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平台建设论析

2018-09-25王贝冯丽娟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1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

王贝 冯丽娟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平台是本科生导师制顺利推进的重要载体。它能加强师生互动、实现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有效整合知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平台的基本类型有读书沙龙、主题讨论、学术科研和毕业设计等。其基本特征为过程的全程性、内容的综合性、运行的均衡性和师生的协同性。应从推动导师队伍建设、激发学生积极性、建立保障和评价机制几个方面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平台的建设。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平台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1-0015-03

本科生导师制是大学内涵式发展的产物,是高校要求专业教师对本科生的生活、学习及发展进行指导的制度。我国非常重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将其作为“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的重要抓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就如何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左军等给出较好的对策建议:合理制定导师职责、科学设定导师条件、创建双向选择机制、优化考评机制等。事实上,顺利推进本科生导师制,更需要在充分调动导师和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搭建可供支撑的平台载体。建设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平台,是本科生导师制顺利推进的重要前置条件。

一、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1.能加强师生互动,是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抓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效性保证是师生互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平台能为从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提供载体:导师由单一授课真正转向“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由单一被动接受转向积极参与到各项实践任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师生在平台互动与交流中,双方能实现思想交融和共享。导师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学生则在实践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规范道德理念,实现自我感悟和自我教育,并不断完善其知识构架和价值体系。

2.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利于学生能力提升。“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以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平台为载体,导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可通过一言一行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榜样。在平台实践中,导师的学识素养、研究能力、人格魅力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进而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研究能力,完善学生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

3.能有效整合知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而言,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缺一不可。其中,显性知识是通过语言文字以课堂讲授方式进行的,而隐性知识则难以通过课堂讲授进行传递,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去体悟、内化和创新。导师制实施平台正是以显性知识为基础,为开展大学生的各种综合性、创造性实践活动提供载体。通过平台运行,各类知识和经验能有效实现整合与传递,让学生在实践体验和自我教育中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平台的基本类型

1.读书沙龙。导师要求学生定期阅读经典及其他各类读物,并采取合适方式相互交流读书心得与体会,开展读书沙龙活动。这样,导师可以掌握学生的阅读习惯和专业兴趣,以便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由于沙龙成员彼此熟悉,為了很好地展示自己,学生需要围绕专业选取不同的读物,并努力读透读懂,锻炼自身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发展好自身人际交往,管理好自我情绪状态。同时,通过互相交流,学生能扩大眼界,使自己尽快掌握所学专业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发现自身的兴趣特长及不足,从而自主地调整和加强自身知识学习和实践。

2.主题讨论。导师针对国际热点、社会问题和学术前沿确立讨论主题和内容,或者学生基于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讨论。导师对主题讨论的流程规划、操作设计作必要界定和规范。通过讨论,师生能实现主客体转换:在发言并分享知识、经验和观点时,他们是主体;在听取发言、吸收信息时,他们是客体。在这种主客体转换中,一些较为深奥敏感的话题都能以聊天的方式进行,气氛和谐愉快。在这种轻松氛围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不断向社会主流价值观靠拢,其思想道德素质能够得到提升,其分析现实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显著提高。

3.学术科研。“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加强学术科研,能让大学生初步掌握学术研究的流程规范和基本方法。搞好大学生学术科研,是将学术育人落到实处,将学术育人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抓手。在实际操作中,导师除了让学生参与自己主持的课题、调研和查找整理文献外,还应加大力度帮助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竞赛和创业大赛等。在经历发现问题、资料查寻、选题立项、课题调研、研究报告及论文撰写、成果结题等科学研究的全部环节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初步得到启蒙,其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学术视野得到拓展,其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更能得到明显夯实,并为其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4.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和强化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平台建设效果的重要环节。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经过上述环节的实践训练,学生已经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研功底。在平台运行过程中,师生关系相对稳定,双方已对选题意向和写作思路有了默契。尤其对于研究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往往有意愿并有能力完成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毕业设计(论文),他们能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在与导师的深度互动中体验学习和科研的乐趣,使其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升华。上述四个平台,我们可以称其为“实体性平台”。除此以外,还应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兴趣,利用网络、移动终端等即时通讯工具,搭建各种形式的“非实体性平台”,如QQ群、微博、微信平台等。另外,应针对师生的认识水平、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因素,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平台或平台组合。还可鼓励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混搭,开展跨专业、跨年级学生的平台互动,实现知识互补和创新。

三、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平台的基本特征

1.过程的全程性。从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面临全新的人际交往、学习方式和生活环境。导师制实施平台能适时介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针对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具体困难有的放矢,帮助其有效融入到大学生活。具体看,低年级重在激发兴趣,以“修身”为主,多读书、厚学养,拓展专业知识面,抓好读书沙龙和主题讨论。高年级重在开展实践体验,以“修业”为主,重在提升研究能力,抓好学术研究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并关注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选择等。

2.内容的综合性。导师制实施平台服务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就平台支撑而言,本科人才培养不能仅靠某一项平台内容或条件实现,而应着眼于平台内容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既注重内容的理论性,又注重内容的实践性;既注重内容的专业性,又注重内容的通识性;既注重内容的连贯性和传承性,又注重内容的新颖性和前沿性。

3.运行的均衡性。传统大学教育是建立在竞争基础之上的分级制、差异化培养模式。这虽然有利于激励部分优秀学生积极参与大学教育教學过程,但大部分学生却无法获取必要的平台资源进一步锻炼和发展自己。导师制实施平台能有效弥补这一缺陷。因为导师所指导学生数量有限,这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需求差异性相对较小。而且师生指导关系相对稳定,导师能够提出共同性要求,甚至对部分资质较差的学生给予特殊关注和帮助,实现平台的均衡性运行。

4.师生的协同性。导师制实施平台运行主体是师生这一矛盾统一体。从矛盾性看,双方存在差异性和相互排斥的可能,双方在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从统一性看,双方缺一不可,相互依存,双方联动和协同是平台运行的关键所在。当导师对学生提出任务要求后,学生会产生压力感和抵触心理。因此,应增强调适机能和建立师生协同机制,双方相互磨合、相互配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缓解压力并保证平台顺利运行,实现师生协同发展和平衡发展。否则,学生会产生强烈的不适应感甚至发生对立行为,阻碍平台的顺利运行。

四、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平台建设的对策

1.推动导师队伍建设。导师是导师制实施平台的建设者和组织者,推动导师队伍建设是加强平台建设的重要条件。从数量看,由于本科生数量巨大,大部分高校都面临导师数量不足的问题,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遴选导师。一方面,科学界定导师遴选标准,让有能力、有责任心的教师进入导师队伍;另一方面,除了在职教师外,多种渠道拓宽导师遴选范围:聘用部分责任心强、教学科研水平高和社会阅历丰富的退休教师担任导师,聘用部分优秀研究生承担导师辅助工作。从质量看,平台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导师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能精准把握研究热点,有丰富的科研成果。要加强导师队伍的质量建设,一方面,应盘活既有导师资源,加强导师的培训力度,提升其科研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导师队伍提高依赖于高水平的带头人和学术团队,导师队伍质量离不开学科发展。唯有做强学科,导师队伍和平台建设才有可靠保障。

2.激发学生积极性。学生积极参与是导师制实施平台建设的另一重要条件。相较于研究生导师制,本科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是松散和非强制的。故而,平台运行中尤其需要解决如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问题。为此,导师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掌握学生需求,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导师应认真分析学生特征,掌握学生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第二,让学生自主参与,使其拥有充分的选择和探索自由。这样,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信心,更会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3.建立保障和评价机制。(1)制度保证。强化导师制制度性,实现导师制实施平台建设制度化运行,是平台建设的外部条件。具体看,应将平台建设编进人才培养方案,纳入教学组织和管理体系,对其运行目标、运行机制和保障条件进行规范。这样,导师会更重视平台建设,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亦不再视其为“额外”的学习任务,而是保质保量完成规定动作。(2)经费支持。第一,加大教学经费投入,下达专项经费,专项用于导师制及平台运行全过程。第二,整合其他相关经费,包括大学生“创新计划”、“登峰计划”等专项资金,学科统筹使用经费,导师课题经费等。(3)健全评价机制。针对导师,完善导师工作量核算,细化过程管理,将其在平台运行中的表现作为评优、晋职和晋级的参考依据;针对学生,建立相应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基于其参与过程、成绩大小客观评定其成绩,并以此作为推选学生干部和评优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涂春花.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新载体[J].高等教育研究,2005,(5):80-84.

[2]左军.本科生实施全员导师制的实践与成效[J].中国大学教学,2009,(7):65-66.

[3]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10]张健.导师制的执行条件和驱动措施[J].教育评论,2014,(9):54-56.

[5]周益春,等.一个理念 两个基地三个平台 六项制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8):37-40.

[6]范迅,等.以创新教学为载体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J].中国大学教学,2015(8):26-28.

[7]闫瑞祥.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73-76.

[8]朱郴韦,等.创新教育下本科生导师制教育特征与工作机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361-362.

[9]丁斌,等.本科生导师制的现实困境与模式重构[J].教育与职业,2016,(11):36-38.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英语教育与导师制教学方法融合探讨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