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营类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8-09-25柯畅
柯畅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以高职《金融学基础》课程为例,结合近年来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研究,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有效解决金融学等经管类课程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比如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脱节、教学方法和手段单调、学生被动学习等。研究提出了翻转课堂在高职《金融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的范式,包括课前准备、课堂组织和课题设计。最后归纳总结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前景,并指出了急需解决的三大难题,包括如何保持教师持续地投入、如何保持学生持续地参与和如何实现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闭环。
关键词:翻转课堂;金融学基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6-0258-02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及应用
“翻转课堂”的思想最早由19世纪早期西点军校的西尔维纳斯·赛耶将军提出,1991年,哈佛大学著名物理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研究并归纳出学习主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两个过程。这为后来翻转课堂的概念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2004年,孟加拉裔美国人拉尔曼·可汗创立“可汗学院”,推广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1]2011年,翻转课堂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2012年在美国大力推广并广泛实践,目前包括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均尝试开展以“翻转”为原理的各种教学改革实验,成果喜人。对研究文献统计分析发现,目前翻转课堂的研究文献多是集中在对中小学翻转课堂实施的研究,对高校的翻转课堂研究多集中在大学英语、思政课等少数课堂。本文以高职院校《金融学基础》课程为例,结合近年来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并进一步探讨翻转课堂在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应用模式。
二、高职《金融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通过对4所高职院校200名上过《金融学基础》课程的财经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金融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评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调查结果表明:68.75%的学生认为课堂枯燥乏味;68.75%的学生表示与教师“一言堂”相比,更喜欢讨论课;100%的学生赞成课堂采用“讲授+案例”的教学方式;62.5%的学生赞成采用“多媒体+板书”的教学媒介方式;56.25%的学生课堂上被动发言;75%的学生通过课后面谈的方式与教师交流等。综上所述,大多数学生对金融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是不满意的,说明该课程目前的教学方式存在不少问题。
1.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脱节。《金融学基础》课程作为专业入门课程,有一定难度。一是其理论多,理解难;二是对于初学者而言金融市场的运作与日常生活有距离,交易抽象,对金融形势的看法因人而异,学生更需要与教师面对面交流沟通。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强调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讲授来完成,停留在底层次的简单记忆、理解;知识的内化、高层次的综合运用和创新则在课外要求学生通过作业、实践等活动进行,导致课内与课外各自为营,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脱节,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教学方法和手段单调。传统《金融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以教案为蓝本,课前准备是在教案的指导下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其内容是预设和静止的。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解读教材,以集中灌输为主要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大量知识讲授给学生,忽略了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的必要性,导致课堂沉闷、乏味。
3.学生被动学习。在传统《金融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地听课、写作业,由于局限在封闭的书本世界,学生的体验与独立判断被忽视,对知识的渴求缺乏主动性。
4.师资资源利用不充分。由于外出交流的机会少且不均,教师视野和信息面差距大,加之教学手段、教学特长客观上存在差异,导致金融学基础授课水平存在较大落差,课堂质量参差不齐,师资资源得不到公平、充分有效利用。
三、翻转课堂教學模式在高职《金融学基础》课程的应用
研究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有效解决以上《金融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不少问题。首先,教师团队经常在一起研究和制作各类微视频,探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组织,不仅充分把师资资源利用起来,而且有利于教学经验交流,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其次,丰富了教学手段,优秀的微视频能吸引学生主动观看并学习,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而且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微视频中的知识点,有利于提升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内化的效果。经过近几年教学工作的实际操作经验和理论研究的总结,提出如下翻转课堂在高职《金融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的范式。
1.课前准备。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前准备与课堂现场同样重要。首先,教师需在课前组织准备或制作知识点讲授视频;其次,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观看视频并完成知识点相关测试;最后,根据测试结果安排课堂讨论内容和讨论重点,以保证知识内化的高效性。
2.课堂组织。《金融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强的课程,纯理论教学难免枯燥乏味,因此课堂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课堂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这对教师的专业前沿知识、概念的熟悉程度、运用能力以及课堂组织能力、应变能力要求非常高。课堂组织内容可分为团队组建、课题分配、团队分工、成果分享、教师点评等几个阶段。
3.课题设计。根据课程内容,以时效性和开放型为标准,设计了以下课题供参考。(1)货币与货币制度:探讨电子货币能否彻底取代纸币。要求:思考纸币的产生和纸币的优点;电子货币的产生及现状;电子货币与比特币的区别;电子货币是否要完全替代纸币。知识要点: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制度的发展和演变;货币创新及其发展趋势。(2)金融机构:思考中国倡导成立亚投行(AIIB)的意义。要求:了解亚投行的成立背景、分析亚投行的成立对中国的战略意义。知识要点: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体系、国际金融机构。
四、总结和展望
实验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的同时,也使得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开展“因材施教”、推行个性化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深入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仍有不少问题待解决[2]。首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知识面等要求很高,也大大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这种投入是持续长期的,教师的积极性难于保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赖于学校政策的支持和相关配套的投入;其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形式新颖,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否可以持续保持学生参与的热度仍有待考验;最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但如何与课中的“教学做一体化”相结合并最终完成教学闭环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蔡佳.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的应用可行性分析[J].校园英语,2017,(24):6-7.
[2]莫理宁.国际金融课程翻转教学法课堂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0):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