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教育”模式在大学生“三观”教育中的探索
2018-09-21徐嘉怿韩秀兰
徐嘉怿 韩秀兰
摘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通常意义上的“三观”,也是一个“社会人”最基本的处事态度和人生哲学。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的“三观”不仅影响着本人的成长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社会其他人或者社会环境产生影响。大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是否接受良好的“三观”教育,对于个人“三观”定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角度出发,对“三观”自我教育进行了探索,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实用教育方法,对于引导广大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自我教育 三观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 12-0135-02
教育部在最新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意见》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着眼当下,正确引导广大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高校学生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用人才。在传统教育中,强调最多的是课堂教育和教师教育方法,但单方面的“教”无法在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的相关问题,因此,更应在学生学习方面展开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学”上做文章,达到理想教学目标。因此,我们提出了“自我搭建、自我辨识、自我认知”的“自我教育”模式。
一、“自我教育”模式简介
“自我教育”模式旨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是从自我搭建学习成长框架到形成自我辨识能力,再到达到正确认知的高度的一个自我学习过程。“自我教育”要突出学生主体这一理念。主体是动作的发出者,也是最终的受益者,是在一项活动中的主要角色,因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当充分调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教职人员应当掌握主体的实际情况,充分激发主体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完成“自我感悟、自我理解、自我提高”的“自我教育”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将空洞的抽象理论具体化,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在运用中得到提升,逐步完成学生三观引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用人才。
二、“自我教育”模式的特点
传统教育注重理论灌输,旨在通过理论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者,不是实践者;“自我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于,注重引导多于注重灌输,它将理论知识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运用中深化相关理念的认同感,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也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自我教育”模式自主性强。人的发展不仅需要物质,更需要精神。“三观”教育就是在人的发展中给予的精神支持。
“三观”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若想取得良好成效,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我教育”模式恰好具有这样的特点,它有充分的自主性。在“自我教育”中,教师相比于从前,从帮人做饭的角色转换为教人做饭的角色,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本领来探索新世界、解决新问题。在教学中,通过激发主动性来提升学生参与的热情,通过引导学生实践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将理论合理运用,对生活、对社会产生自己的认识,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加以引导和纠正,从而使学生在“自我教育”模式中实现自我认知、自我辨识、自我提高,学会适应社会,学会鉴别善恶美丑,增强学生抵御外界诱惑的定力,从而提高“三观”教育的实效。
三、“自我教育”模式的实施
“自我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将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主体地位转变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将所学理论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从而强化教学实效。“自我教育”模式在实施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应做好理论引导
“三观”教育是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学生一生社会生活的基础,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学术问题,更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因而,要注重相应的理论引导。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理论、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问题,深入理解事件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義情怀,充分激发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在努力奋发和为社会做贡献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培养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廉耻、守法纪、知荣辱、讲道德,认识到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在不断提升道德境界中才会更有价值和意义。
2.教育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观”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大学生,所以应当充分保证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和教育理念,把提升学生能力素质和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和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为目标。“三观”教育,不仅是教育人的工具,更应该是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大学阶段,正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这一阶段学生也会面对诸如婚恋、就业、社会适应等一系列问题,而学生在处理这一系列问题中,最根本的还是遵循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培养正确的“三观”。“自我教育”模式在“三观”教育实践中,应在教师引导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树立一切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服务意识,将正确的“三观”理念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学生的潜能,以实现其人生的价值。
3.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在年龄段上已经完成了成长和发育,很大一部分学生是首次离开家庭独立生活,他们渴望周围同学和老师承认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在遭遇人生困惑时,也渴望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自我教育”模式中提出了要尊重和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理念。引导学生要提升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善于思考和总结,要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所学的理论,从而形成自我的知识建构和能力体系。积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是个体内化的过程。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个体不仅真正地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而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
四、结语
“三观”教育不能止步于当前课堂中的传统模式,而应当与时俱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自我教育”的新模式来强化教学实效,更好地帮助学生。“自我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在实践和运用中掌握和理解基本的理论和概念,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站立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我认识能力、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在困难中学会抉择,学会为自己设计出更能有效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规划,以把握自身的未来发展。“三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因为大学生正处于高速成长和发展的阶段,此阶段的所见所闻所学将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轨迹。社会在发展,理论在革新,社会在变革,“三观”教育也应推陈出新,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适应时代特点和学生的发展规律。“自我教育”模式就是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新型教育模式,它对学生培养正确“三观”起到了有效的引导作用,同时也为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梁春梅.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J].成才之路,2009(21):2.
[2]韩庆祥.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2(3):9.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0.
[4]阎宏.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J].潍坊学院学报,2007,7(1):150.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