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生态课堂的构建

2018-09-25朱政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2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策略合作学习

摘要:鉴于当前英语课堂存在诸多生态失衡现象,笔者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采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优化和谐生态环境、帮助学生掌握恰当的自主学习策略等来构建英语生态课堂。

关键词:英语生态课堂;生态失衡;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2-0236-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社会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都必须为此做出相应的调整、改变。鉴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构建英语生态课堂,使学习者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能达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和满足学习者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生态课堂的内涵

自美国学者克雷明提出教育生态理论后,众多学者纷纷对教育生态进行研究。他们将英语课堂视作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进而提出了生态课堂概念。从字面看,生态的意思是生命和关联,在课堂里必然表现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他们与课堂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课堂包括教师、学生等生态主体及客体环境。因此,笔者认为生态课堂是在尊重生命价值的基础上,采取生态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促进教学过程中各生态因子之间的有机互动、协调融洽,并使它们相互之间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二、英语课堂的生态失衡现象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导致教育日趋功利化、短视化,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尊严、情感、性格、价值观和学习策略等,使得英语课堂出现众多不和谐现象。

(一)课堂生态主体之间的生态位失衡

教育生态位原理强调在生态课堂中各生态因子处于相对平等的位置或角色,通过彼此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来共同保持动态平衡。传统英语课堂“满堂灌”的讲授方式使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地位呈现师尊生卑状态。这种教学信息的单向输出使得学习者的积极性受到抑制,缺乏语言在实践中的运用机会。因而师生的沟通交流往往是单向的,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并外延到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之间人际交往中的冷漠态度,使教师难以适时感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看不到学生的明显进步,教师的工作热情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二)课堂生态主体与客体环境的失衡

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指出,生物对每种环境因素都有其忍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的范围就是生物对这种环境因素的忍耐范围,其中包括最适度环境条件。[1]英语教学往往采用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使课堂中学生人数严重超出正常教学班级中的学生人数,使得课堂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之间出现失衡状况;其次,一成不变的、行列式的座位编排既不能适应不同内容的教学需要,也不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难以形成学习氛围,从而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三)教学目标与能力要求的失衡

由于学校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往往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并将考试作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忽视了语言作为一项交际工具的本质,单纯的聆听和摘记使学习者缺乏在情境中实际运用英语的机会,得不到有效学习策略的培训,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难以得到培养和提高。缺乏动态的语言习得生成,忽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他们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需要,从而使教学目标与学习者自身发展所需的能力要求之间存在不平衡状况。

三、英语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生态课堂指出要以生为本,尊重和关怀学生,注重他们身心和谐与人格完善,促进学习者全面可持续发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要“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应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2]。它对生态课堂的构建指明了改革方向,因此,笔者针对目前英语课堂中存在的失衡状况,提出一些相应的生态课堂构建策略。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作为生态课堂的主体,在构建英语生态课堂中起关键作用。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构建英语生态课堂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必须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把以语言知识传授的教学目标向以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转变。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而必须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它首先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和积极互动的。因此,教師首先必须准确重新定位自己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纠错者转变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启发者,将自己视作是学生的学习伙伴。这种平等的伙伴关系有助于促进师生关系互动趋向积极、频繁。再次,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所形成的师生合作关系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形成更密切的师生关系。此外,学习效果的提高又会反过来促进学生对教师的好感度提高,最终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做到教师信任学生,学生信赖教师,为之后的语言习得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优化和谐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适度的竞争可使不同学习者之间转为协同进化,达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因此,首先要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使学习共同体规模远小于班级规模,符合教育生态理论的耐度定律。组内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使组员之间沟通、交流更为频繁,对小组学习任务的共同评价使得组员必须通过共同参与、互赖互助、紧密配合来完成任务,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开展组间竞争,促进各小组的学习效果向最优化转化。其次,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也有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广度时,必须从大多数学习者的实际出发,考虑他们整体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使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从而使课堂生态主体与生态客体环境趋向生态平衡。最后,建立优雅的课堂物质环境。干净、明亮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习者放松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反之则阻碍学习者专心学习。为此,保持教室明亮、整洁,精心布置墙壁及学习角,创设温馨、安静的文化氛围,使生态主体(师生)的心态得以放松,有利于维护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

(四)帮助学生掌握恰当的自主学习策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学习者掌握恰当的自主学习策略是促进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首先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元认知策略培训。[3]所谓元认知策略就是认知主体(学习者)运用认知知识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自我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等策略。[4]自我计划就是学习者根据自身实际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并按照计划来开展学习活动,它也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基础。自我监控是指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检查,及时分析、思考学习过程中的得失,以便于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计划。自我评价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情况和学习方法、策略进行反思,对自己在前一阶段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自我调整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上一阶段计划完成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或与教师交谈等,来客观地了解自己學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其次,学习策略本质上是学习者通过自身的学习体验得以习得和强化的一种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学习者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与他人之间的交流、讨论等获得他们的及时反馈和建议,结合个人个性特征、认知风格等实际差异,有选择性地学习其他学习伙伴的学习策略并将其转化为自己风格的学习策略,然后通过选择、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付出的努力更容易收到相应的回报,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进而培养、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能继续不断地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来获得成功,从而使个人学习效果和小组学习效果都得以改善、提高,最终形成和强化生态学习循环。

四、结语

英语生态课堂的构建,改善了目前英语课堂的诸多生态失衡现象,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生态理念,激发生态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并发挥其学习潜能,使生态主体得以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尚玉昆.生态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王佩.小组合作式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学习策略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4,(10):114-117.

[4]朱政.中职生英语自主学习现状及元认知策略使用调查与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136-137.

猜你喜欢

自主学习策略合作学习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
自主学习策略在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高中化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分析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