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传统文化进入小学语文课堂
2018-09-25贾梦华
贾梦华
摘要: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火热,作为我国悠久历史的精华所在,如何让传统文化进入小学语文课堂,是对许多语文教师一种挑战。本文作者立足于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历史名人”“经典诗词”以及“经典故事”三个方面,围绕如何让传统文化进入小学语文课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精髓,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变得岌岌可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刻不容缓,让传统文化进入小学语文课堂也是十分有必要的。那么,如何让传统文化进入小学语文课堂,进而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穿越历史时空,感受名人风采
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名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陶渊明、誓与国都共存亡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等这些历史名人的身上,都有我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适当的去向学生介绍这些古代历史名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例如,在学习《端午粽》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屈原与端午节粽子的故事:诗人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极力主张抗秦。然而遭到贵族小人的排挤和谗言,屈原被楚王流放,之后秦兵攻破楚国。五月五日,听闻国都沦陷的消息后,屈原悲痛欲绝,不愿放弃自己的国家而苟活于世,于是毅然决然的投汨罗江而亡。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操和与国都共存亡的勇气,后人在屈原投江而亡的五月五日,包粽子,举行划龙舟比赛以此来纪念屈原。通过这样的介绍,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传统节日端午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还令学生在感受到诗人屈原迷人风采的同时,对诗人屈原有了更深一层的情感,油然而生一股浓烈的佩服之情,也从侧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教学模式,比向学生单纯讲解端午节粽子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的魅力。
二、搜集经典诗词,举行背诵比赛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古代诗词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产物。自古以来,我国便有吟诗颂词的优良传统。古代诗词具有音韵和谐、形式简短、便于吟诵的特点。小学教育提倡学生多读多背诗词歌赋,一则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二则可以增加学生的汉字量。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固定的时间段举行经典诗词背诵比赛,刺激学生对诗词学习的主动性,让其在诗词学习和背诵中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
例如,在四月六日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后,小学语文教师让学生比赛背诵有关送别的古诗。之后,教师可以将每个月六日的固定下来,设置为“诗词背诵日”。教师在这一天具体的某一节语文课上,举行诗词背诵活动。朗背比赛可以分为多个环节,比如单人比赛“我说上句你背下句”又或者是“我来比划你背诗词”,请学生上台比划一个动作,让台下的學生背诵出这个动作所对应的古诗词。还可以是分小组进行比赛,教师说出一件事物,要求学生背出包含该事物的古诗词,看哪一个小组背得多,背得好。教师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评分,分数最高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励。通过比赛背诵古诗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来激发学生对诗词学习和参与背诵比赛的兴趣,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重视程度,从而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
三、再现经典故事,弘扬传统美德
新课标要求小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智的教育,道德的教育也要齐头并进,培养高素质的智慧型人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包含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故事再现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并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比如在阅读课上学习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教师可以分小组让学生再次演绎这个故事并展示给大家看。参与演出的学生可以对原故事进行语言上的改编,但故事整体不能改变。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的理解,增强学生尊老爱幼的观念,同时教师也可以适时的教育学生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尊老爱幼。还可以从另一方面锻炼学生改编故事的能力,这也是对学生汉字运用能力的一种锻炼。除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改编并表演匡衡凿壁偷光刻苦读书的故事,借用这个故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让学生学会感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将传统文化融合其中,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德育教育。
通过对传统文化进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分析,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要。学习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因此语文教师要学会运用多种方式,适时将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让传统文化深入学生内心,从而可以更好地对其进行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龚莉娟.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2]孙玮.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和传播[D].华中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