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时间名词+的”体现的规约关系及主观性

2018-09-22刘丹丹

宿州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蕴涵规约主观性

刘丹丹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淮北,235000

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不同事件往往被人们赋予某种规约化的联系,这种联系可称为“规约关系”。如:天冷了,要增穿衣服/白天工作,晚上睡觉/开会讨论的时候,不应该打架。

符合这种规约关系的表述往往不能提供新信息,因此语感上不容易接受。如:

(1)*开会欸,他们俩讨论起来了。

而违背规约关系的某些表述如果提供了新信息,语感上却是可以接受的。如:

(2)开会欸,他们俩打起来了。

(1)(2)语感上的差异表明上面所说的不同事件之间的规约化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桂靖指出“大+X的”结构反映了行为的规范性[1],其实是已经看出了“大+X的”体现的规约关系,但并没有深入讨论。沈阳较早注意到了“大+时间名词+的”这一格式的特殊性,把能进入“大+时间名词+的”中的名词分为四类:节日、星期、季节、时段,称之为“第一阶段”[2]。随着研究的深入,杨松柠、吴子滢基于沈文所归纳的时间名词做了更深一步的扩充[3-4],则为“第二阶段”。本文主要对两个阶段体现的规约关系及主观性蕴涵理论展开论述。

1 “大+时间名词+的”体现的规约关系

1.1 “大+时间名词+的”体现一般规约关系

沈文认为“大+时间名词(的)”的后续句分为反说和顺说[2]282,如例(3)(4)是反说,例(5)(6)为顺说。

(3)大星期天的,你还加班?

(4)大过年的,别忙工作了。

(5)大冷天的,就在屋里呆着吧。

(6)大星期天的,还不带孩子出去玩玩?

在特定的时间里,人们会做出与相应时间有关的行为,如星期天不加班、过年不工作、天冷在屋里呆着、星期天出去玩,这就是时间与行为之间形成的规约关系。沈文还指出,反说表达否定做某事,而顺说表达肯定做某事,反说和顺说其实也是基于时间名词与后续句事件的关系而言的。对违反规约关系的行为人们会反说,表示出否定的态度,对符合规约关系的行为顺说表示肯定。

(7)海萍扬手作势要打海藻:“大过年的!不会说吉利话吗?呸三声!”

(8)世伟一年难得回家一次,我们对他却冷冷淡淡,学校的事更是不闻不问,甚至大过年的连一样荤菜都没有为他亲手做过。

(9)新生说:“好爷呀,这大过年的,你别再惹事!”

(10)大过年的,有啥事非要打孩子。

例(7)-(10)表达的都是人们对“过年”这个时间共享的特定行为:说吉利话,吃好的,不惹事,不打孩子。当人们用“大+时间名词+的”表达时,便会调用脑海中对这个时间名词的一般的共享知识,而时间名词与事件的一般规约关系就包含在这些共享知识之中。所以,“大+时间名词+的”这一格式,是通过时间名词与后续句的一般规约关系来表达的。

(11)大周末的,窝在家里看电视吧。

(12)大中午的,把手边的活儿放一放,先吃饭。

(13)大中午的,先吃饭。

人们不会把例(11)赘述为“周末是休息的时间,不需要工作,我可以窝在家里看电视了”,而是通过“周末”这一时间的表达自然想到“休息”,所以不需要解释,人们也能明白。即使把例(12)中“把手边的活儿放一放”删掉,例(13)也能完整表达意义。正是由于一般规约关系的存在,人们的表达才能实现经济性。另外,如果“大+时间名词+的”引导的句子超出一般规约关系,则句子不成立。人们把 “大+时间名词+的”中符合一般规约关系的句子标注“√”,超出一般规约关系的句子标注“×”。

(14)大半夜的,你就别忙活了。√

(15)大半夜的,你怎么不忙活?×

(16)大清早的,你就呆在家里吧。√

(17)大清早的,你出去。×

以上,“大+时间名词+的”中时间名词与后续句有着一般规约关系,这种规约关系使表达更经济,同时这种规约关系也约束着句子的表达。

1.2 “大+时间名词+的”体现特殊规约关系

在沈文之后,不少研究者注意到能进入“大+时间名词+的”的名词出现了新的扩展集合,即有一部分词本来是不具有进入“大+时间名词+的”的能力的,由于语言的发展和变化,这部分名词也开始融入这一格式。这些时间名词不同于沈文的举例且出现的时间较晚,因此把这部分称为第二阶段,前部分内容则为第一阶段。

(18)这雨下的,大秋天的,比夏天还凶。

(19)大“七一”的,我来看升国旗了。

(20)大上午的,路上就一个劲地堵。

(21)大情人节的,送女朋友支花吧!

这些进入格式的新时间名词与上一类不同,时间与后续句对应的内容是相对不确定的,是不统一的。很难说清楚“大秋天的”“大上午的”所对应的为大家共享的认知行为到底有哪些,所以这些名词的后续句的内容不是那么清晰。例如按照一般的认知“夏天的雨”是比较凶的,例(18)中秋雨却很凶。随着西方节日的入驻,人们认为一些节日也产生了相应的规约关系,情人节送花,圣诞节吃平安果。虽然这些时间名词与事件的对应关系并不那么凸显,但也依赖一定程度的规约关系,可以称为特殊规约关系。在“大+时间名词(的)”中新时间名词体现的时间与事件的关系并不是基于一般的共同的认知,所以这种特殊规约关系是特殊的、个体的。

“大+时间名词+的”体现时间与后续句的行为之间的规约关系,在第一阶段中,时间与行为的规约关系是集体性的,则为一般规约关系;在第二阶段中,时间与行为的规约关系是个体性的,则为特殊规约关系。

2 “大+时间名词+的”反映主观性蕴涵

2.1 一般规约关系下,“大+时间名词+的”反映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

主观性是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人们在交际时难免会留下自己对命题内容的某种态度[5]。顾倩认为“大+时间名词+的”后续句反说时表达人们对事情的责备、埋怨的情感[6],而文中采用的例(22)、例(23),并无责备、埋怨之意,但句子确实能表达说话人的某种情感。

(22)大礼拜天的,怎么起这么早?

(23)大放假的,谁不想在家洗洗涮涮呢?

尽管顾文对反说表达的情感倾向有失偏颇,但是顾文已经注意到“大+时间名词+的”体现了说话人的一种情感态度,这便是“大+时间名词+的”在表达的时候留下的个人印记,即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到“大+时间名词+的”表达的是说话人对一般规约关系的认同,如例(8)、例(10)、例(11),而且也表达出希望说话人的行为也符合一般规约关系,如例(7)、例(9)、例(12)表现出对听话人的劝说。一般而言,超出一般规约关系是不成立的,但有时这样的表达则是为了体现交互主观性[7]。交互主观性是说话人用明确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听话人“自我”的关注,这种关注可以体现在认知意义上,即关注听话人对命题内容的态度。“大+时间名词+的”的表达中总是存在或隐含一个听话人,说话人在表达一个事件的同时,往往也期待听话人的态度。

(24)腊姐也意识到自己向城里女人学习的企图过分快也过分露骨了,耍赖皮地笑着说:“穿着暖和多了!”大夏天的说“暖和”,自己也羞死了。

(25)大周末的,员工要求给他加工作,嫌太闲了。你们公司有多少这样的员工?

例(24)夏天说暖和,这是超出一般规约关系的,听话人难免会觉得不能接受,当腊姐以听话人的态度为主时,便会觉得自己说的话立不住脚,所以“自己也羞死了”,这是受听话人态度影响的。例(25)通过“你们公司有多少这样的员工”这样的疑问句进行提问,关注听话人是否与自己有同样的立场。

(25)你说,大过年的,别人都团聚,小两口一块儿走亲戚,她就剩自己,也怪可怜的。

例子中“你说”是一个互动标记词语,用明显的语言形式体现了对听话人态度的重视。

由此可知,“大+时间名词+的”在一般规约关系下,体现了主观性,当超出一般规约关系时,则体现出交互主观性。

2.2 特殊规约关系下,“大+时间名词+的”更强调主观性

在特殊规约关系下,同一个时间名词引导的“大+时间名词+的”,后续句可以是相反的内容:

(26)大八点的,还在睡觉?√

(27)大八点的,楼上装修队就开始钻啊砸啊,能不能让人睡个好觉!√

(28)大春天的,不如好好感受阳光,撑什么太阳伞?√

(29)大春天的,我毅然决然地撑起太阳伞,遮阳效果很棒。√

同样是“八点”,例(26)表达出不应该睡觉而例(27)则觉得应该睡觉。例(28)表示春天应该晒太阳,而例(29)则表示应该防晒。在这里,由于时间名词与后续句的特殊规约关系,时间与事件的对应是离散的,所以“八点”“春天”到底应该做什么,是有一定的弹性的。正因为说话人在表达“大+时间名词+的”时只关注在自己的认知世界中时间与事件的对应,所以同一个时间名词所引导的后续句可以呈现出相反的内容。可见,“大+时间名词+的”在特殊规约关系中体现了主观性。再来看超出特殊规约关系的例子:

(30)是天津太暖和了吗,大三月的让蚊子咬了。

(31)大五月的还盖两条被子的人,感觉应该马克一下(注:特别提到)。

(32)大四月的还贴着暖宝宝,我也是对自己无语了。

例(30)三月份被蚊子咬,例(31)五月份还盖两条被子不可思议,这些是违反了特殊规约关系的,而说话人在说出这个事件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主观认为或许是天气暖和,盖两条被子的人应该特别提到,例(32)“无语”指明了说话人对自己的行为的态度,这些表达都体现了主观性。

(33)大周一的大八点,我却华丽丽的在输液,扁桃体发炎的人儿伤不起。

“大周一”“大八点”,两个特殊时间名词的连用更能表达出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不管是特殊规约关系范围内,还是超出特殊规约关系,“大+时间名词+的”都强调主观感受,体现主观性。

2.3 “大+时间名词+的”体现主观性蕴涵关系

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的一般关系是交互主观性派生于主观性,主观性蕴涵交互主观性,也就是说,一个语言形式如果有交互主观性,那么也一定具有主观性。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大+时间名词+的”经历了从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共存到突出主观性的两个阶段。

表1

由表1(体现的标注“√”)可知,阶段一同时有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第二阶段更突出主观性,而交互主观性则弱化甚至消失。这是一般的主观性蕴涵关系的一个特例。“大+时间名词+的”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阶段的主观性关系,我们试着从一般规约关系与特殊规约关系的特点进行解释。

首先,一般规约关系在认知程度上是凸显的。一般的,在交际的过程中,说话人与听话人自然会调动共有的认知来进行交际。在“大+时间名词+的”的句子中,说话人可以表达自己的态度或通过与听话人产生的共鸣来表达自我。在交际中,说话人为了印证听话人与自己有着相同的认知,有时需要有意突出听话人,以达到说话人与听话人认知上的一致。

其次,新的时间名词与行为产生的特殊规约关系在人们的认知中不太凸显,新时间名词在程度或时间上是与一般时间名词的过渡,对应的事件相对离散。项开喜(1998年)指出“大”具有凸显强调的作用,在“大”的作用下,这些潜在的过渡的新时间名词得到强调突出,从而表达说话人的态度[8]。正因为在这些特殊规约关系中,时间与对应的事件不是凸显的,人们很难形成统一的认知,而说话人表达在自己的认知中后续句的事件的应该或不应该,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是个体性的。

3 结 语

“大+时间名词+的”这一固定格式,体现了时间与行为的规约关系,为集体所共享的是一般规约关系,个体所有的是特殊规约关系。“大+时间名词+的”反映的主观性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中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共存,第二阶段只突出主观性。这与一般主观性蕴涵关系不一致,文章仅从从一般规约关系和特殊规约关系的特点做了分析,这种蕴涵关系的特殊的深远意义仍值得思考。

注:文中语料来自CCL、BBC语料库和新浪微博等社交平台。

猜你喜欢

蕴涵规约主观性
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的哲学思想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模糊蕴涵下三角序和的一般形式
我的超级老爸
电力系统通信规约库抽象设计与实现
一种在复杂环境中支持容错的高性能规约框架
一种改进的LLL模糊度规约算法
基于XML的电力二次设备异构规约建模与转换*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多重模糊蕴涵与生成模糊蕴涵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