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教学与文化自信教育

2018-09-25张建昌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2期
关键词:翻译教学文化自信大学生

张建昌

摘要:以文化自信的概念为基础,针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问题,梳理了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作为大学英语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翻译教学的特征及发展现状,提出了教学中强调异化的翻译策略,正确使用中国英语,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生;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2-0079-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迅猛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该背景下,对文化自信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充分的文化自信,而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自信的缺乏有一定关系。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譯教学涉及中外两个语言的转换以及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自信教育密切相关。

一、文化自信的概念

目前,国内学者们就文化自信的概念、内涵、特征,以及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关于文化自信的概念,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界定。云杉[1](2010)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廖小琴[2](2012)从主体心态、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三个维度来定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的满足心态、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是文化主体自我认同的标志,也是文化主体从文化角度拓展自我的心理诉求”。熊晓梅[3](2012)则从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落脚点的角度来阐释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主要指一个民族、政党能够站在世界文明视域下,对本民族文化价值产生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由此可见,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肯定的积极态度,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以及扬弃外来文化的理性判断。

关于文化自信的内涵和特征问题,研究人员(齐尚才[4],2015;黄秋生[5],2013;齐卫平[6],2012;胡晓轩[7],2014)的看法比较一致,都认为文化自信的主体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群体,本质上是社会群体对文化的一种积极的集体意识,因而文化自信具有整体性、可塑性等特点。另外,文化自信的客体是各类性质的文化,表现为主体对各类文化的不同态度,因此文化自信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对本土文化的礼敬与推崇。这是文化自信的最基本表现,是对自身文化的客观认识和基本态度,也是对本土文化未来发展前景的乐观与自信。二是吸收与改造外来文化的勇气与魄力。世界由多个不同文化组成,文化自信并不是对其他文化的漠视或蔑视,而是开放的批判借鉴的态度。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与英语教学

(一)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

既然文化自信的主体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群体,中国大学生这一巨大群体又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研究该群体的文化自信则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文化自信问题不容乐观,可以说,凡是研究了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问题的研究者(王艳玲[8],2016;索秋平[9],2014;李冬梅[10],2016;韩文乾[11],2015;邓雅泓[12],2015),都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薄弱,甚至缺失。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底蕴浅薄,消解了民族自信心;受文化多元化影响,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理想信念动摇,主流价值观出现认同危机。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原因,当前的世界经济原因,环境原因等。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与英语教学

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大学英语课程所占学时位居所有课程之首,多位学者研究了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前者对后者有重要影响。主要原因有:(1)教学大纲对中国文化教学要求不严格。虽然有要求,但较为宽泛,在教学目的、方法、手段及内容等方面缺乏进一步的较为详细的系统描述。(2)教材内容大多出自英美国家作者,缺乏中国文化内容。(3)课堂教学缺乏中国文化引导,教师在英语课上很少补充中国文化知识。

由于这些原因,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2000)发表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首次提出中国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除了欠缺中国文化知识,学生用英语表述所掌握中国文化内容的能力明显低下。这个问题破坏了文化生态教学,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长远来讲,影响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三)大学英语教学提升文化自信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大学英语课程量大,涉及中外文化的讨论,不但不能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产生消极影响,还要充分发挥作用,对文化自信产生积极作用。

根据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对文化自信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研究者提出相应的问题解决办法。(1)改革教学大纲,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组成部分纳入英语教学计划,设置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把出现频率高的相关词汇和表达纳入大纲词汇表,从宏观上指导教学人员从各个方面增加有关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份量。(2)改革教材,将反映中国文化的优秀英语文章和译文纳入教材之中。(3)改革教学方法,把中国文化渗透在英语教学之中。一是加强课堂教学的引导。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带领他们在认识、比较中西文化的同时,既要吸收英语文化的精华,又要领会中国文化在英语中的说法。二是在英语教学中,特别注重翻译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翻译在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优势。

三、翻译教学与文化自信

(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翻译曾经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当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更是必修的专业课程。作为一种跨文化活动,翻译对于文化交流与定位具有重要作用。

1990年,巴斯内特(Bassnett)和勒菲弗尔(Lefevere)在其著作《翻译、历史与文化》中正式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这一概念,将翻译研究从语言层面的转换发展到文化的范畴,形成了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该流派研究翻译活动背后涉及的翻译目的、赞助人、翻译的主体、文本的选择等问题,这是翻译研究的重大突破,凸显了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属性,为翻译在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汉译英中异化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背景下,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提出了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突破了语言因素的限制,将直译、意译的翻译概念拓展到了文化的语境下。韦努蒂认为,归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Venuti,1995)。韦努蒂认为长期使用归化法的英美文化抹杀了原文特点,隐藏了异国情调,实际上是不尊重原语文化的“文化帝国主义”(Venuti,1995)。

对自身文化有着客观正确的认识并敢于展现自我就是文化自信的表现。那么,在汉译外的翻译教学中,我们要坚持翻译跨文化交际的本质要求,同时,要加强异化策略的培养,积极传播中国的文化特色,适应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

比如,在翻译“茶几”时,要译为“a tea table”,而不是按照西方文化译为“a coffee table”,这样保留了我们的茶文化特色。在翻译“中国大陆”时,要译为“the mainland of China或the Chinese mainland”,而不能译为西方媒体常用的“mainland China”,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国家统一的信心与力量。在翻译“鱼米之乡”时,保留我们的语言特色,译为“a land full of fish and rice”,而不是抹杀我们的语言文化特色,归化为“a land flowing with honey and milk”。

(三)正确认识中国英语

由于异化法保留了异域文化特征,在汉译英时,自然会出现不完全地道的英语,但是英语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结构都是正确的。这就需要区分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这两种情况。

由于中西方两种文化的根本差异,以及英语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负迁移,在英语日常交际和写作中,硬搬汉语句法和词汇的现象时有发生,出现了汉语式英语。西方人把这种不和规范的蹩脚英语成为Chinglish,即“中式英语”,这是一种畸形语言现象。而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指的是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具有中国特点的规范英语。金惠康(2003)认为,中国英语至少从四个方面为汉译英提供了帮助:(1)拓展了现有的国际英语的描写范围,填补了英语中的词汇空白、文化空白和中国意念表达的空白。(2)借助汉语表达法、句法、修辞、篇章结构以及认知方式来表达中国人的宇宙观、价值观、文化传统、社会习俗、饮食习惯、民族风情风貌、人文地理和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种种中国讲法。(3)作为一种本土化,中国英语最贴近中国社会现实,具有汉文化和汉语特色,描写中国社会也最得心应手。(4)中国英语形成发展的一个内在推动力就是为了翻译和描写中华文明中的特有事物、独特概念等,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丰富了国际英语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所以,中国英语正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中异化法的产物,具有异化策略的特征与优势,是对中国文化的充分再现,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文化自信。当然,中式英语作为一种错误的表达方式,对翻译等文化交流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也会对文化自信产生负面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正确区分二者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语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其自身的发展契合了提升文化自信的要求。针对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文化自信缺失的问题,高校英语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多进行中国文化的引导、增加中国文化相关资料的内容外,还需要充分发挥翻译教学的功能,在策略上采用异化的方法,充分展示中国文化,在此过程中,深刻掌握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J].红旗文稿,2010,(15):4-8.

[2]廖小琴.文化自信:精神生活质量的新向度[J].齐鲁学刊,2012,(2):79-82.

[3]熊晓梅.文化自觉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向度[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27-28.

[4]齐尚才,石重阳.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4):59-62.

[5]黄秋生.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110-113.

[6]齐卫平.基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反省[J].思想理论教育,2012,(1):20-23.

[7]胡晓轩.培育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8):77-78.

[8]王艳玲.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路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5):136-137.

[9]索秋平.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及其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2):9-10.

[10]李冬梅.大学英语课堂文化自信生成策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0):164-165.

[11]韩文乾.警惕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J].历史与文化,2015,(3):185-187.

[12]邓雅泓.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文学文化研究,2015,(3):103-105.

猜你喜欢

翻译教学文化自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讨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