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污染场地调查的研究生教学实践研究
2018-09-25于晓章冯宇希
于晓章 冯宇希
摘要: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现今研究生对知识创新的要求。“互联网+”是创新时代和创新能力的体现,而研究生教育应将“互联网+”知识融合到教学实践的环节中,丰富大数据时代教学实践的方法和成果。本文以《污染场地调查》课程为例,论述构建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新教学动态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知识融合,让研究生体验个性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场调;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4-0223-02
一、引言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是将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社会不同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更为广阔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传统意义上的网络教育是将课堂教学内容录制上传到特定的网络平台,供学生学习使用,其缺点是无法提高学生的专注度和兴趣度,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互联网+高等教育”是将现代互联网技术运用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手段。它以学生为主体,与教师、多媒体机构之间形成映射关系,运用多媒体和人机交互手段进行教育的方式,反映了“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和优势。本文就《污染场地调查》(以下简称场调)课程为例,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实践研究探讨,构建“场调”课程新动态模式,摸索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途径和方式,让学生可以突破课堂时空限制,感受“互联网+教育”的魅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建立“场调”课程新动态模式
高等院校对专业课程设置较基础课程更为重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很高要求。以“场调”课程为例,整个课程教学我们可分为八个专题:专题一,我国污染场地现状及相关环境管理政策法规;专题二,污染场地基本概念;专题三,污染场地环境调查评价方法;专题四,地下水污染调查流程;专题五,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质量控制;专题六,污染场地风险评价;专题七,VOC污染场地调查与风险管理;专题八,污染场地调查案例分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课程理论体系与现行技术规范不匹配,尤其是2016年以来,环保部出台了一些列关于污染场地调查的规范、导则和指南等,导致研究生对知识点掌握不够准确。另外,对“场调”这一课程也存在传授知识的单一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依旧是书本和课件。由于实训场地开发困难,学生缺乏污染场地调查现场实际操作的切身感受,从而影响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互联网+高等教育”背景下,教师可将学校资源、企业资源和网络资源等多种手段整合在一起,实现知识和讲授从点到面、从单一到多元的课程革新,学生能在“协同作用力”教学模式下获取最为直接的经验和技能。
对于“场调”课程,作者提出以下课程改革原则:①以现行规范、导则、指南和标准为基础,构建“场调”课程基本框架;②以动画演示、案例教学为手段,精讲教学内容;③以“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教学平台为虚拟课程,构建微课堂、专家在线交流、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在线测评等多种个性化教学模块。学生能够在参与度极高的虚拟课堂中,获取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经验。
1.“互联网+”背景下构建污染场地现行技术标准框架:建立分组开放式“以组促学”的自主学习模式。教师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研究生收集目前国内外污染场地调查的现行导则、指南和标准,并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如收集环保部已发布的相关技术规范、地方层面的相关标准、发达国家所制定的相关标准;分析我国污染场地标准体系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污染场地标准体系构建提出相关建议等。以组促学,以团队为核心,每个小组成员参与该过程,激发研究生自主研究规范标准的能力和对问题的识别度。
2.“互联网+”背景下整合课程与案例教学内容:通过动画演示、案例等方式,对“场调”课程核心内容不断优化和更新(包括专题三、专题四和专题五),其中,“污染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应该着重关注场地调查工作流程、主要内容、操作程序和采样技术规范,土壤布点原则,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地下水污染调查方法与程序”应该着重关注场地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监测井布设、监测井建设、地下水采样记录、地下水样品采集管理等;“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质量控制”应该着重关注从现场采样到实验室检测之间临界控制流程,探讨不同污染性质土壤样品运输流转过程中,如何保证样品本质原状和稳定性、总结监测规范中对于不同污染物的检测方法等。通过短视频和动画等手段进行碎片化学习,形成连贯的教学资源库,放在教学网络平台上,让学生随时获取相关知识。
3.“互联网+”背景下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构建与完善课程教学资源库,调动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研究生提出自己想获取的知识,通过不同渠道收集,然后共享大家各自获取的资料。在学习过程中,如遇到困难,学生可以通过专家在线交流模块与行业专家进行一对一交流;同时,同学之间也可以分享和交流技术经验和学习心得。“互联网+”网络学习平台能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提高了研究生学习知识和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互联网+”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与“场调”课程整合途径
1.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场调课程资源库:各大网商云课题的出现标志着“互联网+高等教育”迈向了新的台阶。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更新,网络上能够搜索到大量的视频、微课堂、精品课程、网络教育以及多媒体学习平台,学生和教师均可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对课程的学习互动。教师以研究生为主线,让其搜索与污染场地调查有关的资料,突破年级的局限性,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引导研究生充分的探索和学习。在学习过程,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突破仅使用一些主流搜索引擎的局限性(如谷歌、百度、搜狗、小木虫等),引导和鼓励学生更多地使用CNKI、ACS、ScienceDirect、Web of Science、Springer、Willey等专业数据库,解决资料来源匮乏、不专业和滞后等问题。
2.“互联网+”促进高校教师转变课程教学方法:“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倡导将以教师为主的传授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研究生的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的能力,教师仅起到向导、参谋和助手的作用。教师应该知道研究生如何通过适当训练和培养,使其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获取信息。对于课程重点难点和较为抽象的部分可采用图解或视频展示的方式。“互联网+场调课程”课题学习可分為课前预习网络课件、问题讨论和答疑专题课堂、国内外专家视频讲座与讨论会、课堂讲授和模拟、课程实地调研与参与、课程综合评价等几个部分。引导学生掌握场地环境调查的基本方法:①与调查区域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②现场踏勘与人员访谈;③制定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初步调查与监测方案;④现场调查项目实施等。
3.“互联网+”促进研究生转变课程学习方式:“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学习模式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研究生应具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团队合作学习、团队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多种方式。在学习课程环节,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魅力和特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在师生互动学习环节,让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提问,丰富自己的实践知识;野外调研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对实际问题的认知度,发现和识别课程教学中所提及项目要点。
四、结论
污染场地调查是一门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对教师和研究生的要求都非常高。“互联网+”时代给研究生课程教育改革提出了问题,也带来了机遇。本文在总结已有工作基础上,将传统课程教学模式转变为“互联网+”的教育模式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法,以此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晓利,赵双文,王秀磊.“互联网+教学”背景下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 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福建电脑,2017,33(9).
[2]于晓章,冯宇希.环境毒理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分组开放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24):226-227.
[3]戴益民,张跃飞,朱志平,等.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研究生教学实践改革探讨——以化学化工专业为例[J].广东化工,2017,44(10):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