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经济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018-09-25周春芬宋嵘嵘

赢未来 2018年8期
关键词:新经济模式创新培养

周春芬 宋嵘嵘

摘 要:随着新经济的崛起,以及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共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必须聚焦新经济的基本特征,在目标定位的转型、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实践教学的增强、产学研进一步融合和教学质量的保障等方面进行创新和突破,才能真正完成适应性变革,切实保障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的全面实现。

关键词:新经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 新经济背景下加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1.1历史进程中的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阶段

大学的产生与发展都为遗传与环境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教育生态学的核心观点。一是从遗传角度看,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属于典型的“移植型”,从19世纪移植欧美模式,到20世纪移植前苏联模式,受实用主义影响,都注重知识传授和技术训练,工具主义倾向严重,工业化的线性思维方式强烈。同时缺乏科学研究的发展维度、学科割裂现象严重、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基因欠缺等因素,导致我国高校普遍缺乏现代大学成长的内在逻辑。二是从外界环境来看,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长期以保家卫国和与西方世界对抗竞争的巨大压力为根本动力,在推动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跨越过程中迅速发展。同时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基于特定国情的复杂性,借鉴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三级两跳”的观点,即上世纪我国从“农业社会”跳跃到“工业社会”,再急速跳到“信息社会”,其中“两跳”是指当第一次跳跃转型还未完全落地到位时就迎来了第二次跳跃转型。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转换过程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2基于“新经济”的应用型人才战略新共识

新经济概念,最初是用来描述美国90年代以后经济迅速发展的一种现象。黄根喜指出,新经济是人类大规模工业化时代接近尾声,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时代的来临。丁冰认为,新经济科技简单表述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知识要素为驱动力,网络为基本生产工具的经济。这些观点发表于2002年,时至今日,新经济的迅猛发展所表现的状况已经不是这些概念可以概括的。冯华在《中国经济周刊》2015 年“新经济圆桌会议”上指出,我们要用新经济思维和新经济的组织方式和制度,来重塑经济体系,但目前来看,我们的新经济理论是严重滞后的。在2010年达沃斯论坛的观点来看,所谓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创新型经济。面对旧经济终将被更加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经济所取代的现实,在我国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如何适应新经济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课题。

1.3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不足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国针对高校以往人才培养在实践和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为顺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要求而提出的人才培养新规格,期望高校人才培养能在应用性和技术技能方面有较大改善。在扩展国际视野的基础上,许多高校已为此做出了积极探索,主要集中在目标定位的转型、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实践教学的增强、产学研进一步融合和师资队伍的改善等方面。但在已有的研究与实践中,对人才培养的思考普遍建立在对工业化时代下,即“旧经济”模式下人才培养的思考,忽略了经济社会变革发展的新动向对人才的新要求。新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已经生根发芽,并作为国家战略目标和要求,在新一轮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已经给予了明确和部署。当前,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整体注重应用型转向之际,教育理论界在人才培养中对“新经济”要素的考量呈现明显不足。

2 适应新经济需求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素

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新经济的特征主要为信息化、知识化、人本化、全球化。建立在制造业基础之上的旧经济,是以标准化、规模化、模式化、讲求效率和层次化为其特点,而新经济则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追求的是差异化、个性化、网络化和速度化。聚焦新经济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必然会有呈现相应特质的人才培养要素。

2.1多元化的人才观

在精英教育时代,培养学术型或学科型高级人才,亦即精英分子,是高等教育的唯一选择。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许多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仍然将此培养目标作为唯一的追求,因而在办学实践中,遇到了重重的矛盾与困难,尤其是在评价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时,更是陷入困境而感到迷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第一特征是多样化。多样化的特征使得人才的培养不能是一元化,而必须是多元化。作为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人才培養目标就应该使入学者都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追求“人人成功”是它必须奉行的质量宗旨。所以,正确的人才观,应该是多元化的成就观。个体成功的评价应该从传统的一元论转向多元论,从单一的以行政判断为唯一依据的“官本位”成功哲学,转向以“个体品行、知识、能力和努力程度以及能否把握时机等多方面要素来评判”。这样,在个体的个性不断充盈和完善的过程中,一个雏形的人才就发展起来了,只要他们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就能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2.2集成化的知识观

知识体系化的建构与传授学习,是传统理论教学者最为迷恋的方式方法。将专业知识进行边界清晰、逻辑完善、体系完整的构建与传授活动,并不契合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知识本身包含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发展知识、综合性知识和工具性知识,这些不同层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具备专业基础和应用基础,过多的在基础知识层面进行体系化学习训练容易使学生习惯于应试而非应用。因此,在顺应新经济的知识传授活动中,应用型人才更应注重交融性的学习,要让学生都能习惯于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的知识创新和学习方式,善于跨学科的综合,注重学科间的有机联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创造或吸取知识。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知识学习与应用中,掌握新知识、拓展新知识、创造新知识,人才的知识集成和其在应用领域更好地胜任各项任务之间形成良性循环,这才是应用型人才知识学习的应有之义。

2.3实用化的能力观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新经济是基于信息化、知识化、人本化、全球化的经济革命,对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要素划分除了传统的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以外,还要注重人本价值能力、跨界能力和链接能力。首先,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就是更加注重人的价值,关注细节,注重生活的体验和感受,重视个性的张扬。在生产活动中,产品的逻辑是应人的各类需求而生,而各类需求中,人性张扬和个性凸显等因素决定产品设计生产的比重不断提高,缺乏人本价值能力,对人的感知缺乏灵敏性,必然是适应新经济的重大阻碍。其次,在新经济时代,任何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活动都不可能是在单个领域内独立存在的,通过跨界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寻求创新资源,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再次,链接是基于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经济活动必然方式。通过链接,将区域内甚至是全球范围内优质生产要素进行整合,实现“强强联合”的合作模式,是新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意识与能力。

2.4差异化的素质观

“素质”的内涵,目前学术界较为认可素质是一种心理品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的,同时又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及其质量水平。素质结构要素主要有通用素质、专业素质、情感素质、综合素质等。在新经济背景下,创新素质是应用型人才在面对市场“个性化”需求蓬勃发展的环境下尤为关键的素质。它不同于精英教育的知识创新要求,而是把客户独特需求、创意、技术改造等融合在一起的创新应用活动,为市场提供具备超附加值的产品、服务等。创新素质首先需要差异化竞争素质,如何在提供产品及服务的时候,找到清晰的差异点,有取有舍,以便实施错位竞争,培养和提高独特的竞争力。其次要具备文化创意素质,新经济时代决定好的产品的高附加值,往往取决于产品的文化延伸能力,这就需要创造者具备文化感知力和文化创意素质,从而能够全面满足市场需求。

3 新经济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选择

3.1 加强专业建设,培育专业品牌与特色

以新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为导向,整合学校的办学资源。对办学历史较长、具有一定区域优势的传统专业,在保持固有优势的同时,继续深化改革,不断丰富专业内涵,拓宽服务面向,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逐步形成学校的专业品牌。充实完善新办专业的教学条件,加大对应用型专业的建设力度,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区域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行业专门人才的需求。整合相关专业,调整专业布局,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依托重点学科培育与区域产业结构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

3.2明确培养目标,建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贯彻“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办学理念,深入探索“具有较强适应性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认真总结本科专业的办学经验,将教学研究成果及成功办学经验固化到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科学的组织,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进行全面论证,按照“口径宽、基础实、适应广、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建构具有一定特色和前瞻性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3优化课程结构,建构“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通过对社会各专业岗位和岗位群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深入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必备的能力要素,按其能力要素的规格要求筛选相应课程,組成课程平台(模块),建构起以“平台、模块”为基础,课堂教学系统、课外专业技能训练系统、职业技能资质考试与自主创业实践系统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和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秀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校本课程为特色的课程建设与管理体系。

3.4深化教学改革,建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规格要求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及时将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纳入课堂教学中,通过专业能力的课外训练和职业技能资质考试与自主创业实践系统,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认真研究信息技术革命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认识论方面带来的深刻变化,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合作学习”、“发展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教学方法,建构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

3.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学时)数,积极推进实验内容、方法、手段、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制度建设创造条件,支持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专业竞赛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6立足市场需求,建构应用型人才质量标准和保障体系

借鉴“ISO9000族质量认证体系标准”的管理模式,研制各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及其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全程进行监控,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全面达成。制定对教学单位、职能部门的工作标准和评估体系,建立各个岗位的工作业绩考核制度和严格的问责制度,通过评估和制度约束,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骏飞.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7,36(24):209-211.

[2] 李月云.新建本科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策略——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23):53-59.

[3] 薛涛.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观的选择与实现[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5).

[4] 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基金课题:

2016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G16JY-16)。

猜你喜欢

新经济模式创新培养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基于手机应用软件的幼儿园家园联系模式创新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中国GDP或增加“新经济”成分
论新经济时代下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