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社保档案“大集中、大管理、大服务”的管理模式
2018-09-25张会英
张会英
摘要:在我国建设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社会保障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保障档案管理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对实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化、共享化、信息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对社保档案中的“大集中”、“大管理”、“大服务”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社保档案;大集中、大管理、大服务;管理模式
引言:
社保档案管理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记录信息、改进社保政策、创新社保体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我国社保档案管理的主要特点
1.高度的社会性。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就是为人民、为社会提供更好地保障和服务,关系到全社会公民的利益,因此社会保障档案具有高度的社会性。随着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参加社会保障的人越来越多,社会保障项目日益丰富,社保档案的类型和内容也日益增加,社保档案的社会性内涵和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
2.档案数量多。虽然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甚完善,但是现有的保障业务范围也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常见的医疗、养老、生育、意外伤害、工伤保障等等,每一个社会保障项目都包含很多的业务环节,如保障申请、保障等级、缴费等等,这些都让社保档案的数量不断增加。另外,参加社保的公民在相关业务的开展过程中,还要提供大量的相关证明、凭证,这些也增加了社保档案管理的工作量。并且随着人们参保意识的增强,社保档案数量持续不断的增加。
二、构建社保档案“大集中、大管理、大服务”的管理模式
1.促进社保档案大集中管理。所谓社保档案的大集中就是将社保涉及的相关档案资料集中到档案管理仓库中进行统一管理。随着社保的普及和参保人员的增加,社保资料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展,为了更加有效的对资料进行管理,将资料集中管理是资料档案系统化的先决条件。一些地方社保局已经筹建了一定规模的资料档案管理仓库并配备了适当的人手,让职工对资料的利用不再是难事。以某社保档案管理中心为例,其作为全国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试点地区,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长、常务副市长多次与人社部部长、副部长沟通协调,积极筹措资金,投资2亿元兴建现代化、数字化档案馆,建筑面积达26000平方米,其中档案馆占地20000平方米,设置档案接收区、利用服务区、数字化加工区等多个功能区。其成功就源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那么我们就应该向社会保险档案工作做得比较出色的地区学习,分析其发展的背景和途径,形成我市社保档案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还可以选基层地区作为试点,进而为我市的社保档案工作发展营造相应的氛围,想方设法地争取政策和财政等相关部门支持。
2.创建社保档案大管理模式。社保档案的管理是社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民生工作的关键所在。社保档案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做好社保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保证社保科学发展的先决条件。在社保档案管理探索的道路上,大管理的模式经社会的检验,得到了认可。档案管理人员是档案管理的灵魂,人员的专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要加强对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组织统一的培训课程,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有些地方虽然已经建立了档案管理制度,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档案管理制度仍有一些不足之处,要根据日常管理情况,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按章办事,依章处罚。
3.完善社保档案大服务效能。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快速的将各种海量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编排,并能够按照指令快速找到检索的相关资料。这种技术对社保档案管理有着革命性的作用,只要将现有的社保档案资料录入对应的数据库中,职工在调用资料时,可以快速在数据库中搜索到并显示出来,大大提高了档案资料的利用效率。工作人员按标准操作程序在第一列密集架抽取档案,加强档案库房、办公等基础用房建设和档案装具、设备配置的完善工作,主动汇报,争取支持,尽早使库房面积达到国家标准,同时还要实现做到并且做精,使档案库房能够及时应对各类突发情况。通过各方面的服务完善,社保档案资料与现代化科技的有效结合,规避繁琐的手动式人工操作,用简单、明了、快速的方式展示在人们面前,这就是所谓的大服务管理模式。
结语:
总而言之,社保档案管理是保证民生建设的基础条件,也是维护企业和员工贴身利益的重要依据,通过社会的检验,采用“大集中、大管理、大服务”的模式是提高社保档案管理水平的有效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的运用,社保档案管理实现了规范化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姚丽,李晰彬.社会保障档案管理的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7(1):239.
[2]高麗华.浅谈社会保障档案管理工作[J].办公室业务,2016(9):95.
[3]李建东.加强社会保障档案管理工作之浅见[J].黑龙江档案,2016(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