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哺乳动物学教学探讨

2018-09-25杨承忠杨生华赵元莙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4期
关键词:教学效果

杨承忠 杨生华 赵元莙

摘要:哺乳动物学作为一门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在很多高校已有开设,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的,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本课程的教学经验,本文就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探讨。

关键词:哺乳动物学;专业选修课;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4-0099-02

哺乳动物学作为一门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在很多高校已有开设,甚至很多高校的生物学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也开设了这门课程。尤其在高等哺乳动物研究这一领域有较高成就的高校,更是非常重视这门学科的开设与教学。学生对哺乳动物的学习,在初中时期的生物课程里已有初步涉及,在高校本科生的普通动物学课程中已有概括性的章节涉及,本科生对哺乳动物的特征、结构、功能与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哺乳动物纲各类群的系统知识却较为缺乏。这门课程以国内外哺乳动物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详细讲解了哺乳动物的结构和基本特征、分类、哺乳动物的起源与演化、地理分布等内容。同时,各个类群的代表物种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分布范围都进行了系统的安排,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专业选修课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巩固、深化专业理论知识,扩展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功能[1]。笔者担任高校哺乳动物学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工作,且在攻读研究生与博士学位期间一直从事高等哺乳动物的研究,积累了不少经验,同时,我们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误区,现就如何进一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

1.教师在讲解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时宜采用提问方式、比较分析、图文对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容易产生的误区是:文字表达过多,学生难以理解其进步特征。建议:采用提问方式、比较分析、图文对照解决。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结构最完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适应能力最强,演化地位最高的类群。具有许多进步特征,由于文字描述太多,教师也喜欢平铺直叙,容易造成教学的枯燥乏味。因此,想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理解何为进步特征就更加困难了。由此,笔者建议在讲解时采用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同时,采用对比分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哺乳动物与爬行纲、鸟纲的区别,进步特征有哪些,为什么?体温恒定有什么积极作用,为什么能达到体温恒定?为什么胎生提高了陆上繁殖能力等一系列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播放展示众多图片辅助学生思考问题。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学生容易理解,容易记住这些特征。

2.教师在讲解哺乳动物的结构与功能时,宜按比重进行讲解,必要时可借助模型进行展示。由于这部分篇幅、内容和图片较多,且在此部分學生将会详细了解哺乳动物的结构和特征,哺乳动物众多,不同种类在同样的结构上也有很大不同,要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其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建议: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明确各个结构所占比重,如在“皮肤及衍生物”和“骨骼系统”两个部分,教师应详细讲解,所占比重比其他结构更多。因为哺乳动物在此部分形态结构较为复杂,与之前所学也有很大不同,所以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教师借助图形展示的同时,有条件的教师还可进行模型展示。

3.在讲解哺乳动物的分类时,分类较为复杂,所涉及的物种也较多。误区:直接按照课本的内容进行顺序讲解,因内容较多,学生感觉枯燥,没有兴趣,更是记不住物种名称及其特征。建议:此部分的讲解,第一步,教师应先进行框架的梳理,再针对检索表进行教学,此检索表包括哺乳动物各主要类群,还提供了科、属级甚至到种(分)的介绍。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各个物种所对应的科、属级,学会检索方法,理解分类的原则和进化关系。第二步,教师不光要针对各科、属级的代表物种进行详细讲解,如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分布范围,还应对我们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却不认识的物种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第三步,学生按照兴趣选取至少五个至多八个物种进行讲解。各个科、属还有很多物种教师可以留给学生自己,让学生挑选,挑选时同学之间可商量,尽量不要重复。挑选好后,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或直接去动物园观察,在课堂上给予大约十分钟的分享时间,学生可进行提问,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在讲解过程中可借助小视频和记录片的播放进行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也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的思维很活跃,也很积极,也有很多创新的讲解方式,扩大了其他学生们的兴趣,拓展了眼界。学生之间无形的竞争也激励学生做得更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4.哺乳动物的生态学,误区:所有内容再详细讲解一篇,理论性太强,实用性较差。建议:1)这部分大多数的动物行为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讲解起来较为简单,教师可采用关键词进行提示,感兴趣的同学课外可自行进行详细的学习,也可求助于教师。2)生态学部分理论性较强,学生未接触生态学相关的研究。在学生掌握了哺乳动物的生态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引入经典文献,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真实到位。如,我们用了自己发表的一篇研究性论文和大家一起探讨。这篇文章是“Alarm Signals of the Sichuan Sika Deer Cervus nippon sichuanicus”[2]。该研究表明了警戒鸣声特征与动物适合度之间的关系:(1)体型更大的动物具有更宽的声带,声带越宽其声音的基础频率越低,这种低频的警戒鸣声能够代表更强的战斗能力;(2)基频越高声音衰减的速度就越快,传播的距离就短;(3)与中等捕食风险条件相比,梅花鹿在高捕食风险条件下发出基频更高持续时间更短的鸣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科研成果适当融入,不仅让学生了解怎样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哺乳动物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

5.珍稀哺乳动物的保护。误区: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与生活相结合。建议:1)教师在讲理论知识时,应与大家熟知的保护区、保护方法相结合,加强理解,也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2)学生对珍稀动物的认识只建立在初级认知水平,要短期内记下来可能性不高,让学生们建立查阅的意识,通过对近几年报道的珍稀动物的新闻给学生们再宣传一次,建立起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6.有害动物的防治。误区:篇幅不够、方法不妥、无实质意义。哺乳动物中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就是啮齿类。如在啮齿功物一节中,提到灭鼠的方法,方法都是夹鼠板、粘鼠板、捕鼠笼和药物,但是效果往往不太好,因为其繁殖能力太强。建议:灭鼠方法可以学习《农村使用灭鼠方法》等书籍,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7.考核方式。误区:学生的成绩以期末考核和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仅以迟到情况判断。建议:1)期末考核为论文写作或社会调查研究,所占比例70%。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哺乳动物学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也初步认识了论文的结构与写作方法。这时教师要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论文的写作或进行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2)平时成绩是综合学生分享情况和迟到情况,比例为30%。这种新的考核方式不同于以往以试卷作答的检测手段,综合考查了学生运用哺乳动物学知识的能力、社会调查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的科研能力。

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对教师也具有较高的挑战性,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钻研教学内容,了解最新研究前沿,解决学生们的各种问题。总之,作为哺乳动物学教育工作者,应当适应时代的要求,根据具体的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调整,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出具有高尚品格和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道西,张世宝,陈平.高校专业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5):170-172.

[2]Yang C,Xiao Z,Guo Y,et al.Alarm signals of the Sichuan sika deer Cervus nippon sichuanicus[J].Zoological Science,2012,29(7):423-427.

猜你喜欢

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用信息技术增强初中篮球教学效果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关于提高开放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效果的探讨
巧用电教优势,促进语文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如何提高中职Flash动画教学效果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