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探索
2018-09-25郭炳华
郭炳华
摘要:本文探讨和总结了肇庆学院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背景、目标和思路。重点探讨了创新实验区建设的内容和特色。创新实验区在学生的培养环节上充分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规划的能力培养。在运作机制上充分尊重了多样化创新人才的社会需求,并形成了比较完整、规范的运行模式。我们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总结和解决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問题,实际的效果证明创新实验区设立和建设是非常有效的。
关键词: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电子信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6-0123-02
一、创新实验区建设的背景
广东省电子工业的迅猛发展,为肇庆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契机,也为电子信息类毕业生提供了巨大的就业市场,为推动肇庆市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作为地方院校的肇庆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实施“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全方位推进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肇庆学院下设的电子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现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3个电类本科专业,拥有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光电信息技术教学重点实验室;2.光机电一体化综合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一些基础类的电类实验室。在师资力量上已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相结合的高水平教学队伍结构;近两年年来,教研和科研成果突出,主持省级教改项目2项,校级教研项目多项。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已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又有稳定研究方向和一支高素质的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高水平教学与科研梯队,具备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研究条件,本科学生规模发展迅速,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院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的各项电子类的科技制作、技能比赛。特别是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等比赛,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在这些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上述前期大量的工作及优秀教学成果,为“电子信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设立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二、创新实验区建设的目标和思路
立足肇庆地区,面向区域和市场,充分利用广东的资源与区位优势,积极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电子信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新路子。培养具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了实现实验区的人才培养目标,实验区建设的主要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自荐或推荐、能力测试、终选面试方式选拔学生。根据实验区的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实验区组织专家选拔,重点考核学生的专业兴趣、创新和培养潜质,录取的规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品行端正,操守严格,具有开拓精神和坚韧的意志品质。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校系班级等各项活动,具有团体协作精神,荣获具体奖项或成绩突出者优先。课堂学习积极认真,善于提问,敢于质疑权威,成绩较好。对所选择专业有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关注度,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强,善于挖掘知识的动能,“知行合一”。
2.优先配置双师型的教师进行指导。目前工程学院电类专业共有专业教师24人,其中双师型教师有7人。师资队伍教学、工程经验丰富。学院已制定有相应的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和措施,并建立了相关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实验区一线从事教学工作,为提高实验区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4.管理体制改进与保障。实验区成立统一管理机构,根据专业或领域特点,以专业或领域为单位实行专业或领域负责人负责制,负责组织所属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及执行。以学科为基础,构建相应的教学创新团队。
实验区有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保证各项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和培养质量的提高。实验区将设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开放、共用设备和试剂药品的购置、管理和维护。由责任教师负责大型仪器的设备选型、日常维护,性能开发,确保实验仪器资源的科学使用,提高利用效率。所有仪器设备对校内所有专业开放共享,并建立仪器设备全天候的服务制和消耗品供给保障制。
三、创新实验区建设的内容
1.特色培育和特色凝练。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特色是一所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验区一直将它贯彻到办学的始终,紧抓区域、行业、企业结合的特色,注重人才培养、专业和课程建设的特色培育和凝练。
2.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设。针对电子信息专业,通过梳理现有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尝试调整课程安排,增加和补充课程的实践学时,以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与建设。在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诸多关键环节中深化改革,全面提升了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激发教师投身教学改革与研究的积极性。
3.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走出去”和“团队机制”相结合,提高教师整体结构和素质,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的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构建教学、学术梯队,鼓励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进行校企联合,以师生组合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技能。
4.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验区的建设,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鼓励学生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学科竞赛活动、社会实践和服务等,提高实践能力和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做好的工作是建立有效机制切实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在一起,两者缺一不可。
四、创新实验区建设的特色
1.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创新实验区确定了“教学培养人才,教学与实训并举”的人才培养理念,明确了电子类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为先异,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创新。基于教学培养人才,教学与实训并举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模式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服务肇庆,立足广东,面向全国,致力于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培养基础厚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
4.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创新。依托广东省肇庆学院光电信息技术教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光机电一体化综合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具有教学与实训并举的地方特色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将实训平台有效融入实验教学体系,实现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满足学生分流培养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肇庆学院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重点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开展实验,勇于创新。在学生的培养环节上充分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规划的能力培养。在运作机制上充分尊重了多样化创新人才的社会需求,形成了比较完整、规范的运行模式,这种模式不但起到了培养具有突出创新精神、较高综合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作用,还为整合学院硬件教学资源、师资资源等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通过不断总结和解决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古天龙,景新幸,郭庆,等.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基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区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07-110.
[2]焦竹青,何宝祥,朱正伟,等.电子信息类“一体四翼”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7,15(5):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