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引导式教学在生物化学课程中的应用
2018-09-25郭淼徐莹薛凌云严明葛亚坤王晟
郭淼 徐莹 薛凌云 严明 葛亚坤 王晟
摘要:生物化学知识点琐碎,生化反应复杂,学习难度大,很多学生存在较大畏难情绪。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研究者将案例引导式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并辅以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教学手段,考核体系也进行了相应改革。以上研究为获得更优良的生物化学教学模式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案例引导教学法;生物化学;考核体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7-0165-02
一、现有生物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生物化学是生物医学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由于该课程覆盖面广,知识点琐碎,所涉及的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复杂多变,生化反应步骤繁杂,学生学习难度颇大[1-2]。很多学生对于生物化学学习抱有极大的畏难情绪,甚至出现“生理生化,必有一挂”诸如此类的悲观抵触心理,难以在班级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然而,生物化学课程是生物医学类专业的入门大课,又是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专业课程的重要先修课。通过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生物化学重点介绍了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物质和能量代谢体系及调控过程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机制等内容[3]。因此,任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和学好生物化学课程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本教研小组近年来一直从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工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学习和总结前辈教师的教学经验并结合理论课与实验课中的教学心得体会,我们开始尝试采用案例引导式教学法提升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即“从实际应用中凝练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往生物化学教学中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内容艰涩难以消化、通盘讲机制谈原理、不涉及到实际应用、学生觉得过于脱离实际、入不了门或者学过就忘等问题,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主动性。一方面,教师需要对教材以外的专业相关背景知识进行梳理和凝练,集体备课后形成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有的放矢,通过对临床检测实例及实验操作实例的问题分析,切实的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有应用价值,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一堂课为例,案例的设计主要经过以下阶段。首先,课前由教研小组对任课教师的教案进行研讨审定,任课教师对课程设计进行说明,要求每个知识模块,至少有2—3个知识点相关问题设计。案例问题的来源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即简化的临床生化检测案例和配套的生物化学实验。比如糖类章节的授课中,教师可围绕糖尿病的生化检测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思考血糖、尿糖的由来,妊娠性高血糖及并发症,血糖仪与血糖试纸的发展,配套实验中葡萄糖溶液浓度的光学测定原理及误差由来等。再比如,蛋白质章节可围绕临床生化检测中常用的肿瘤胚胎性抗原标志物如癌胚抗原、甲胎蛋白中电泳法的应用来进行设计。又如,酶学章节中的缺血性冠状动脉疾病的酶学诊断、乙肝化验中的大小三阳,以及脂类章节中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的成因,新陈代谢章节中通风的形成与尿酸代谢障碍、蛋白尿与早期肾损伤的生化诊断等。以上案例均为任课教师曾经采用过的问题设计实例,并在实际授课中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抬头率有明显提高。任课教师进行启发式提问后,可引导学生围绕知识点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最后教师给出目前较为通用的临床或实验方案并进行总结。其次,还可以利用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上提供的Hclick工具进行随堂知识点小测试,实时关注学生学习状态,通过对某一知识点正确率的分析及时找出学生薄弱环节,进行强化练习。第三,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上,上传课件、教學视频、配套实验视频等,给予学生独立复习和预习的资源。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还需要相应的考核方式的配合。任课教师改变了早期“一卷定终身”这样简单粗暴的期末考核方式,将课堂表现、Hclick随堂测试成绩、教学平台习题成绩等都纳入了期末总评成绩,多维度地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判。我们分析学生期末成绩,发现在试卷难度近似的情况下,学生的平均分与往年持平并略有升高,同时学生成绩分布区间明显拉大,不再出现往年分数段过于集中在某一区间、彼此区分度很低的现象。以上情况说明,教学模式改革后,本课程的考核体系也更趋合理。
三、尚存在的问题与讨论
在案例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全国各省市高中生物及化学教材版本各异,学生理论及实验动手能力差距明显。生物化学课程由于学习难度较大,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高中生物、化学基础知识要求比较高,所以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上课时能紧跟教师思路,课后也会积极进行答疑。但是部分基础差的同学对于一些复杂概念的理解尚存在困难。其次,由于教学方法的改变,知识的获取并不局限于书本上的条条框框,部分学生觉得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后占用时间较多。例如,案例分组讨论需要课下花费较多时间查阅文献、分析整理并制作小课件进行演示。为了对案例涉及的知识点有较深入的理解,需要学生在线复习预习,并完成部分习题,这些步骤都需要较多的时间投入。针对以上问题,教研组讨论后认为可以适当调整各部分章节内容,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并在每学期课程初期,适当增加基础有机化学知识的讲授,帮助学生完成入门阶段的学习。其次,给学生预留足够的问题分析讨论时间,每周课程的最后都给出下周的案例和讨论大纲,引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独立学习。
综上,我们针对生物化学课程学习难度大、抽象概念多的特点,将案例引导式教学方法引入课堂,并辅以Hclick、网络教学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在课程考核方式上进行了相应改革。实践表明,该举措有效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关注度、增加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帮助学生克服了对于课程的畏难心理,受到了学生的好评。如何在生物医学类专业的本科生中提升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为获得更优良的生物化学教学模式积累一部分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杨艳,刘晨光.如何改革生物化学的研究型教学[J].生命的化学,2015,35(2):294-297.
[2]李荷,刘彩虹.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1):32-35.
[3]康海霞,冯勋,傅玉琴.生物化学与有机化学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J].广州化工,2015,(1):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