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课程的旨归、设计与实施
2018-09-25席长华
席长华
仪式是所有由传统习俗发展而来,被普遍接受并按某种既定程序所进行的活动。它是具有可重复程式,表达共同价值、信念的活动。学校仪式能丰富学生的真实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实现理解和认同,从而形成长久坚持的动力。
孩子在入睡前,为什么一定要得到父母的一个吻才能安稳入睡?结婚时,为什么中西方都有一个隆重的仪式?孩子15岁时,为什么会有一个生日宴会?因为仪式承载着某种价值内涵,可以给予人性以力量。仪式唤醒我们心中的美好情感,是心灵的港湾和力量的源泉。仪式增强了人的自信,鼓励人们面对充满压力的环境。可在以经济和网络为主导的当今,学校仪式教育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被否定,要么被泛化,这给新时期的学校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将仪式融入德育,让学生在仪式中体验、感悟,这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路径。
一、仪式课程的旨归
仪式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方式。自古以来,仪式就是一种非正规的“正式教育”。比如古代入私塾要跪拜孔子,学徒要向师傅叩首,结婚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小孩百日要举行剃发礼,男子成人要举行冠礼,这些或是表达尊师的价值观,或是宣示一种责任与独立等价值取向,是要求个体作为社会一员所应该遵从的价值观与做事方式。又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旨在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建立一种与先人的生命联结,传承“上下求索”的中国精神,等等。仪式作为一种文化,关乎天、关乎地、关乎日常,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尊重生命的理念。
仪式是由传统习俗发展而来,被普遍接受并按某种既定程序所进行的活动。它是具有可重复的程式,表达共同价值、信念的活动。学校仪式能丰富学生的真实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实现理解和认同,从而形成长久坚持的动力。概而言之,仪式课程具有以下教育旨归:
一是通过仪式的参与引导个体的自我认同。人只有认同组织的价值观与信念,才能算作是某一组织的成员。仪式就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以特定的主题举行的具有象征符号的活动,可以引導成员理解并认同学校的核心价值,进而对自我身份进行确认:“我是……学校的人。”
二是以仪式的行动程式规约和引导人们的行为。—般来说,仪式具有一定的程式,显得较为正规和庄重,所有的程序都表达着某种意义,并且十分直观地表达着某些价值观,是—种行动文化,可以让参与者卷入进来,不自觉地遵守仪式的程式规范。
三是通过庄严的、正规的画面感传递价值观。价值观教育不能单靠说教,而要让学生参与其中,产生深刻的体验感受。对价值观有一种直观的体验和画面感,更容易产生持久的教育影响。
二、仪式课程的设计
每一门课程都应该关联学校的培养目标,特别是校本课程的设计,更应该以学校的核心愿景为魂。这样,校本课程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共同支持学校培养目标的落实。为此,仪式课程的设计要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关联,突出育人功能。
1.仪式课程设计要以学校核心愿景为魂
仪式能称之为课程,关键在于其承载着某种价值观。这一核心价值观同样衍生于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并作为仪式课程的魂,方具有育人价值。同样,只有当所有的仪式有共同的价值追求,才能被“粘合”为一个整体,而不只是碎片化的罗列,这样方能彰显强大的教育合力。
学校仪式分为主题仪式和常规仪式,所有仪式一定要围绕着学校总体的育人目标或校训进行设计。如“做最好的自己”的校训,这就是学校的共同愿景和培养目标,是总体的课程目标,全校的课程规划应该以其为魂进行统筹设计。基于此,可以设计二级仪式课程,如“在活动中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的德育仪式课程、“我好学、我进步”的学科仪式课程、“小力量、大国防”的国防教育仪式课程、“绿色校园,共同发展”的校园管理仪式课程。每—个子系统都体现了“做最好的自己”这—核心价值观。继而可以设计“三级仪式课程”,围绕活动育人,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做最好的自己。体育文化节,要培养“人人爱运动,人人最健康”的价值观;校园好声音,要培养“最美的声音,最自信的自己”的价值观;语言艺术节,要培养“感受祖国语言魅力,增强文化自信”的价值观;狂欢节,要培养“师生同乐,和谐校园”的价值观,等等。
2.仪式课程设计要承载学校育人目标
从仪式到课程,需要从教育的角度进行考量和研制,需要基于学校培养目标进行仪式的选择和改造,使其承载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功能。因而,需要对仪式课程的内容、实施过程、评价等进行全程的设计。
从课程内容看,仪式不仅要有丰富的内容,而且内容的设计不能只是政治上的口号宣传、精神上的空洞鼓励。仪式课程需要敞亮生命、唤醒生命,引导心灵层面上的对话,关注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因而,仪式课程的内容需要有深度、有意义、有时代感,要能触动学生的生命。仪式课程既要有传统价值又要符合现代应用,既有亲子对话又有师长的期望,既要有信念的表达又要有具体的行为,每一个内容都需要关切学生心灵的成长。
仪式作为一种体验式的德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应着力体现目标的立意、过程的立型、内容的立心、生命体验的分享等。课程实施主体应当是学生,而不应当是老师或校领导。学校仪式课程要获得理想的德育实效,需要营造特定的仪式氛围,只有激动人心的仪式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与共鸣。
从课程评价看,评价者首先应当是学生和家长,其次才是老师和学校。评价的标准不应是程序的圆满度,而应是对受众心灵的冲击度、思想的引领度。如果不从课程开发的视角设计仪式,则容易产生简单化、形式化或泛化的现象。
三、仪式课程的开发
学校仪式课程营造了一种情境性的、具有强烈的情绪唤起与渲染作用的场域。在这种场域中,情绪与理念交织、杂糅在一起,可对参与者的心理与意识产生综合效益,或是短暂的情感共鸣,或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这一刻,集体所提倡的核心愿景用一种符号的方式投射在个人身上,让个人内心发生改变,这就是道德教育的过程。从仪式到课程,需要关注以下策略:
一是把仪式当作学校隐性课程进行发掘。仪式并非简单的校园活动,从仪式的属性出发,它承载着学校的历史,彰显着学校文化,营造着特定的情境;从仪式的价值出发,它规范和引导着学生的行为、态度、思想,传播和表达着学校的历史文化、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推动和促进着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学校的有序发展。因此,学校应将仪式作为隐性课程精心发掘,让仪式与本校办学理念相结合,与学生发展相结合,使学校仪式课程成为教育教学和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二是以学校育人目标为魂进行仪式课程的愿景定位和内容选择。不同的仪式所传递的象征符号不同,它所散发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应用仪式进行教育时,要以学校德育目标为魂进行仪式课程的愿景定位。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选择并设计相应的仪式,让学生在不同的仪式中感受德育魅力,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仪式中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如设计以不同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的艺术节、成人礼等,这些都能使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在仪式中找到自我认同感。
三是突出情感的激发。仪式作为一种隐性课程,与其他显性课程还略有不同,在处理“知”与“情”的角度上,应更加注重“情”。知情结合,产生共鳴,用仪式这样一种特定的行为方式将德育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达成仪式目标,即形成某种价值观。如成人礼在“知”的角度上说,人们知道成人礼怎么做不是重点,重点在于通过一系列行为动作,激发学子感恩父母养育之情、感谢学校培育之情、勇担社会责任之情,从而达成成人礼的德育目标。
四是通过课程经验的分享强化课程价值。学校显性课程,如学科课程要强化学生习得,必须通过课后作业巩固落实。仪式作为隐性课程,它的课后作业应当是分享——朋辈间的分享。单纯获得型学习可能只是加法效应,但分享能使习得产生乘法效应。在交流中,学生能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刻画更深的印象。
仪式是开启,开启的是我们生命成长的密码及其广阔、崭新的时空;仪式是触发,触发的是我们内在的真爱和敬畏;仪式还是召唤,召唤我们要日益卓越和伟大,变得厚重和丰润……人的一生从生到老,都离不开各种仪式。仪式,是一种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课程经验。学校仪式教育,就是一种达成学校培养目标的德育课程,它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育人功能和文化特质。仪式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在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上,显得尤为重要。
责任编辑|樊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