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背景下的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2018-09-25苏志华袁焱萍王阳田婷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4期
关键词: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高校

苏志华 袁焱萍 王阳 田婷

摘要:“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是近年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点,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所在。基于此,本文对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探索,总结得出了低年级的课程要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高年级的课程要体现“强能力”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4-0156-02

自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调整后,基本采用当时苏联的专才培养模式,即注重专业教育,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某种专业技能。这与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仅有“一专”,缺乏“多能”的高校毕业生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基于此,北京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学改革方针,并于2001年秋正式开始实施“元培计划”;2002年,清华大学首批按工商管理类招收182名同学,并于第五学期顺利向会计、经济、金融和信息管理等专业方向分流。现今,在100多所“211工程”大学中,大部分已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点。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并主动适应新常态下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趋势,贵州财经大学从2016年起在本科层次实行以“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两年来“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广受考生及家长欢迎。

一、“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主要模式有三种:其一,按学科大类招生。该模式是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招生形式。高校根据教育部学科门类划分,通过跨院系整合专业,按所属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其二,按院(系)招生。即在同一院(系)中,不分具体专业,只按院(系)大类进行招生。其三,以基地班或实验班招生,学生入学后,前两年对学生进行具有一定特色的基础理论教育,后两年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进行学习。目前,贵州财经大学采取了按院(系)招生进行大类培养的建设模式。大类招生让学生先迈入大学的校门后,通过前三个学期的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然后根据本人的兴趣和前期的学习成绩选择专业。

二、本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课程体系设置探索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所在。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教育模式的改革浪潮中,许多高校改革了招生模式,也出台了很多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但是作为教学改革内容的核心问题,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些学校生搬硬套或因人设课,脱离社会需求,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际教学效果偏离人才培养的目标。基于此,针对“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1.学校在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结合专业的学科性质、培养目标、师资力量和定位,并考虑学校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编制出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为改革的支撑点。

2.“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是我国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来探索出的较为公认的一种课程体系。基于此,我们可以在“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体系,优化课程内容,选用优秀教材,避免教材内容之间的重复性,强化课程和教材内容之间的连贯性。

3.在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才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变。低年级要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为学生构建一个宽厚的通识教育和基础知识培养平台,对学生进行基础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培养。大类平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专业。因此,前三个学期,学院的每个专业需开设1~2门专业概论课程或者导论课程,该类课程必须难易适中,能反映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可开设《环境学概论》作为大类平台必修课,《自然资源学导论》课程作为大类平台选修课。第四个学期确定专业后,专业课程要体现“强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科性质和本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典型的专业主干课程,构建一个特色鲜明、适宜个性发展的专业培养平台,强化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最后,课程设置要处理好小专业的专业课与大类平台基础课的比例问题,理论课与实验实践课的比例问题,思想品德课与专业知识课的权重问题等。

参考文献:

[1]侯海青.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等教育质量[J].科技、经济、市场,2013,(3):103-104.

[2]王君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大類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3):99-100.

[3]钟国忠,邱吉福.高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70-73.

[4]钟文强.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若干问题与对策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5):11-12.

[5]褚光荣,蔡绍洪.坚持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本科教学综合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6,(21):45-47.

[6]孙喆.地方高师院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探微[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02):174-177.

[7]安守超,郑七振,华俊,等.高校实施大类招生低年级集中培养模式的探索——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9(01):91-95.

[8]马兵.台湾与大陆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3.

[9]张杰.公共管理类大类专业分流过程和实施效果——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4-5.

[10]张杰.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过程和目标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38):179-180.

[11]熊晓燕,肖蕙蕙.地方高校实施按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25(07):121-124.

[12]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01):88-89.

[13]高永祥,蒋立正.高职数控专业人才多元能力分流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4(29):1-3,9.

[14]姜淑凤,刘尚,徐成,等.基于大类招生的机械类本科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亚太教育,2015,(10):102.

[15]田昊,谢昆青,林思聪,等.北京大学电子信息学科大类招生的实践与反思[J].高等理科教育,2011,(06):35-43.

猜你喜欢

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高校
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探索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