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非优势学科专业学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2018-09-25龙雪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9期
关键词:学风专业建设

龙雪梅

摘要: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分析地方高校非优势学科专业学风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及产生原因,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工作情况,给出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地方高校;非优势学科专业;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9-0223-03

地方高校大多为行业或学科较为集中的专科学校或学院转型而来,随着高校文、理、工、管、经、法和艺术兼备的综合性大学发展,一些与学校特色相关性不大的学科专业,由于其历史沉淀较浅,社会认同度较低,在同行业内的影响力较小,且在资源占有、经费投入、学术梯度上与同校传统专业相比都没有优势[1]。且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非优势学科专业开展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显得尤为突出,现就非优势专业本科生学风建设工作的经验及所遇到的问题谈几点思考。

一、非优势专业本科生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非优势专业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生源质量、就业市场等方面没有明显优势,在引导本科生建设优良学风的同时普遍存在以下方面的几个问题。

(一)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导致不良学习风气的蔓延

非优势专业每年录取学生普遍存在调剂率偏高且实际分数一般比同校的传统优势专业要低,这意味着无论在基础水平、自身素养和学习能动性等方面,非优势专业的大学生与传统优势专业的大学生相比都存在不小的差距,所以就更容易产生对本专业的不认可必将产生厌学情绪,更加无法静下心来学习,甚至产生消极、对付的想法,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学习上的种种不良现象。如:旷课、迟到、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不交作业、沉溺于网络游戏,甚至要求退学去打工。如此种种,导致不良学习风气的蔓延。

(二)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消极,导致高挂科率

部分学生将考上大学作为中学阶段的唯一目标,这部分学生觉得考上大学后中学阶段的目标就已经完成了,但现阶段的目标尚未确立,对于以后的职业规划也没有清晰的认识,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只求不挂科即可,甚至存在逃课、考试作弊的现象。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没有培养起来,部分基础差、自学能力差、自身努力不够的学生很快就遇到掛科的问题,前期课程基础没打好,后期就很难跟进,专业学习上遇到的巨大障碍,必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造成影响,这部分学生很快就会进入学业上的恶性循环,就会产生放弃学习的念头。从而自主性减低、精力不集中等再加上自我的控制力、抵制诱惑的能力不强部分男同学便沉溺于网络游戏,部分女同学沉溺于夜里看电视剧等情况,进而加大了学风建设的难度。

(三)师资不均衡、实践环节薄弱,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影响学习效果

因为存在专职授课师资较为匮乏,并且部分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水平相对较低,课堂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知识不够结合实际,缺乏实用性等问题,不能让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至于学生的专业特长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大学的授课方式和中学的授课方式不同,中学的学习方式一般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下面听课、记笔记,课后老师布置练习题目,之后进行查阅;而大学课堂的授课方式主要是报告式或研讨式,之后老师再为学生推荐一枚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或相互探讨,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这样的大学课程教授方式不能很好的适应,不能很快适应将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一直不能改变在中学时期的学习习惯,未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以适应大学期间的自主性学习氛围,因而造成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缺乏学习动力与成就感。

还有就是在本科生教育中,“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如果在“第二课堂”的设置上存在着课程体系不合理、师资等教育资源配置不足、不注重培养多学科渗透、实习基地少等问题,这会使得很多同学毕业时仍不能掌握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及大学生涯的无规划,催生不良的学习风气

在商品经济消极因素及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影响下,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明显变化,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特点,他们思想更开放、更自我、更随性。再加上严峻的就业形势还有社会大环境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得大学生们更多关注的是物质利益和实际功利性,不少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和生涯发展缺乏明确的定位和规划,丧失了大学的奋斗目标[2]。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求学急功近利,热衷于各种短期培训的资格证书、小有获利的课外兼职,而对于大学四年的学业却毫无规划、得过且过,出现旷课考证、旷课兼职的情况,使得专业学习荒废,即便拿到文凭也毫无含金量。

(五)教师与学生间因缺乏了解产生矛盾,影响良好学风环境的形成

部分教师忙于深造、搞科研、发论文、评职称等,使得教学投入的精力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对授课教师失去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部分教师仍保留精英教育时代的教学模式,没有很好的认清当下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

在到课率低及课堂纪律差的问题上,辅导员与任课教师没有很好的通过沟通寻求根本的解决办法,而是相互埋怨、相互推责。而与此同时,为了达到学校的要求,辅导员或任课教师使用强硬手段把学生“逼”到课堂上,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甚至在评教时给任课老师或辅导员不公正的评分。教师与学生间的矛盾一方面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使得老师的情绪受到影响,责任心受挫,无法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风气。

二、加强和改进非优势专业本科生学风建设的对策思考

学风是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等内在的人格作用与主体本身而产生的外部反映。学风建设关乎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并最终关乎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倘若学风不正,学校的声誉必将难以维持,学校的发展也难以有所突破,严谨的学风是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自觉培养自身各方面能力的保证,针对刚才提出的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教风和学风同时抓

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的生活导师。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教师通过加强自身建設,以言传身教和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和学业指导,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良好教风促进学风建设[3]。在学生中加强感恩教育,学会感恩老师、感恩家长、感恩社会、感恩国家。引导学生相信老师,和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在老师的引领下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习惯,积极学习。

(二)以专业思想稳定为基本点,夯实学风建设基础

1.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策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学习价值取向,明确学习目的,鼓励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恰当运用学习方法,并且注意学生学习意志的培养,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塑造学生积极的职业观、学习观、成才观的塑造,重点在强化学生专业思想和意识。

2.从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实施“自觉、自主、自信”学习的三自学风工程,夯实学风建设的基础。通过落实辅导员下课堂、下宿舍及心理访谈制度,使辅导员通过走近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以此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对待大学这一人生重要的大舞台。

3.“分年级,分层次”开展学风建设。一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专业信念,确立奋斗目标,顺利完成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掌握大学的学习,生活特点,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节奏。二三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加强自身能力的锻炼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并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学习观,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造核心竞争力,具体落实成才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辅修第二专业,考研专业定位等。四年级侧重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

(三)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规范学风建设管理

1.强化教学监控管理运行机制,学风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还是课堂,抓住了课堂,就是抓住了学风建设的关键。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强化对教学运行的监控管理。

2.完善学风激励机制。有效的学风激励机制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优良学风的形成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深入挖掘学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整合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战线相关教职员工之力,积极探索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把学风建设的成果转化成可量化的指标,使得学风建设工作方向明确、目标明确,形成学院内各班级间、各年级间的良性竞争,引领学风建设工作的良性发展。

3.健全学风监督评估机制。建立健全学风监督评估机制有利于对学风状况,学风发展进行整体把握。学风监督评估机制要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立体检查,督促机制,对考核的内容要进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注重它的操作性,层次性,循序渐进性。

(四)以专业建设为切入点,助推学风建设进展

1.明确专业定位、更新课程体系,突出专业优势。学院应在明确专业定位的基础上按照“重视理论、加强实践、着眼应用”的指导思想设置课程和组织教学。根据专业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限定性的必修课程,提高个性化、综合性、实践性的限选课程比例,其中包括实用的、热门的、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多开形势多样可以培养学生不同实践技能的实践性课程,并合理分配教学内容比重。

2.改善课堂体系的设计,大一和大二按照基础大类课程进行设计,各专业的课程设计基本一致,有利于培养各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大三开始专业的专业课程设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在这个体系课程的安排下,注重教材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考核等一系列探索与研究。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实现课堂教学“传授式”与“启发式”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3.适当增加课题设计,专业技能培训及开设双语教学等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改进实验教学内容,手段,规范实验课程体系,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健全和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和各项规章制度。

4.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资格证书考试,获得各类资格证书,通过学风表彰的导向作用,给予那些在国家级、省、市级比赛中获奖,获得各类资格证书、申请成功专利的学生表彰,引领学生拓展第二课堂,培养多元化、应用型人才,推动学风建设。

(五)以创新实训平台为落脚点,筑牢学风建设堡垒

学校、学院要切实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参加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活动。尤其要以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和学科竞赛为抓手,以赛促学,提高同学们自主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各种活动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是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学生愿意参加、深入广泛参与的局面。

1.设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成果展示平台。设立成果展示、规章制度、企业合作的宣传橱窗。除了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创新时间成果展览,还可以长期发布各类科技活动及赛事信息。要及时展示最新获得的成果,向有兴趣的同学提供咨询、发放各类宣传资料。同时,对创新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同学进行表彰和宣传,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创新研究。将这一平台搭建好,并充分发挥长期效用。

2.由专业导师带领本科生构建创新小团队。想要在一个新的前沿性研究方向上取得较为明显的进展,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应依靠科学群体有计划有组织地连续冲击,以便形成合力,不断扩大突破,加之由专业导师管理使得其成功率更高。

3.以项目为导向开展创新实践。整合相互关联的学科知识,形成研究课题.学生针对课题进行相关学科领域的探索.并努力完成设定目标,在此过程中形成对学科理论体系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工程应用能力,同时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斌,姚义俊.非优势学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2014,(9):60-62.

[2]林钻辉.高校学风建设的顶层设计[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4):13-14.

[3]王东红,吴永祥.发挥专业教师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3,(5):50-52.

猜你喜欢

学风专业建设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
大学学风建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