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制课程下设计类学生创新创业生态链的初探

2018-09-25袁渊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2期

袁渊

摘要:项目制课程教学,是一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程形式,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等特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全面推进,项目制课程教学在现代教育中应用的优势越来越突出。基于此,本文以项目制课程理论概述为基础,探索以课堂作业—作品—展品—商品四个环节的创新创业养成,结合生物端及学生端特点,对设计类学生创新创业生态链建设进行分析,为我国设计类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项目制课程;设计类;学生创新创业生态链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2-0046-02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构成部分,能够为社会结构完善,社会资源高效应用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目前,我国教育工作全面性开展,一方面,教育理念全面更新,引导人才培养有目的、有计划开展;另一方面,教育发展也要注重结构创新,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性,并发挥教师外部引导作用。基于项目制课程下的创新创业生态链构建正是该种教学形式结构的创新,全面把握项目制课程开展的重要要素,是进一步发挥新型教育优势的关键。

一、项目制课程综述

项目制课程是现代教育研究分析的代表形式,它主要以教學实践项目作为教学实施的载体,坚持学生为教学中心,实现教学工作围绕学生实践全面推进。项目制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得到较好的突显,能够完全打破传统应试教育中教师是课堂的唯一主导,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由于项目制课程开展中学生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课程学习的自由空间得到进一步扩大,教师的教学内容设定随着学生的课堂需求实现周期性循环。因此,课程开展容易激发设计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讨、自主研发、自主检验的设计理念,是现代教学工作全面而创新开展的体现[1]。面向设计类专业学生,项目制课程开展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可从课堂作业—作品—展品—商品四个环节孵化养成,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推进,都是学生作品自我完善与改进的过程。而教师,则在每一个环节中为学生寻找设计作品的外部环境,辅助学生设计作品的完成、展示。由此可见,项目制课程实践工作全面推进,是全面激发学生内在活力的直观性体现。

二、项目制课程下设计类学生创新创业态链的培育

项目制课程下设计类学生创新创业生态链的创设,是现代教育开展全面创新的直接表现形式。这类教学方式的开展,充分实现了生本教育理念的落实,有效把握项目制课程链接开展的重点,其中解析学生端是主要部分,但同时项目课程制的建立,也必须发挥生物链(以教师为主的外在因素)在各部分的对接,笔者在本节中,将结合项目制课程开展的基本流程,解析学生端、生物端的实践过程。

1.课堂作业。课堂作业,是学生项目设计理论知识学习的主要部分,这一部分主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思维,为后期学生独立设计、分析提供理论引导。生物端探索,一方面,教师在项目制课程教学课堂中,善于以生活中实物作为教学参考,这种“生活中发现”的教学开展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将项目设计理念与生活需求相结合,善于在生活中寻找到设计突破点,从而为项目制课程知识教学提供了发散式思维的培养。例如:教师以生活中灯具设计为主题,讲授项目作品设计时,颜色搭配中明暗色调搭配、外部设计美观性与实用性搭配等内容,学生进行作品创作构思时,应在教师设计理论提示的基础上,逐步扩展灯具设计理念;另一方面,教师开展项目制课程教学,也应注重教学思维禁锢与思维启发引导之间的度。例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灯具设计,不要局限于现有灯具外形的设计,如圆形、方形、六边形,同样也可以将美术绘画中抽象形态设计、流线形态设计理念引入到其课堂教学中来,既达到教师项目理论教学引导、诱发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后期项目设计提供了广阔的设计空间[2]。

2.学生作品展示。项目制课程下设计类学生创新、创业结构链分析,作品展示环节主要是指学生结合教师课堂教学理论知识,将相关性理论知识转换为具有实际意义的作品。从学生端而言,学生作品设计必须有针对性,也就是依据教师课堂教学项目课题进行作品设计[3]。例如:教师给予的设计项目题目是灯具,则学生的作品就要与灯具有关,而不是柜子、椅子等与之不相关的作品;同时,学生作品展示中必须包含有创新性,以灯具为例分析,学生进行作品设计时,可以改进感应灯的时长、亮度等方面,将自身创新作为作品设计的突出点,进一步突显设计作品的优势。从生物端,即设计学院、学院层面分析,学院应针对设计类学生开展有计划的人才培养计划,将培养设计类学生作品创新思维,作为实用性人才引导的主要方式。例如:S设计类院校,将培养设计类学生创新思维作为其教学工作的一部分,课程开展中,不仅为学生讲述平面设计,3D、4D设计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合流行音乐符号、色彩搭配等理念,实现了高校设计类学生创作思维能力发散式培养,从案例相关知识可知,高校能够有效发挥现有资源,为学生作品创新性展示提供了更加广阔、多元的思维引导;同时,设计学院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项目作品设计的兴趣。

3.设计展品分析。设计展品分析,是项目制教学工作开展的过渡部分,这一部分保障了学生作品与社会需求相对接。从生物端分析,高校与教师应为项目制教学开展寻求有力的产品应用空间,一般而言,设计高校的往往采取高校、企业联合办学的方式,为设计类学生创新材料的支持、秀场场地的社会资源支持。例如:S设计院与Y家具厂签订高校人才对接合同,学院内部设计类学生举办的校园大赛,校园广告设计大赛等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方式,都与该家具厂的需求相关联,而高校借助该企业产品销售平台,为学院学生设计作品展示提供平台。

4.设计商品社会化蜕变.项目制课程下设计类学生创新创业生态链构建,与国家政策基金扶持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当前我国大学生人才培养,提倡人才创新创业,国家针对这一教育目标,给予大学生行业创业基金扶持,尤其是设计类学生创业扶持。如,为社会企业提供大学生扶持经济扶持,或者企业发展人才支援等方式,打开大学生创业苦难的社会局面。

综上所述,项目制课程下设计类学生创新创业生态链的初探,是全面解析我国教育改革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有效途径。在基础上,结合项目制课程理论,对项目制课程下设计类学生创新创业生态链的分析,使得我国设计类高校学生知识学习的理论目的性明确、项目作品分析做好作品—展品—商品三个环节的相互对接,能够发挥项目教学课后作业作品设计的实际价值;同时,项目制课程下设计类学生创新创业生态链的分析,使得现代设计类高校课程教学中教师、高校、社会、国家连接为一个教育有机生态循环体,为高校设计院校教学提供了完成的指导理论。因此,项目制课程下设计类学生创新创业生态链的解析,具有实际意义,是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工作迈进新步伐的实践代表。

参考文献:

[1]董效康.浅谈“双创”时代高职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0):106.

[2]孙大力.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18):73.

[3]赵明.上海高校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研究——基于上海部分高校的实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