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齿”和“不上进”使它们躲过大灭绝!?
2018-09-25
现生的鸟类有多达一万种以上,是一个庞大的类群。但在这个繁荣的光景背后,大部分的鸟类其实也在白垩纪末期的大灭绝中灭绝了,现今所有的鸟类仅是当时由其中很小的一个分支演化而来。那究竟是什么因素把这一小群鸟类留了下来呢?
“无齿”是演化关键?
关于小行星撞击对恐龙的影响仍在争论中:小行星到底是给予正值巅峰的恐龙王朝的致命一击,还是压在早已苟延残喘的末代恐龙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早的鸟类出现在大约1.65~1.5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起源于兽脚类恐龙(大家熟知的霸王龙就是这类恐龙)。到了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一颗直径10千米的飞来横祸冲撞地球,一系列的后续灾难终结了恐龙长达1亿6千万的霸权,只剩下鸟类作为恐龙唯一的后裔存活至今。
有部分观点认为,即便那颗小行星没有到来,恐龙也还是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被淘汰,最大的证据就是恐龙各类群的多样性早在大灭绝之前就开始下降。
有研究指出生态环境的压力会让物种多样性降低,例如在现今全球气候变迁的环境下,生物的多样性就正在持续减少,而恐龙也可能早在突然灭绝前就受到了环境变化的影响开始逐渐消失。
针对此观点,德里克·拉森和同事进行了一项有关灭绝前兽脚类恐龙多样性的调查。由于有许多小型兽脚类恐龙的骨骼很纤细甚至跟鸟类一样是中空的,保存时容易破碎,因此他们转而研究较为坚硬且与饮食环境较为相关的牙齿。
在研究了大灭绝前1800万年范围内超过3000种小型兽脚类恐龙的牙齿型态变化之后,拉森等人发现恐龙在那场天外之灾到来之前都还保持高度繁荣,证据就是随着小型兽脚类恐龙从高度肉食逐渐变为杂食或是食鱼、食虫,其牙齿的型态也有高度分化,而这个高度分化的多样性在大灭绝来临之前都没有减缓的征兆。
那究竟是什么因素把这个高度繁荣的类群和大部分鸟类一扫而空,仅留下其中一小支繁衍至今呢?拉森及其同事在提出一个新颖的假说:“没有牙齿”可能才是演化存续的关键(有趣的是,这个结论是在研究了大量牙齿之后得出的)。
大灾难中存活下来的鸟类被称为“今鸟类”,是一种比较进步的鸟类,它们与自己的后裔,现代鸟类一样都没有牙齿。拉森和同事认为这可能与饮食相关,比起满嘴的利齿尖牙,没有牙齿且坚硬的喙部也许更容易叼起地上的种子并将其撬开来食用。
森林大火过后,即便植物都被燃烧殆尽,种子依然能坚挺过最艰难的时光,默默等待时机来临后再发芽茁壮;在小行星撞击的那一剎,相似但更大规模的情况也发生了,高温所引发的森林大火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开来,再加上之后的核冬天,多数的植物都在那场灾难中惨遭灭顶,仅剩种子保留了下来。
同时,植物支持的生态系统也随之崩解,灾难过后第一批适应环境并苟延残喘的恐龙类群幸存者,也许恰好就是那些能以种子为食的“无齿”之鸟。
“不上进”救了现代鸟类一命!
在另一项关于小行星撞击事件与鸟类演化关系的研究中,丹尼尔·J·菲尔德等人认为,原始鸟类与现代鸟类的致命区别可能就在于树栖适应的习性不同——赖在地上不肯登上枝头的个性,也许才是现代鸟类躲过一劫的重要关键。
6600万年前小行星的撞击,光是冲击波就可能铲平了方圆1500千米内的树木,接踵而来的是毁灭性的森林大火、酸雨以及漫无天日的黑暗,整个地球的植物生态系统崩坏。菲尔德等人发现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等种子植物虽在灾难前留下了孢粉,但一直到灾难过后很长一段时间才复苏,这其间的植物生态系统主要由少数几种蕨类植物所主导,也就是说,在当时全球范围的环境内,树木森林所构成的生态环境已完全崩解长达千年。
在小行星到来之前地球上较为兴盛的鸟类是一种称为“反鸟类”的类群,这一类鸟的身体构造大多是适应树栖的,比如具有能弯曲、对握的脚爪等等。然而,在如充满森林大火、酸雨、核冬天甚至千年没有森林的末日生态环境中,如果还需要依赖树木等植物来栖息、筑巢的话,就不能良好地适应环境的了。
始祖鸟化石
科学家们研究后认为,“中华龙鸟”不是鸟,属于恐龙类中原始的虚骨龙类,与发现于德国晚侏罗纪的美颌类非常相似,它代表一类小型兽脚类恐龙。
热河生物群发现今鸟类新种——甄氏甘肃鸟
不过,现在仍有许多树栖型鸟类在到处叽叽喳喳地喧闹着,那它们又是如何在那次灾难中挺过来的呢?
在对现生鸟类的演化谱系进行了分析之后菲尔德等人发现,在这个演化阶段中最接近现代鸟类祖先的类群是鸵鸟等在陆地生活、适应能力良好的类群,而一些新发现的“今鸟类”化石中的身体构造比例也显示出,现代鸟类的祖先可能更适应陆栖的生活。
也就是说,那些当时没攀上枝头的鸟类反而在全球森林被烧光、死光的情况下还能勉强在地面上跑来跑去寻找食物并繁衍后代,直到千年之后树木、森林复苏,才在这次的竞争中拔得头筹,登上了树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