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依恋类型、孤独感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2018-09-22颖,杨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人际维度量表

张 颖,杨 硕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青年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开拓者,其心理是否健康、正常、高质量地发展对未来发展影响重大。

美国的Robert指出,孤独感是主观、消极的心理体验。黄希庭认为,当个体所期待的社会人际关系不能得到满足时,会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即孤独感,它产生于人际关系,有的人可在较长的孤独中毫无孤独感,也可以在众人中深感孤独。朱自贤认为,孤独感是个体觉得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隔阂时而产生孤立无援的心理状态。埃里克森(Erikson)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的第六阶段即成年早期,从18岁到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并且发展亲密感对是否能满意地进入社会有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孤独感除了令人在情感和社交上付出代价,还会给健康带来危险。“人际关系”最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提出,《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定义,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心理关系,是存在于家人、老师、同学之间的一种在社会交往中存在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的强弱程度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频率。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说明人际关系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际关系是否良好发展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均有影响,因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依恋是指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在童年早期特别显著,但这种行为会伴随人的一生,并会持续影响个人的情绪体验和人际关系的发展。依恋理论认为,体验到父母的爱、与父母建立安全关系的婴儿,在长大成人后,会形成一个有助于安全、信任关系的无意识的心理作用模型。

本研究从依恋类型出发,研究不同依恋类型下的大学生其孤独感及人际关系的一般情况、相关关系,为家长的教育方式的调整、改变人们对孤独的错误认知及有效开展心理辅导提供参考和借鉴,也让更多人重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沈阳市某师范大学在校就读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并回收有效问卷221份。被试涵盖文科类、理工类、艺体类;分布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年级中,平均年龄为21岁,男生47人,女生174人。

(二)方法

1.成人依恋量表(AAS)

采用Collins和Read等人1990年开发的成人依恋量表(adult attachment scale,AAS)测量成人依恋维度,并将依恋维度转化成依恋类型,吴薇莉于2003年进行修订。该量表是个自评量表,本量表包括3个分量表,分别是亲近分量表、依赖分量表和焦虑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6个条目组成,共18个条目。本量表采用五级评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安全型、先占型、拒绝型、恐惧型。其中,2、7、8、13、16、17、18 题为反向计分条目,在评分时需进行反向计分转换,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UCLA孤独感量表(第三版)

采用Russell等人编制的UCLA孤独感量表(第三版),用于评价大学生由于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感。该量表为一维量表,共20个条目,包括11正向条目和9个反向条目。每个问题的答案都分为4个等级,分数在44分以上表示孤独感水平较高(高度孤独),小于28分孤独感很弱(低度孤独),大部分人介于33-39之间(中间水平)。该量表在大学生中应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分半系数为0.852。

3.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采用郑日昌等人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该量表是诊断人际关系好坏程度的量表,信效度较高。共28道题,总分0-28分,包括交谈维度、交际与交友维度、待人接物维度、与异性交往等四个维度。量表计分方法:答“是”得1分,答“非”得0分,总分等于各个题目得分之和,得分越低,表明被试人际关系越好。

(三)统计学处理

结果采用IBMspss21.0中文版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描述性统计,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计量资料以(M±SD)表示,t检验、F检验;孤独感、人际关系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

二、结果

(一)大学生依恋、孤独感、人际关系的人口学差异

研究假设大学生依恋方式、孤独感、人际关系水平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根据本研究整理的样本数据,对大学生依恋(亲近维度、依赖维度、焦虑维度)人际关系(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和孤独感分别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做独立样本t检验,在年级、专业上做F检验,得出相关结论。

表1 依恋、孤独感、人际关系的得分在性别上的差异性比较

表2 大学生孤独感、人际关系水平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表3 大学生依恋、孤独感、人际关系水平在学科上的差异比较

1.大学生依恋、孤独感、人际关系水平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通过对大学生依恋、孤独感、人际关系各维度的平均数、标准差及t值的分析,可知大学生孤独感总分、依恋的亲近维度在性别上差异显著,其他均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具体情况见表1。

2.大学生依恋、孤独感、人际关系水平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大学生依恋的亲近维度、人际关系的交往维度在年级上差异显著,而人际关系的交际与交友维度、待人接物维度、与异性交往维度,依恋的焦虑维度、依赖维度及孤独感均和年级无显著差异。具体情况见表2。

3.大学生依恋、孤独感、人际关系水平在学科上的差异比较

通过对大学生依恋、孤独感、人际关系各维度的平均数、标准差及F值的分析,可知大学生人际关系总得分、交谈维度、待人接物维度在学科上差异显著,而依恋及其各维度、孤独感则和年级无显著差异。具体情况见表3。

4.大学生依恋、孤独感、人际关系水平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

通过对大学生孤独感级人际关系各维度的平均数、标准差及t值的分析,可知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依恋的焦虑维度均值与标准差为16.39±4.81,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焦虑维度均值与标准差为16.39±4.81,焦虑维度t值为-2.47,P值为.014,差异显著,孤独感、人际关系及其各维度均和是否是独生子女无显著差异。

5.大学生孤独感、人际关系水平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比较

由表4可以得出,大学生人际关系交际与交友维度在生源地上差异显著,而孤独感及依恋的亲近维度、依赖维度、焦虑维度,人际关系的交谈维度、待人接物维度、与异性交往维度均和年级无显著差异。具体情况见表4。

(二)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的检验

大学生依恋类型分布以先占型为主85人38.5%),其次为拒绝型 73人(33.0%),安全型5人(20.4%),排在最后的是恐惧型(8.1%)。各量表的均值、标准差、t值见表5。

(三)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检验

本研究采用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总分从0-28分,中间值为14分,四个分量表的中间值为4分。0-8分不存在或较少存在人际困扰的人数为94(42.5%),9-14分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困扰的人数为62(28.5%),15-28分存在较严重的人际困扰的人数为65(29.0%)。因而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可得57.5%的大学生存在人际关系发展不良的情况。

根据总量表的得分情况,将人际关系困扰程度分三种情况,221名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无人际困扰的有93人(42.1%);63人存在轻度人际困扰(28.5%);65人存在严重困扰(29.4%),交谈维度、交际交友、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维度、人际关系总量表差异显著。各维度具体值详见表6。

表4 大学生孤独感、人际关系水平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比较

表5 大学生成人依恋各量表的检验

表6 大学生人际关系量表各维度检验结果

(四)大学生孤独感的检验

大学生孤独感量表,总量表得分从20至80分,其中间值为40分。从下表中可以得出,被试孤独感总量表的平均值显著大于中间值(53.82>40)。

表7 大学生孤独感的检验

三、讨论

(一)大学生依恋类型的总体状况

从本次研究所得的数据来看,大学生依恋类型分布以先占型为主85人(38.5%),其次为拒绝型73人(33.0%),安全型45人(20.4%),排在最后的是恐惧型(8.1%)。大学生成年后的成人依恋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孤独感水平,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安全型依恋的大学生约占总数的1/5,说明大多数的大学生其依恋类型是不安全的,极易导致孤独感的产生或感觉敏感,从而也面临着人际关系的困扰。

本次研究中,大学生依恋类型主要为先占型、拒绝型;且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成显著地正相关,说明在测验中倾向于报告自己是安全型或先占型的大学生,其孤独感分较低,在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就较少感到孤独,先占型的大学生其孤独感要高于安全型的大学生,在报告中倾向报告自己是拒绝型和恐惧型的大学生其孤独感得分就越高,这些大学生在生活中倾向隐藏自己、封闭自己,极易感受到孤独的感觉。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总体状况

从得出的数据可以看出,不存在或较少存在人际困扰的人数为94(42.5%),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困扰的人数为62(28.5%),存在较严重的人际困扰的人数为65(29.0%)。说明一半的大学生存在人际关系困扰,总体上处于良好水平,可能是由于量表中设计到隐私问题时,无法完全规避社会赞许性影响,导致分数偏低;学校社会、家庭越来越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和能力的发展。而又有57.5%的大学生存在人际关系发展不良的情况。说明社会各个层面可能越来越重视青少年身心的发展,但是仍有需要改进或提高,或需要更加重视、关心孩子们生活和学习的环境。

(三)大学生孤独感的总体状况

从研究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孤独感量表得分53.82大于中间值40分,这表明大学生的孤独感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大学生已进入青年中后期,性心理逐渐发育成熟,加之大众传媒对有关恋爱问题及性问题的渲染,大学生情感需求表现得越来越强烈。大学生与朋友面对面相处的时间较少,导致朋友间心理距离的加大,没有显示交流的充实的情感体验,遇到问题时无法获得朋友们的帮助,效能感较低;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无法权衡生活与学习,内心充满矛盾,无人可以倾诉,导致孤独感的产生;由于与父母亲不安全的依恋方式,他们无法向父母倾诉,亲子之间缺乏正常的情感沟通,亲密关系无法带给大学生情感上的寄托感、安全感,因而感到孤独、无助。

四、建议

从研究的数据和分析来看,大部分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安全的依恋(亲密关系),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存在人际关系困扰问题。大学生的孤独感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有些学生存在心理困扰很少主动去与人倾诉交流,他们往往会藏在心理,慢慢消化,但如果一点点积累却不发泄,就极易情绪崩溃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孤独感的产生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正常的人际交往,使得大学生无法适应社会,无法深入实践,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不易成长成为优秀的青年、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因而学校应重视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及时了解情况并解决问题。个人和家庭更应该在生活中多多关心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正确的自我认知,多与家人朋友、老师沟通交流,营造正常和谐的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

猜你喜欢

人际维度量表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人际自立特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搞好人际『弱』关系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