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联动模式路径探究

2018-09-21王宁乔瑞中李艳君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年12期
关键词:多学科创新创业高校

王宁 乔瑞中 李艳君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创新创业人才逐渐成为推动国家持续性前进的核心动力。基于此,本文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入手,对我国目前高校的多学科交叉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黑龙江省高等院校的经管专业为例,提出在“一带一路”政策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多学科交叉联动模式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校;多学科;路径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12.099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12-0-02

1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必要性

1.1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具有时代性

人才是国之根本,国家的发展在于科技,科技的发展在于教育,而教育的发展在于人才的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目前关系国家发展命脉的战略资源。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重中之重。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紧密的关系。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已经有效改善了国民基础教育,培养出了很多创新创业型人才。

1.2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具有紧迫性

面对全球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状,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创新创业人才的提出更是近几年才开始出现,在人才培养的导向、体制、观念、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同时,在国内人才市场上,人才的竞争力和使用效益偏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育主体还没有落实到经济实体层面。因此在目前经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紧迫性。

2 创新创业人才需求推动下的高校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的现状

2.1 多学科交叉型科目范围日益扩大

高校的学科交叉研究(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呈现出不同专业、不同门类多学科融合的趋势。高校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出知识经济环境的显著特征,在国家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多學科交叉型人才培养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些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不仅有效推动了高校教育事业的进步,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

2.2 多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方式增多

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结构主要是沿用苏联模式,这是全国单一型学科大学较多的主要原因,比如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行业特色鲜明的“首都八大学院”:航空、医学、地质、钢铁、煤炭(矿业学院)、石油、林业和农业机械。在这些单一型大学里面,学科专业划分很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学校逐渐意识到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开始在专业学科中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联动的培养模式,逐渐出现了捆绑式学科交叉和渗透式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方式。

捆绑式学科交叉是当下高等院校教育中比较普遍的综合研究类型,也是属于较为初级学科交叉综合的阶段。这种类型的学科交叉多数局限于一个大学科(或称为一级学科)的范围内。例如,地球物理学科的各种方法技术之间存在交叉,这些相关学科之间有的并不存在内在的本质联系。捆绑式学科交叉中的不同学科之间往往不发生化学作用。渗透式学科交叉属于捆绑式学科交叉的高级版,属于多学科、多维的、立体的交叉融合。与捆绑式学科交叉模式相比,渗透式学科交叉往往能够推动新的学科产生和发展,呈现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特征。

2.3 多学科交叉联动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善

多学科交叉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开展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在此之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一直沿袭行业区别分明的学科设置理念,导致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实践较少,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存在不足。由于单一的学科设置与发达国家的高校教育体制存在较大差异,从而给多学科交叉联动的理论研究思维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从“单学科方式”到“交叉学科方式”转换,是科研和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的一次革命。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要求我国高校必须加快研究,通过多学科合作,完成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及融合,从而推动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

3 基于创新创业的多学科交叉联动模式的路径探索

3.1 树立科学人才观,坚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我国的部分高校,尤其是几所国内知名大学,校长和知名教授大多都有欧美知名大学的留学及就业经历,因此继承了更加具有普世价值的高等教育理念,对于多学科交叉的思想展现出前瞻性。这些大学的办学模式基本上沿用欧美办学体制,例如,科学研究广泛国际化,学科划分粗化,聘请多所大学的教授担任主讲课程老师,教授在教学的同时也做科学研究,这些学生接受了多元化的专业教育,也具备初步的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科学研究思维,因此出现了一些大师级别的人物,在国内外名校或研究机构经过严谨二多元化的科学研究训练,做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并为社会发展贡献很多力量。因此,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这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要切实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快教育改革,将创新理念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3.2 抓住经济发展机遇,加快多学科交叉型人才的应用实践

高校要抓住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机遇,引导人才向新兴产业流动,并引入激励机制,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引导人才向企业实践流动。高校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要不断营造适宜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立足于国际人力资源市场,坚持自主培养与对外引进相结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企业则要建立健全人才管理体制,制定完善的人才评价及任用标准,做到才尽其用。政府要建立有效的法律保障机制,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使创新型人才能够合伙获得创新收益。此外,全社会要逐渐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成长提供开明、宽松的社会环境。

3.3 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调人才培养的主动性与个性化发展

由于旧的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满足学校教学的要求,高校必须对卓越人才培养这一重要的教学分支进行观念、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改革,使卓越人才教学更好地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同时,高校必须要有发展的、开放的教学思想,采用多元化的卓越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秉承立足于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这一基本点,以多元化模式、与时俱进、跨文化、跨学科和应用型人才为理论基础,强调人才培养的主动性,促进人才均衡发展,从而构建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知识体系,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中不断获得提升。此外,高校要将卓越人才培养与现场实践相结合,人才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卓越人才的培养质量。

3.4 加大多学科的交叉和对接,推动新兴学科的发展

多学科交叉,意味着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在同一研究平台上实现知识的对接、渗透和融合。人力文明前进的历史证明,科学技术上的重大进步都是在不同学科的交叉点上激发而来。我国的科学家钱伟长也曾提到“很多关键性的新东西不属于哪一个专业,常常是两个专业或几个专业合在一起产生的。”正因如此,高等院校应该为多学科交叉联动的研究者提供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从而提高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力度,推动新学科的诞生乃至发展。

以黑龙江省为例,黑龙江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在历史传承和地理位置方面都具有教学优势。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带领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将会激增。对此,黑龙江高校加大了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制订了人才培养创新实践等人才培养计划。根据改革内容和关键问题,黑龙江省高校开展了有计划的研究,做到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和边完善,立足于行业发展趋势、社会人才需求缺口以及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培养更多有复合型人才。多学科交叉联动的平台,不仅包括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还包括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协同学习”模式来实现跨校的学科课程互选互认,与校外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培养专业化的人才,從而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

4 结 语

创新创业人才逐渐成为推动国家持续前进的核心动力,是当今关系国家发展命脉的战略资源。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重中之重。我国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紧迫性和时代意义。本文通过对高校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该培养模式应进一步坚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加快多学科交叉型人才的应用实践,强调人才培养的主动性与个性化发展,推动新兴学科发展,从而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时代发展所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宇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音乐,2017(2).

[2]孙丹.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魏红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7).

猜你喜欢

多学科创新创业高校
关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思考
多学科视野中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透视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地方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验中心的构建与实践
基于多学科的应用型“数据结构”课程体系建设成果