一张白纸。文学像是我们身边的一位神秘的引路人。她带给我们的是一腔热情、一笔经验、一份成熟、一种意识、一阵紧张热闹的激烈,还有一刻激烈之后的冷静。是经典丰盈了我们的生活,是文学促进了我们的成长。”这又何止仅仅是热爱经典的学生们的心声呢!

五、几点粗浅体会和思考

(1)经典文本作者的心和中学生的心是相通的。教师激发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的兴趣,能影响孩子一生。学生在中学阶段反复地阅读、充分地感受经典作品文本,就埋下了阅读经典的种子,烙下了人文思想的印记,打下了精神的底子。

(2)高中语文教学的使命不是培养文学评论与研究专家。高中生研读经典作品,关键还是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方面。引领学生在经典作品中多“走几个来回”,让学生沉浸在经典作品中,品味语言、体味思维艺术,学习用大师们的眼光理性地观人看事,语文素养、读写能力也就有了本质的提升。

(3)对经典作品,老师不必要也不可能讲深讲透,但教师要发挥主体性,在让学生充分品读文本后,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有效的点拨,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中的首席”,要保障学生的阅读活动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轨道。

在和学生一起研读文本时,如果语文教师真正成为了“平等中的首席”,能够引领学生在经典文本中尽情徜徉,让他们陶醉其中;引领学生特别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让他们沉浸其中;引领学生向文学经典的青草更青处漫溯,让他们享受其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厚了,语文能力增强了,体味到经典阅读和语文学习的独有魅力,拥有了自己郁郁葱葱的汉语精神家园,我们语文老师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和尊严。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鲁迅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鲁迅,好可爱一爹
試述梵高经典作品
为什么读经典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孔乙己
阿迅一族
我与文学三十年
浅析儒家经典作品中的合作学习思想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