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出驱动假设: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提升

2018-09-25师新民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2期
关键词:输出驱动假设大学英语教学文化自信

师新民

摘要:针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现实,从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估重点等方面分析了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认为输出驱动假设不仅能够提高英语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输出驱动假设;文化自信;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2-0001-03

文化自信作为国民的一种重要品质,在国家经济发展强大后越发显得重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都提出要培养高度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灿烂,文化自信本应不是问题,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当前的文化自信问题不容乐观,尤其是中国大学生这一群体,文化自信问题突出。作为课程量大、涉及中外文化多的大学英语课程,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本文以“输出驱动假设”的教学理念为基础,分析如何在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概念及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

(一)文化自信的概念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对文化自信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从概念的角度来说,云杉[1](2010)最具代表性,“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其他学者(廖小琴[2],2012;熊晓梅[3],2012)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自信进行了定义,其核心思想都是:一个群体对本国文化的充分掌握和认可,以及对其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就文化自信的特征而言,研究者(齐卫平[4],2012;黄秋生[5],2013;胡晓轩[6],2014;齐尚才[7],2015)都认为文化自信的主体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群体,本质上是社会群体对文化的一种积极的集体意识,具有整体性和可塑性的特点。

文化自信非常重要,云杉[1](2010)认为,“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二)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文化自信具有整体性和可塑性的特征,研究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至关重要。然而,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文化自信问题非常严重。多位研究者经过调查,都认为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足,甚至缺失,主要表现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掌握不够,对本族文化的认可度不高,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

特别要提及的是从丛[8](2000)提出的中国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根据调查,当代大学生一方面欠缺中国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不能用英语有效表达已有的中国文化思想内容。这个问题极大影响了“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

二、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自信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问题原因很多,有历史原因,有当前世界的政治、经济原因,也有环境原因等等。但是,作为大学阶段课时量最大、涉及中西文化最多的课程,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自信问题紧密相关。

多位学者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认为,前者后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主要原因有:(1)教学大纲对中国文化教学要求不严格。(2)教材内容大多出自英美国家作者,缺乏中国文化内容。(3)课堂教学缺乏中国文化引导,教师在英语课上很少补充中国文化知识。基于此,研究者也从这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诚然,这些问题的发现及解决策略的提出涉及了教学的诸多方面,但是这些方面局限于外围的客观条件,而没有充分考虑学习者自身的动力问题,仍然以传统的“输入”为主要教学方式,将学生置于被动的位置。在解决外围问题的同时,如果能够切实提高学习者的内在动力,一定会有更为显著的成效。“输出驱动假设”即为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三、输出驱动假设

文秋芳[10][11](2008,2013)以Swain(1985)的输出假设为基础,根据当前中国大学生及大学英语课程的特征,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Output-driven Hypothesis),随后又将其发展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Output-driven,Input-enabled Hypothesis)。

文秋芳认为,当前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之以前有了明显提高,加大说、写、译等输出技能比重的教学方式更能提升教学质量。假设的具体主张包括:(1)就教学过程而言,输出比输入对外语学习的内驱力更大,输出驱动不仅可以促进接受性语言知识运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语言知识的欲望。(2)就教学目标而言,培养说、写、译表达性语言技能更符合社会需求,因此说、写、译表达性技能为显性考核目标,听、读接受性技能仅为隐性目标;根据社会就业的实际需要,学习者可以从说、写、译中选择一种或几种输出技能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文秋芳[11],2013)。需要说明的是,输出驱动假设不同于Swain的输出假设,后者的本质属于二语习得问题,而前者是有关二语教学的问题,其目的是提高中高级外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另外,输出驱动假设认为“输出驱动有助于盘活高中毕业生在过去英语学习中积累的‘惰性知识,提升学生汲取新语言知识的积极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文秋芳[11],2013)。

史亚轻和成登忠以该假设为基础,重新定位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进行了相关的教学实验,证实了该假设的可行性。申云化、Lawrence Jun Zhang和潘海英基于“输出驱动假设”,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进行调查,发现研究生有提高英语输出能力的迫切需求,提出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应基于学科专业性和学生需求,以“输出”为导向,整体上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齐品和史晓春以“输出驱动”设计多种教学任务和课外实践活动,以实证的方法研究得出该假设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听说实践能力和学习成效,而且还验证了输出比输入对外语学习的内驱力更大,培养表达性语言技能符合学生当下的需求。

2014年,文秋芳将输出驱动假设发展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更为清晰地界定了输出和输入的作用:输出既是语言习得的动力,又是语言习得的目标;输入是完成当下产出任务的促成手段,而不是单纯为培养理解能力和增加接受性知识服务、为未来的语言输出打基础。新的假设强调了大学英语教学要从教课文转变为教学生用英语做事,衡量教学成效的标志是学生能否用所学课文完成产出任务。

四、输出驱动假设与提升文化自信的大学英语课程

(一)输出驱动假设与大学生文化自信

无论是输出驱动假设,还是改进之后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都对外语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其他的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该假设的应用价值,但这些都是从外语教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大学英语课作为大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必须履行其综合素质教育的职责。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大学英语课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至关重要,而输出驱动假设的核心在于“输出”,在于“用英语做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恰好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典型表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提供了答案。

鉴于“输出驱动假设”和“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核心都是“输出”,本文主要采用前者进行分析。文秋芳[11](2013)从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估重点等方面研究了“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实施,本文也从这四个方面分析该假设和文化自信的高度契合。

(二)教学目标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大学英语课程要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根据该目标,输出驱动假设提出,“为适应大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说、写和口笔译技能,而不是单纯的阅读和听力技能。听、读只是输出技能的基础,不再作为单独的教学目标来考核”(文秋芳[11],2013)。

教育司的要求明确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在文化自信方面的应达到的目标,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特别是“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表明了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输出驱动假设就此明确提出建议,为实现目标指明了方向。

(三)课程体系

文秋芳[11](2013)认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包括通用英语(EGP)和专门用途英语(ESP)两大板块。通用英语旨在培养大学生运用英语开展中外文化交流的能力,包括中外共时和历时比较。前者侧重比较当下中外国情和社情,讨论当下国内外热点问题,后者侧重比较中外传统思想与文化,如比较中外传统教育理念、传统哲学思想、传统节日等。专门用途英语包括学术英语、职业英语和学科英语。因此,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说,输出驱动假设高度重视中国文化的课程安排,也契合于其他研究者所提出的增加中国文化类课程的建议。

(四)教学方法

基于输出驱动假设,文秋芳[11](2013)从教师任务和学生任务两个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了设计。教师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设计真实、符合学生语言水平的输出任务,这些任务需符合“具有交际真实性”的基本要求。文秋芳特别举例说明“用英语向外国人解释‘中国梦和‘科学发展观要比“要求学生以保护环境为题进行英语演讲”更具有交际真实性。学生任务包括:(1)尝试完成输出任务;(2)学习和寻找新语言材料;(3)准备语言的产出活动;(4)展示与欣赏输出成果。

可以看出,输出驱动假设强调了教师在选材方面对中国文化的要求,呼应了补充中国文化内容从而提升文化自信的办法。从学生任务的角度来看,该方法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从内在动力角度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补充了只从外围解决问题的不足。

(五)评估重点

实施输出驱动假设的理念要求教学评估特别强调语言的應用能力,而不是语言知识。强调各种技能的综合应用,特别重视输出技能的提高。比如,考查学生阅读英语文献要和写出摘要相结合,阅读国外报纸相似主题的新闻,然后通过编译的方式写出一则中文新闻等。从文化自信角度来说,该做法强调了对所掌握文化的表述能力,契合于“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五、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必须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服务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倡议,促进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输出驱动假设跟进当前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发展变化,强调“输出”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其教学理念又高度契合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相关问题。因此,无论从英语学习的角度,还是文化自信的角度,该假设都为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J].红旗文稿,2010,(15):4-8.

[2]廖小琴.文化自信:精神生活质量的新向度[J].齐鲁学刊,2012,(2):79-82.

[3]熊晓梅.文化自觉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向度[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27-28.

[4]齐卫平.基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反省[J].思想理论教育,2012,(1):12-23.

[5]黄秋生.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80-83.

[6]胡晓轩.培育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8):77-78.

[7]齐尚才,石重阳.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4):59-62.

[8]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1.

[9]韩敏.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导入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49-152.

[10]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2):2-9.

[11]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14-22.

[12]Swain 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A].In Gass S & Madden C (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Rowley,MA:Newbury House,2015:235-253.

猜你喜欢

输出驱动假设大学英语教学文化自信
浅谈“输出驱动假设”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在中级水者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
输出驱动假设对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学的影响
输出驱动假设文献综述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