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术作品中的中共“一大”会址和党的形象
2018-09-22吴端涛
吴端涛
1921年8月2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画舫上胜利闭幕。美术为时代立言。中国共产党97年的发展历程在美术作品中也得到了深刻的反映。笔者通过检索《新中国美术50年》(1999)、《毛泽东时代美术(1942至1976)》(2005)等重要美术文献,选取其中表现党的“一大”会议的代表作品,来探讨美术作品中所塑造的中共“一大”会址和党的形象是如何以视觉图像呈现等重要问题。
马学文在油画《红色起点》(2001)(图1)中,用地图标示的方式再现了会议由上海转移至嘉兴召开的整个行程。“一大”会议的召开地先后在上海和嘉兴。其中,参加上海会议的国内代表13人,加上共产国际代表2名,实到共15人;南湖会议中,原来的13位代表除广东代表陈公博没有参加,共产国际2名代表亦没有同往,故嘉兴南湖会议实到12人。因此,根据史实,在艺术创作中选择表现多少人、哪些人以及画面用何种语言表现、构图中人物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等等都成为艺术家创作时的一个重要考量。通过整理已知的表现中共“一大”会址的众多美术作品,质量虽良莠不齐,但可以看到,在表现对象上已大致呈现三种不同类别。
图1 马学文《红色起点》油画 2001
图2 陈逸飞、邱瑞敏 《在党的一大会议上》 油画 1977
图3 《毛泽东在中共“一大”》 2003年12月26日朝鲜发行纪念毛泽东诞生110周年的邮票,面额为20朝元。
第一种是对会议召开的室内场景的再现式刻画,包括上海望志路106号石库门建筑以及嘉兴南湖画舫船舱内景的再现。其中,表现上海会议的代表作品是陈逸飞、邱瑞敏创作的油画《在党的一大会议上》(1977)(图2)。画面中央是青年毛泽东,他的右边是王尽美、何叔衡,左边依次是董必武、邓恩铭、陈潭秋。毛泽东左手扶着桌子,右手挥动,眼朝前方,正侃侃而谈,阐述着自己的主张。而其余5人,或坐或站,但都目光炯炯,与毛泽东一样面朝右前方,寓意一致站在毛泽东一边。这幅油画影响深远,2003年还被朝鲜选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生110周年”而公开发行的邮票中的一枚。(图3)此外,石奇人的油画《曙光——中国共产党成立》(2011),画面完整记录了国内出席会议的13位代表,以及共产国际代表共15人齐聚一堂的场景,而自上而下照亮昏暗室内的暖色调橘红色灯光,则呼应着黎明前的曙色,点明了“曙光”的主题。
表现南湖画舫会议场景的作品则有孙逊的《南湖船上》(2001)以及金松的《1921年7月·南湖》(2001)等。两幅作品画面均表现了“一大”代表们在南湖画舫内舱召开会议时的场景。画面可与保存在南湖革命纪念馆中的一幅 “一大”南湖船中内景照片相对应。而王维新于2011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而创作的油画 《南湖红船一大会议室》(2011)也表现了内舱的会议场景,但没有人物。
第二类图像是无背景的赴会代表群像。在唐世储等人合作的雕塑《拂晓·南湖1921》(共3件)(2001)(图4)中,分别单体塑造了毛泽东、何叔衡二人立像以及董必武和李达二人坐像。此外,在南湖革命纪念馆中,还陈列有一组雕塑群像,名为《中共一大代表》 (2011)(图5),由王洪亮创作完成,共雕塑13人,聚散有序,或坐或站。凌加春的木版油印作品《1921·南湖》(2009),画面一侧为南湖,中央是烟雨楼,烟雨楼畔停泊着的正是召开会议的画舫,并在画面上下排出与会13位代表的肖像,构图奇特,效果颇佳。值得注意的是,王洪亮的雕塑群像虽为南湖革命纪念馆所创作,但实际人物上将参加上海会议和南湖会议的国内代表全部计入在内,即13人;而凌加春的《1921·南湖》,既然明确指出表现的是南湖会议,应该为12人,但在画面中还是表现了13人。
图4 唐世储等 《拂晓·南湖1921》 雕塑
图5 王洪亮 《中共一大代表》 雕塑 2011
第三类图像则选择以会址的外部整体景观为表现对象,此时,会址所在的石库门建筑成为上海会议的标志,而南湖画舫成为南湖会议的标志。其中,表现上海会议的代表作品有陆俨少等人创作的国画《伟大的起点——一大会址》(1965)(图6)及沈柔坚的纸本木刻版画《瞻仰》(1972)(图7)等。《伟大的起点——一大会址》创作于1965年,是已知最早表现“一大”上海会议的绘画作品,画题“伟大的起点,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画面中景描绘十余位肤色各异、服饰多彩的外国游客正迈步跨入大门,预示着上海“一大”会址正敞开大门,迎接世界各国游客的参观。《瞻仰》是沈柔坚先生“文革”时期恢复工作后创作的两幅版画作品之一。作品以仰视的角度,站在群众的立场主要描绘了他们心怀崇敬之心,瞻仰党的“一大”会址的激动心情。类似的还有黄庆的油画《永恒的记忆》(2001)以及李利民的《起点——永不消失的记忆》(2001)等。
图6 陆俨少 《伟大的起点——一大会址》中国画 1965
图7 沈柔坚 《瞻仰》套色木刻 1972
图8 颜文樑 《南湖》套色木刻 1964
表现南湖会议的代表作有朱屺瞻的国画《南湖胜迹》(1961),颜文樑的油画《南湖》(1964)(图8)、谢之光的中国画《南湖革命纪念船》(1972)(图9)和钱松喦创作于1977年的国画《南湖》等。1959年10月1日,南湖革命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建成后就吸引了全国各地人民的目光。建成之后第二年,海派名家朱屺瞻于70岁高龄为其创作了《南湖胜迹》,画面中红领巾少年与南湖纪念船的关联点明主题,此幅作品也是目前所知最早表现“一大”南湖会址的绘画作品。而油画《南湖》是颜文樑在浙江美院授课期间创作的,画面左侧刻画一艘体量与其余船只大得多的即“一大”召开时所乘坐的画舫。与其相对,画面右侧是南湖的地标性建筑——烟雨楼。画面上方为一轮冉冉升起的旭日(此作以前也称为《南湖旭日》)。朝阳初起象征新生事物的朝气与蓬勃生机,南湖、画舫、烟雨楼、旭日等共同构成了画面与共产党成立之间的语义关联。谢之光创作于1972年的《南湖革命纪念船》,则无论作品题目还是画面内容都直接与党的“一大”建立了联系。据资料可知,这幅画也的确是为了中共“一大”会址的宣传需要而创作的。钱松喦创作有一大批表现革命圣地题材的主题绘画,《南湖》即为其中代表作之一,画面中景五位游客站在南湖万福石拱桥之上,居中着红色上衣者正高举右臂,将人们视线指向远景中停泊在湖面的画舫,呼应了题记中“访问嘉兴南湖,瞻仰革命纪念船”之“瞻仰”主题,而由纪念船加“拖梢船”的“两只船”样式也成为表现南湖画舫的固定图式;而这种对于南湖会址景观整体表现的形式也已经成为经典样式,并多次出现于发行量巨大的邮票及纪念封中。
因为中共“一大”会议先后在上海和嘉兴两地召开,上海石库门以及南湖画舫就顺理成章的作为视觉符号与“一大”会议及党的成立建立起了语义关联。但无论是会议场景的再现性表述,与会代表的群像塑造,还是会址整体景观的刻画,在表现手法上整体而言,多运用现实主义写实方法,注重绘画的叙事性铺陈;两相比较,石库门建筑的刻画多停留于写实性再现,而嘉兴南湖及画舫的图像表现,则叙事性写实外还为抽象性语言的表达预留了空间。这从某种程度上也为着党的视觉形象从南湖画舫出发,生成了一种更具象征性的表现方式——南湖红船。
图9 谢之光 《南湖革命纪念船》 中国画 1972
嘉兴南湖上那艘画舫升华为党的象征,并被赋予了一个新的称号——红船。在由作为会址的画舫到具有象征意义的“红船”的转变过程中,“一大”代表董必武起到了关键作用。1964年4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董必武视察南湖,并与夫人在南湖画舫上合影留念。在陈坚创作的《董必武》(2011)中,董老负手而立,面带慈笑,画面背景以淡红色再现了其视察南湖时题写的《清明节游嘉兴南湖烟雨楼》:“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在此诗中,董必武高度肯定了南湖画舫在党的成立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并将党的建立与南湖画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同年,郭沫若来到嘉兴南湖,并题诗两首,其中有一句“他时重上嘉禾道,首自登临革命船。”并将南湖召开会议的画舫称为“革命船”。
可以看到,在董必武和郭沫若的题诗中,南湖画舫已经由一条实体存在的会址遗存演变成了颇具象征性的“革命船”,后来人们就亲切地将那艘在南湖上召开“一大”的画舫称之为“红船”。此后,一系列以歌颂“红船”为主题文章大量涌现,在全国各地报刊如《人民日报》《浙江日报》《湖北文艺》《新疆日报》《青海日报》《江西日报》《河南文艺》《安徽日报》等陆续发表,并产生了广泛影响。1979年10月6日,聂荣臻为南湖革命纪念馆题词“黑夜中的明灯”,将南湖画舫作为党的诞生地的象征意义,从革命船、红船进一步提升。1985年9月26日,邓小平为南湖革命纪念馆题写馆名。此后,南湖革命纪念馆进行了三次大的修建。自1959年南湖革命纪念馆在烟雨楼开馆之后,直到1991年6月南湖革命纪念馆扩建,一直为观众服务了32年。2011年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正式开放。半个世纪以来,南湖革命纪念馆与南湖“红船”一起服务人民。(图10)
与一般对会议场景的描绘或者会址整体景观的表现不同,“红船”题材作品摒弃了表现中共“一大”南湖船内会议的情节性刻画,着力表现南湖以及泊在其中的红船。其实,红船之“红”并非特指船的颜色为“红”,而更多是象征意义而言。据史料,召开“一大”会议的画舫颜色比较复杂,船体雕饰得金碧辉煌,并以紫光漆敷金箔,船木用料为杉木,船横梁用香樟。但“红船”既然取其象征意义,表现方式上就更多以非叙事性的纯风景式表现,技法上写实与抽象兼具,在船的颜色处理上往往就直接提炼为红色,以明喻“红船”了。比如胥厚峥的水粉画《党的航船从这里扬帆》(2001)(图11)及汤尧的油画《南湖红船》(2001)(图12)等。较之前者的写实性刻画,后者画面则运用大色块抽象笔触勾勒红船意象,成为象征性表现的代表作品。除去在题目或者画面中带有明显与党的“一大”或者直接为党的形象的提示之外,南湖与红船这一特殊的组合形式就构成了党的形象的符号性建构。
图10 建党70周年纪念邮票明信片
图11 胥厚峥 《党的航船从这里扬帆》 水粉 2001
图12 汤尧 《南湖红船》油画 2001
自2001年起,中国美术家协会与嘉兴市委、市政府合作,在建党80周年、85周年(2006年)、90周年(2011年)之际,分别举办了第一、第二、第三届“红船颂”全国美术名家作品邀请展,并创作了一批与南湖红船相关的作品,借画笔追溯红色历史,以“红船颂”品牌弘扬“红船精神”。通过对三届“红船颂”画展中表现含有南湖及红船的作品的统计可以看到,数量上明显增多,而画种也从前两届的中国画,到第三届新增了油画。可以看出,含有南湖及红船的作品在整个邀请展的作品中比重正逐渐增多,且绝大部分作品突出了南湖红船的象征性。在李子侯的《黑夜明灯》(2001)中,画面为首三人分别是董必武、毛泽东、陈潭秋,三人正在一片漆黑中迈着坚毅的步伐向我们走来;身后革命的红船正停靠在岸边,“一大”代表们陆续从船中抵达岸边。而作品题目就直接取自1979年10月6日聂荣臻为南湖革命纪念馆的题词“黑夜中的明灯”。
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一文,深刻阐释了“红船精神”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时代价值和践行路径,并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的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在南湖红船作为党的诞生地的重要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了红船精神作为党的精神特质的新的层面。
2005年,作为“向祖国汇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系列文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正式立项,并且获得国家财政的专项资金支持。2006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实施办法》,完成作品104件,其中,中国画33件,油画53件,雕塑18件。创作于2009年的《启航——中共一大会议》(图13)由何红舟、黄发祥创作完成。在《创作谈》中,作者谈到选择嘉兴南湖为主要表现内容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嘉兴南湖红船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不可或缺的一种象征。而作品选择“一大”代表登船的瞬间来表现由上海转移到南湖召开会议时的神秘而庄重的氛围,并通过代表乘小船登红船的情节来表现。在人物主次关系安排方面,侧重于2002年中共党史新编中的排序,突出了李达、李汉俊、陈潭秋和董必武等人的地位,青年毛泽东则紧随其后。由小船登大船时的晃动感以及水面扩大后对激荡的水面的表现,加强了时代特征给予人的动荡感受。作品以成熟的艺术语言成功传达了党的成立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这艘大船已经启航,该作品成为党的形象象征性表现的代表作。
图13 何红舟、黄发祥《启航——中共一大会议》 油画
嘉兴南湖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但作为中共“一大”会址、党的诞生地,在嘉兴城解放前的28年史料中,它却一直是被遮蔽的。直到嘉兴城解放后,伴随着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重视,嘉兴南湖才完成了从旅游胜地到革命圣地的角色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嘉兴南湖的表述重心也从烟雨楼转向了会议的召开地——南湖画舫。如果说1921年选择嘉兴南湖作为党的诞生地尚有偶然性因素存在的话;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的成立以及其作为革命圣地对全国各族人民春风化雨的教育作用则体现了党在组织建设以及宣传工作上的发展与成熟。
中共“一大”较之其他多次党的重要会议的特殊性在于它先后在上海和嘉兴两地举行。举行“一大”会议的那一条嘉兴南湖上的画舫会址,较之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石库门建筑以及其他会址的建筑遗存有所不同,它因岁月的流逝而不存。也正因此,陈列于南湖革命纪念馆的纪念船作为仿制品在接受人们前来瞻仰的同时,也不断促发人们穿过物质实体的革命遗址而对背后象征性精神的追寻;与之同时,作为“一大”会址的南湖画舫实际上也经历了从某一具体地址到党的精神象征的内涵转变。而这个转变的结果,就是由原来的南湖“画舫”成为了南湖“红船”,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党的重要精神特质——红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