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宁互动:创始人最该做什么
2018-09-25王鹂
王鹂
来到通州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李宁公司,处处所见都有一种亲切感,虽然十多年前我为之效力的李宁公司当初还没有搬到这里。同行的创业者朋友说,这里多少显得老而旧,而我眼中,只要李宁在,那个因他而诞生的公司基因就在,那个带着憧憬和梦想,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火炬就还燃烧不息。
李宁是个传奇,有着运动员生涯的巅峰低谷,转型企业家,又历经辉煌挫败。他运动员巅峰时曾拿过14个世界体操冠军,超过100块奖牌。但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一片争议声中告别体坛,1990年转型创立“李宁” 品牌。公司成立以来,一直是民企中公认的好公司,国产运动品牌的龙头老大,中国体育品牌的骄傲。近年运营遇挫,业绩跌至低谷,2014~2016年,累计亏损30亿元,外界传闻有面临崩盘之说。危机时刻,李宁重新归队,2014年底亲自上阵操刀,把企业从连续下跌带回盈利。
这次跟李宁对话,是一帮企业创始人:协立投资砥砺一期和伟事达私董会021组的数十名组员,60后、70 后和80后都有。我跟李宁十几年前结缘,曾经是李宁首批职业空降兵,对老东家的感情自不待说。这帮创始人多数跟体育行业没啥关系,他们愿意来会会李宁,是名人仰慕,还是一个创始人对另一个创始人的好奇?我不得而知。
是不是企业家不重要
走到我们面前的李宁,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男人:半老,头发花白,混在人群里就是一枚大叔。讲起话来,不拽,不用专业词汇,不发宏图大论,远不似大家心目中一个明星网红类型的演说家。
一代体操名将,一个民族品牌创始人,60、70后心目中的英雄,80后成长年代最引以为荣的中国运动品牌缔造者,创立公司业绩曾近百亿元,跌至亏损再带领它绝地重生,所有这些经历落到眼前这个平凡的大叔身上,巨大的反差,让大家屏住了呼吸, “他不像个企业家。”同学说。
至少,他跟这个时代的“牛人”大不相同,没有光环,名人范儿、民企老板派儿,在他身上找不到一丝踪影。
“是不是企业家不重要,是不是运动员才重要。”做了20多年企业,李宁初心不改。回看他创办李宁公司的发心,简直一脉相承:“当初我做这个品牌,是希望有一个自我激励,把体育和运动的精神,通过商业经营,在中国面对新世纪的时候,给国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励。”他的这种内心召唤如此专注,从不因外界的干扰而松动或改变。
记得2013年我跟李宁在深圳有一次见面,我问他:“李宁品牌对您意味着什么?现在经营遇到了困难,您会像有的企业那样,把品牌待价而沽吗?”李宁惊讶地看着我,好像奇怪我为什么这样问,他的回答是:“这是我一生的使命,任何情况下,我都会尽全力做好这个品牌,不是生意的问题也不是钱的问题。”
梦想和冲动
我们给李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在带领公司走过27年历程之后,你眼中的创始人和企业家精神是什么?
李宁回答:因为你有这样一个梦想,一个冲动,或者你对某一方面的眼界开了,看到了你自己认为的一种价值,值得你去追求,这就是创始人的动力。企业家,很重要的就是他的胆识、承受力,他的创业冲动、创新的激情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必须要有这些素质才可以成为一个企业家。
这让我想起了在李宁团队时,第一次讨论使命愿景价值观的情景。那是十几年前在京郊,李宁一口气讲了一个下午,为了达到“袒露心扉的真实状态”的要求,平时不愿多说话的他,中午喝了三罐啤酒。他从小时候偶然成为体操运动员,讲到赛场中的一次次担当;讲到运动生涯峰回路转后,放弃无数机会,服从内心的愿望,在李经纬的支持下创办公司;直到后来,看到不断成长的销售额与自己理想中的“体育基因”产生巨大差距后的悲喜交集……那个下午,大家不止一次地湿了眼睛。
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使命和价值观,能够成为一个人、一个组织长久的驱动力。
我们继续问李宁:公司在最低谷的时候采取了哪些措施?
李宁先说到1997年,公司遇到的第一次低谷。“那个时期对企业对我都是蛮痛苦的阶段,真的不知道自己做什么。”那个时候公司赚的钱,很多來自于李宁出品的服装——夹克。一款白色的李宁夹克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生产一批卖光再生产一批。李宁就很困惑:我们不能什么好卖就卖什么。那时体育局的教练领导们拍着李宁的肩膀说,“小伙子,衣服卖得不错!”李宁说:“我真是哭笑不得。我的理想是做一个专业的体育品牌,不是卖衣服啊!”
而对于几年前的低谷,李宁说那是公司定位的调整。2011~2012年,李宁又一次到了选择方向的时候,”我们从来就不是一个服装品牌,体育才是我们的基因,是不能变的核心。我们需要再度清晰定位。”2012年李宁再次重新定位,强化了体育性。
在李宁眼里,所谓方向、战略,就是他要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这是关系公司生死的问题。创始人要守住内心,不断清晰战略方向,李宁公司两次战略调整之后,还是定位在了一家体育用品公司。
一位学员专为李宁手抄了一幅心经,接过来的时候,李宁笑说。“有了这个心经,我就可以远离颠倒梦想。”
进与退
李宁的进退在中国民企江湖上显得格外特别。
曾经,他选择退出企业经营层面,全部交由职业经理人打理公司。记得2004年6月李宁公司在香港上市,就在一众欢腾的晚宴上,他对我说,以后他会离公司更远,充分授权,放手让职业经理人做。他说:“我始终坚信,在现在这样一个社会,如果想做一个更有竞争力的国际化的企业,我们还是需要职业经理人团队来运营公司。”
2014年底,李宁重归,兼任CEO,直接抓运营。
为了公司,李宁倾尽全力,去跟每一个经销商沟通,获得理解与支持。去到零售店,跟店员了解一线情况。拜访合作公司,出席公众活动,刷微博、卖萌、写“鸡汤”,努力提高曝光度,做了许多细节的事情。
讲真,看他扛着不再年轻的身体亲力亲为,事无巨细,觉得隐隐心疼。
在企业发展的重要关头,即使有再多理由,创始人也必须亲自冲到一线,担负他人不能担负的责任。
进与退,从来都不易。作为创始人,能将亲手创立的公司交给职业经理人,在冲击百亿的辉煌时期,不膨胀,急流勇退,不易;在企业遭遇危急的时刻,全力以赴冲上去,更不易。在理性和感性、务虚和务实、平凡和伟大的两极之间找到平衡,这是创始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如何自处
李宁的重出江湖,三年的业绩不断向好,证明了他拥有充分的救火能力。
有同学质疑:创始人如果一天到晚总是忙着救火,一定是自身出了问题。企业为什么有那么多救火的事?是不是平时该做的没做好?
这个问题,对于不同阶段的创始人来说,回答是不同的。把时间放在救火上可能必须,可能不必,取决于在企业不同阶段,创始人对自己不同的角色定位。救火的李宁,一定是存在着创始人的错位或者不得已。他也许不是一个理论上完美的企业家,却是一个有担当、不虚伪的创始人。也许他需要学习的很多:如何带团队,不仅仅分享和授权,还要支持和推动;如何让战略落地,不仅仅有理论上的执行体系,还要有执行中不妥协的结果导向文化;如何建立文化,不仅仅要有分享、民主、职业化和福利,還要有决断、战斗力、令行禁止的力量……这些说起来容易,却需要多年、多个挫折为代价换来的经验,而且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平衡与适合。
跟李宁互动,去感受一个企业家面对荣耀与失落、辉煌与危机时,是怎样自处的,又是怎样引领企业前行的。怎样才算一个合格的创始人?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找准自己的定位:或是前锋大将、团队导师;或是组织推手、精神领袖。这种更新变化的能力,平衡尺度的掌控,才是创始人最核心而最难修炼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只有当创始人不断为使命努力前行从不动摇的时候,才可能具备。
还是情怀
参观李宁公司,偌大的篮球场、羽毛球场、游泳馆让人印象深刻,李宁对此也不无自豪:“我们这里的环境很有意思,建造了体育场馆,组织了体育活动,我们希望员工工作的同时能够参与运动的体验。”
随行的一位创始人说,“初创公司最重要的是生存而非情怀”。我想到李宁公司的基因和文化。你可以说狼性公司凭借金钱的力量可以搞定很多问题,但这样的公司也会因为钱而众叛亲离。很多人诟病李宁公司的福利太好,缺乏狼性。的确,李宁的工作条件、员工福利、职业经理人待遇以及阳光下的财务,都让企业成本偏高,运营数据远不是行业第一。但李宁的老员工能在艰难时刻,情愿不拿工资回来跟公司一起扛,如此感召力怕是没几个企业能做到。
我们当然会问李宁:要怎么处理好情怀和商业的关系?
李宁用他一向朴素的语言回答:“情怀还是需要的,没有情怀人活得就干了。”然后他语调柔和地讲述了自己的平衡观:一个企业存在是以营利为目的,所以赚钱也是需要的,通常这块不容易处理好。”我还是希望我的团队、我的员工,是要有生活的,所以我们才有这样一个环境。同时股东们也希望我的团队帮他们赚更多的钱,所以公司也要赚钱。我们在工作上还是要求员工要有贡献,要竞争,两方面都在推行,尽量不要谁吃掉谁。”
我们在李宁公司的食堂吃饭,时间短促却也感受到温暖和谐的氛围,这跟创始人李宁本人的特质息息相关。创始人的基因,团队中点点滴滴的打造,积沙成塔,塑造了企业文化,成为企业风格。
一个经历了人生巅峰波谷的人,言语中却是波澜不惊,李宁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把梦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在伟大和平凡之间找到了平衡。他告诉我们:“除了打理公司之外,我也喝点小酒,跟人交流交流,跟我的孩子家人在一起。想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习大大提出的伟大的中国梦。”讲到这里,李宁跟我们一起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