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连在沿海经济带中率先发展为依托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
2018-09-25靳宁
靳宁
摘要:通过对大连翻译人才的市场需求和高校对翻译人才的培养现状的调研和分析,作者发现了存在于传统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种种问题。为了适应大连经济发展,本文探讨了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从而促进大连在沿海经济带中的率先发展。
关键词:大连经济发展;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2-0133-02
随着大连经济的迅猛发展,势必导致大连各行业对翻译人才需求的增加,尽快培养出符合大连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问题迫在眉睫。然而我市高校翻译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专业领域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大连经济的率先发展。
一、大连市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制约。在“依托沿海经济带,建立一批世界级产业基地”的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大连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出现了对装备制造、船舶海洋、石油石化、电子、软件、国际会展交流、物流、服务外包、本地化翻译等翻译人才的大量需求。翻译市场因此形成了既懂外语又懂专业技术知识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格局。然而,我市翻译人才培养还延续传统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培养体系不健全,缺乏整体资源整合;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体系设置市场意识不强;教学内容和教材更新滞后;教学方法陈旧;课程考核方法单一;师资队伍建设比较单一等。以上在传统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种种问题,最终会导致培养出的人才知识面狭窄、适应力、创造力等诸多应用力不足,这样的翻译人才无法适应当前大连经济发展需求,也就无法达到人才培养最终服务社会发展的目的。为此,本文作者接下来将重点阐述大连在沿海经济带中率先发展为依托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二、建立以大连在沿海经济带中率先发展为依托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一)全市翻译人才培养体系维度
1.产学研结合,形成翻译人才培养产业链。翻译行业是一个产学研结合的产业链,需要翻译企业、高校、翻译科研机构的通力合作才能共同推动应用型翻译人才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完善。产学研三方应形成环状互动,而不是三点一线的单线程协作。高校作为产业链中的翻译人才产出方,应该成为主导因素,积极寻求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帮助,在“产”和“研”的两者之间做既得利益受益者。其中,翻译科研机构应该把翻译企业实际情况以及发展前景和高校对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做联动分析,作出科学的方向性指导。翻译企业应该对高校翻译课程教学内容建设、师资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帮助。反过来,作为“学”的一方的高校也可以在同翻译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的前提下,为翻译企业承担部分翻译工作。同时,也可以为翻译研究机构提供研究数据和研究案例等。如此以来,在产学研合作下产生的翻译人才培养产业链会为大连经济的率先发展提供有效的翻译人才支持。
2.高校翻译专业与自身强势学科资源整合。目前,我市存在专、本、研三个层次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培养的翻译人才知识结构趋于相同,并没有结合自身院校优势进行资源整合,造成培养资源浪费现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模式应该因校而异,利用本校强势学科的优势和翻译专业相结合,培养“强势学科+翻译专业”的应该型翻译人才。
3.专、本、硕、博层次分明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专、本、硕、博不同学历层次翻译人才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正确定位。在不同学历教育中通过设置不同的翻译课程体系,培养适应不同工作需求的翻译人才。保持目前专科翻译人才培养的规模,以适应低端翻译岗位的需要。继续扩大本科翻译人才的培养规模,向国家教育部申请增设翻译本科专业,或者在英语专业下增设翻译方向等方式专门培养适应大连经济发展的翻译人才。研究生可以加大翻译理论课、高级口笔译课程设置的比例,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以提升大连整体翻译水平及质量。增加翻译博士学位教育,完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水平的翻译人才。
(二)大连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维度
1.制定明确的翻译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健全的翻译课程体系。翻译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大连在沿海经济带率先发展而催生的市場需求为导向,结合各校教育背景和优势,培养具有装备制造、船舶海洋、石油石化、电子、软件、国际会展交流、物流、服务外包、本地化翻译等知识结构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同时,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学历教育中通过设置不同的翻译课程体系,培养适应不同工作需求的翻译人才。专科翻译人才的培养要设置操作性强、基础性的翻译课程体系;本科阶段应设置具有市场化意识的课程体系,如翻译项目管理、本地化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语料库翻译等课程,同时配置好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大实践类翻译课程的课时比重,将翻译理论和技巧知识与多学科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研究生和博士阶段可以加大理论课程设置的比例,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以提升大连整体翻译水平及质量。
2.更新现有翻译教学内容,自主编写应用性、时效性强的项目类翻译教材。目前国内翻译教材有三类:翻译理论类、翻译工具类、翻译考级类等。教材内容陈旧、设置死板。建议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自主编写时效性、应用型强的项目类翻译教材。在翻译案例的选取上可以积极寻求翻译企业的帮助,提供有针对性的翻译内容。
3.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式”、“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翻译作坊”等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以导入真实翻译任务,进行翻译实践或项目实训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体现在译前、译中、译后三个阶段。在译前阶段教师讲解案例或项目中涉及到的背景知识,翻译技巧和翻译风格;译中阶段学生以翻译项目小组的形式进行翻译实践,学生参与项目的策划、实施、运行和检验,熟悉真实翻译项目的流程,积累项目翻译经验;在译后阶段,学生对翻译内容进行小组展示,小组点评,教师进行评价指导学生修改。
4.建立科学翻译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以过程性评价取代结果性评价。打破传统结果性评价的考核方式,建立过程型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和翻译企业人员评价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以及认真负责的译者职业态度等素质能力。
5.改善“单一化”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联合培养“双师型”师资。首先,产学研联合培养翻译师资。在“研”的层面,邀请翻译机构研究者或者翻译协会专家来校讲座、开办翻译教师高级研修班等方式进行师资培训;在“产”的层面,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聘请翻译企业工作者来校当翻译导师或者选派本校翻译教师到企业实践等形式,促进企业翻译工作者和高校翻译教师之间的交流。在“学”的层面,通过在国内或国内知名高校做訪问学者、参加翻译学术会议、学术研讨班等方式拓宽教师视野,提升专业素质。还可以通过开展校际合作,促进本市高校同翻译专业间的学术交流,提升翻译教学水平。
6.建立翻译实习实训基地,拓宽学生的翻译实践渠道。翻译实践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高校要加大对翻译实践教学建设的投入,建立具有先进设施的一流翻译实验室。另外,学校要促进翻译的社会实践与翻译行业协会合作,设立校外翻译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的实习就业渠道得以拓宽。
三、结论
切准大连经济发展的脉搏,输送合格翻译人才是大连高校服务大连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只有从大连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以市场需求的中长期预测为基础,建立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从而促进大连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中的率先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增林.强化大连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中的龙头地位[N].人民日报,2014-4-29(001版).
[2]刘季春.探寻本科翻译教学的第三种模式[J].中国科技翻译,2010,(2):30-33.
[3]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4):32-36.
[4]吴青.本科翻译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翻译,2010,(2):39-43.
[5]徐伯元.“头雁”引领新腾飞.人民日报,2013-09-0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