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交叉学科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思考
2018-09-25丁茜谭井华魏世洋刘亦武
丁茜 谭井华 魏世洋 刘亦武
摘要:学科交叉教育已成为新时期我国高校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交叉学科教育的特点,针对我国高校目前开展交叉学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改革管理运行机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业教师团队、共享学科交叉研究创新平台,以及组建交叉学科导师组等措施,加快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交叉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6-0109-02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不再是应用型技术人才,而是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而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2011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启动高等院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要求高校转变创新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发挥自身的多学科、多功能优势,加快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的知识、技术的集成与转化,培养知识复合、能力复合和思维复合的创新人才,从而支撑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1]。
一、交叉学科教育的特点
交叉学科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和渗透,同时具有跨学科性、创造性、互补性和实用性的新兴学科。回顾近一个世纪的自然科学发展史,有接近半数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是在学科交叉领域研究获得,这表明多学科交叉已成为当下知识创新和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2]。
交叉学科教育作為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与我国高校传统教育有以下几点不同:(1)传统教育在于知识的传授,而交叉学科教育则以现有知识为基础,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2)传统教育重在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而交叉学科教育则提倡“厚基础、宽口径”,通过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3)交叉学科教育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其掌握多个领域的学科知识,并具有科研创新思维;(4)交叉学科教育颠覆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绝对主导地位,而是构建师生共同学习、进步的新型模式。
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仍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根本原因之一。而交叉学科教育的开展不仅是学生接受更高水平教育和服务社会的需要,更是科学发展和社会革新的需求。例如,美国高校自1970年开始授予多学科/学科交叉学位,随后政府部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交叉学科研究和教育的发展,很快就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学科交叉研究与教育支持体系,从而确保其科技和军事水平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3]。
二、我国高校交叉学科教育面临的问题
由于我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交叉学科的研究与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当下,我国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更应本着与时俱进的理念,积极推广学科交叉教育。虽然我国高校早已认识到推行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是困难重重。其根本原因是我国高校无论是教学、制度、资源配置还是人才培养模式都仍局限于单一学科。
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尚未设立专门的交叉学科组织、管理机构,各个院系、专业之间界限明显,造成师资、教学和科研等资源平台的固定分割,削弱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程度。各个院系、专业往往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各自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也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框架。同时,由于教师长期从事单一学科教学,交叉学科知识储备不足,又惰于再学习,进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多学科知识积累和创新能力培养。除此之外,我国高校现有的交叉学科平台建设主要服务科研项目,相关经费、设备以及不同学科研究人员的调配也是为了满足科研需求[4]。可见,我国交叉学科领域的科研成果与创新人才的培养互相分离,从而导致科研与教学之间的体制性脱节。
三、推进交叉学科教育的建议
交叉学科教育不是简单的多开设几门选修课程,或是让学生多参加几次学术讲座,而是需要真正打破院系、专业之间的学科界限,建立跨学科机构,树立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知识的传授不再局限于书本性的传统理论知识,而是跨学科的实践性知识;学生也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而是从批判的角度出发,选择性地接受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5]。本文立足于我国高校跨学科教育的现状,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就如何发展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调整管理运行机制。首先,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原有的院系、专业设置,增加学科门类下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再通过对师资力量和实验设备等硬件资源的整合,达到资源共享。同时,将以往直接用于学院、学科建设的经费分配为教学项目和科研项目经费,不能只重视科研而忽略教学。除此之外,要敢于打破研究生招生政策对考生专业的限制,鼓励学生跨专业报考,从而吸引更多高质量、具有创新潜力的有志学子。
2.修订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全新的课程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因此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需要融合多个学科体系,合并原有各专业方向,建立高效的课程体系。在优化必修、选修课程设置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开设比例,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的时间,从而将将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同时,鼓励教师根据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编写出版与之相适应的教材和参考书,使不同学科之间的理论知识更好融合,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3.加快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教师团队建设。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在于教师引导。传统单一的师资结构不利于交叉学科教育的发展,为适应新世纪人才和科技竞争的大环境,建议各学科在建设过程中适当引进本学科以外的师资,实现学科知识之间的互补和融合。与此同时,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每年确保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继续深造与交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开阔学术视野。
4.提倡学科交叉研究创新平台的共享。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建设是科研项目和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依托,既能加强新兴前沿学科的互动,也能推动各学科的协调发展。学科交叉研究创新平台的建设需要摒弃陈旧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观念,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有效提高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和利用率。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开放式的实验基地和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群,增加科研项目和综合性创新实验项目的资助力度,从而真正实现创新平台资源的共享。
5.组建交叉学科导师组。交叉学科导师组不同于以往的单导师制,而是由同一学校不同学科,或者不同院校不同学科,甚至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多位指导老师共同组成[6]。由于每位导师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和擅长领域各不相同,学生可以学习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再将其与不同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相结合,增强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甚至形成新的学科概念和研究领域,从而有望取得重大的创新突破。
参考文献:
[1]王冠凌,王正刚,顾梅,汪石农.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和实践——以安徽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17,22(4):110-112.
[2]游士兵,惠源,崔娅雯.高校协同创新中交叉学科发展路径探索[J].教育研究,2014,(4):94-99.
[3]高磊,赵文华.美国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及启示——以美国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训练一体化项目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8):54-60.
[4]宋晓岚,金胜明,刘琨,欧阳静,卢清华.多学科交叉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中南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8(2):52-56.
[5]颜建勇,李晓峰.设立交叉学科学位: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可供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79-184.
[6]吕旭峰,范惠明,吴伟.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复合导师制度的构想[J].教育发展研究,2015,(11):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